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陳鶴琴兒童心理發展的七個特點

陳鶴琴兒童心理發展的七個特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8 21:00:35

教師博覽

陳鶴琴兒童心理發展的七個特點(怎麼教孩子接人待物)1

前言: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古老”的文章,來自陳鶴琴的名著《家庭教育》,主要談小孩子怎樣學習待人接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社交能力”培養的10條原則。

陳鶴琴(1892—1982),是中國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和幼兒園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現代兒童教育之父”和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教育家。陳鶴琴自己養了7個兒女,常從親身實踐出發,把這些孩子當做“教育的實驗品”,總結出很多非常“接地氣”的教育心得。他說:

“幼稚期(自生至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态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成年人不僅應該以身作則,還要為兒童營造良好的環境,包括遊戲的環境、勞動的環境、科學的環境、藝術的環境、閱讀的環境。

他認為,對孩子,這五項教育目标最為重要:

要有健全的身體;

要有建設和創造的能力;

要有合作的态度;

要有服務的精神;

要有世界的眼光。

陳鶴琴兒童心理發展的七個特點(怎麼教孩子接人待物)2

陳鶴琴兒童心理發展的七個特點(怎麼教孩子接人待物)3

原則一 :

教小孩子是要從小教起的

幼稚期人稱為“可塑期”或“可教期”。因為在這個時期,小孩子學東西學得很快。你看一個非常柔弱無能的嬰兒,不到三歲就會跑會跳,弄棒弄棍;不到六歲就把一鄉的方言學得極其娴熟。

不但對于動作言語,小孩子在這個時候很容易學會的,就是對于各種常識,也是容易吸收的,各種美感美德也是容易養成的。

19世紀初的時候,在德國鄉下有一位教師,名字叫做佛戴(Karl Wirre)。他目擊當時社會上之種種罪惡,大有感觸,以為那些作惡、犯罪的人都是小時沒有得到良好教育的緣故。但是這個意思非有确實證據不能見信于人的,所以他決定去試驗他自己的兒子。在1800年,他得了一個兒子名字也叫做“Karl Witte”,他就殚精竭慮去教育他的兒子。他常常帶領他兒子去旅行,凡他兒子所未曾見過而應當知道的,他就詳詳細細地教他。這樣,他兒子的知識逐漸豐富了,他的美感逐漸發展了。對于方言,他尤其注意,以為官語是發展思想之利器,所以他就教他兒子從小學國語及其他五國的方官。

這個小孩子到了九歲,就進大學讀書了。到了十四歲得哲學博士學位,十六歲得法律博士學位,同年受柏林大學之聘,從事教授,享壽八十三歲,以解釋闡揚意大利詩人但丁(Dante)之學說聞于世。

佛戴得着這樣的成績,是沒有什麼十分的稀奇。若佛戴沒有受到他父親的一番教育,恐怕到後來也不過一個平常無聞的人罷了。

因而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好好兒教我們的小孩子。若養而不教, 不如不養好得多了。

文德是一個獨生子,他的父母非常寵愛他。在方出世的頭兩個月裡,他一哭,他的母親就抱起來愛他,若抱了還是要哭,就搖搖他。到了三四個月大的時候,他的母親常要半夜三更起來,抱了他在地闆上走來走去搖他。年紀稍大一點的時候,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比方吃飯一事而論,他同父母等同吃的。他看見桌上好吃的菜蔬,必定要擺在他的面前。若不放在他面前,他要撒嬌。從此,習以為常,桀骜難别了。到了後來,這個小孩子養成了種種壞習慣,不可收拾了。這都是由父母都愛所緻。

小孩子生來雖有強弱智愚之别,然大抵都是活潑可愛的。文德本是一個很好的小孩子,若無他母親的愛,恐怕他能夠變成一個有用的人才,不至于桀骜難馴,不可收拾的。

小孩在未受教育以前,好比是一索素絲,受了教育以後,好像一索素絲已經着了顔色。學得好就好,學得不好就不好。等到學得不好,以後做父母的即使要去教他好,也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位琴師出一張招生廣告說:“未學過琴的,學費一元;已經學過的,兩元。”這張廣告使得許多人懷疑,以為學過琴的已經懂得一點,教起來比較未曾學過的來得容易,學費也應當便宜些;現在不但不便宜,而且要貴一元,究竟是什麼道理?

後來這許多話被琴師知道了,他就對他的朋友說:”你們哪裡知道。未曾學過琴的,不過不會彈琴罷了,沒有什麼病根的。至于已經學過琴的,不但不會彈琴,而且學了許多弊病。我現在要教好他,非先把他的病根除去不可。既要除去他病根,又要教好他,比較未學過的已經多一層困難了。所以學費也應當貴一倍。“

這個例子大可證明小孩子對于各種東西,俱須從小學好的。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尤應當特别謹慎。

原則二:

做父母的應當教育小孩子顧慮别人的安甯

一鳴( 陳鶴琴兒子)生後第66個星期的時候就有一種顧慮别人的表示。他是不喜歡紅的小帽的。他堂兄所帶的紅童子軍帽給他戴,他不願意,他也不願意我戴。從前他不願意吃的東西和不願意做的事情,他自己不吃不做就是了,并不叫别人也不吃也不做。現在他不願意的事情,也叫人不要做。這裡可以證明他已經有點推己及人的意思了。

一鳴兩歲零十一個月的時候,有一天,他早晨醒來,就吹洋号,我低着聲對他說:”不要吹!媽媽、妹妹還睡着呢!“他一聽見我的話,就不吹了。你要叫他不要吹洋号,你自己要先要低着聲同他說話,所謂己正而後能正人。倘使你亢喉高聲同他說話,那麼他也不肯聽你的話而不吹洋号的。還有一天,我吃中飯後,在客廳裡打盹。他進來對他母親說話,一看見了我睡覺,他低着聲對他母親說:“爹爹睡了。”就不作聲了。

這種顧慮别人安甯的動作是逐漸養成的。平時他妹妹在房裡睡熟的時候,我們進去必定踮着腳走的,說話也是低着聲說的。而且常常對他說:”妹妹睡了,不要作聲。“

我們常常以顧慮别人安甯的話說給他聽,而且做給他看,所以他今天也能夠顧慮我的安甯了。有許多小孩子是常常不顧慮别人的安甯的,别人睡眠或生病的時候,小孩子不是大聲喊叫,就是狂奔跳躍;别人說話的時候,不是從中插入,就是亂吵亂鬧,使睡者、病者、談話者聞而生厭,見面生氣,而他自己隻知自私自利,從不知顧慮他人的安甯。這種例子觸目皆是,今姑從略不一一舉了。

今日之孩童即他年之成人。今日之孩童不能顧慮他人的安甯,則他年之成人即将侵犯他人的幸福。現在我們中國,自武人政客,以至行販小卒,無論做什麼事,多數人隻知利己,罔顧别人。推其原因,雖非一端,然他們當孩提之時,他們的父母不教以利己利人之道,亦一大原因。

至于沒有受過教育的一般人們可以不必說了,就是受良好教育的學生,也常常有不顧慮别人安甯的事情。我在中學裡讀書的時候,有許多同學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高談闊論以擾他人的好夢,或評論他人,或說東論西,或朗背英文,或縱談古今,休休喋喋,徹夜不已。

倘略加诘責,即報我以怨聲,并說什麼言論自由,你不能幹涉我,猶我不能幹涉你,說這許多無理的話。又在火車上,我們常常看見許多先上車的搭客,伸其足,腆其腹,高卧座上,而後上車的乘客隻好鶴立于其側了。

這種人年幼的時候,做父母的沒有教育他們原感到人的安甯的道理,所以現在就有這種罔顧别人的舉動了。顧慮别人的舉動,小孩子生來是不曉得的。小孩子有好吃的東西隻知自己吃,有好穿的東西隻知自己穿,要哭就哭,要笑就笑,并不能十分顧慮到什麼父母、兄弟、姊姊等等的安甯和幸福。

做父母的在這個時候,應當教以顧慮他人的安甯,使他慢慢兒知道顧己顧人之道。這種教育是很容易做到的,而且其效果也根容易得到,所以做父母的要他們的小孩子将來成為有道德的人,當小的時候即須教以顧慮他人的安甯之道。

陳鶴琴兒童心理發展的七個特點(怎麼教孩子接人待物)4

原則三:

家裡有人生病的時候,做父母的應當引導小孩子向病人表達同情

秀琴今年三歲半了,對于人事稍稍能領會了,但對于病人不知道表點同情。有一天,她的哥哥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她母親就對她說:”秀琴,哥哥今天不舒服,飯也不要吃了,玩也不要玩了,他現在卧在床上覺得很難過,你要進去看看他嗎?“秀琴說:”要的。“她母親再對她說:"你看見了他,你問聲哥哥,說你好嗎?”她母親遂同她輕輕地進去探望她的哥哥。進了寝室,看見她的哥哥卧在床上,就走近去問她哥哥說:“你好嗎?”

問後,她母親又領她出來笑嘻嘻地對她說:“秀琴!我們到外邊去采一點好的花來,擺在哥哥的旁邊給哥哥看看、聞聞好不好?”她說:“好的。”她母親遂同她到他們自己的小花園裡采了許多好花。采了回到房裡,她母親替她把花裝在一個好看的瓶裡,叫她慢慢地拿進哥哥的房裡去,放在桌子的上邊。

同情行為在家庭裡,在社會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美德。家庭裡沒有同情行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為家庭!若社會裡沒有同情行為,爾虞我詐,人人自利,社會也不成社會了。

但是同情行為不是生來有的,是要在後天慢慢兒發展的,在教育好的家庭培養得快一點,在教育不良的家庭發展得慢一點。

小孩子大概是缺少同情行為的。這并不是小孩子的秉性不良,實是做父母的不去教導他們的緣故。我們都應當像秀琴母親的樣子去教導我們的小孩子,務使我們的小孩子對于家庭、社會能表充分的同情。

原則四:

應使小孩子養成收藏玩物的好習慣

一鳴(現在三歲零九個月)有一天睡中覺睡得太長了,所以晚飯吃過之後不要去睡,就在書房裡面畫圖畫、剪紙頭,玩了一個多鐘之後,覺得疲倦要去睡,.不過在去睡以前,他把房間桌子整理得幹幹淨淨,把蠟筆、剪子一起安放原處,又把桌椅移放得妥當。放好了才去睡。

一鳴到現在差不多已經養成收藏玩物的好習慣了。這種習慣有幾種好處:

小孩子知道怎樣愛護物力。

養成小孩子整潔的觀念,使他以後做事井井有條,不緻雜亂無章,費時費力。

玩物不容易損壞遺失。

普通家庭對于收藏玩物這一件事大概是不注意的,既無特别的地方以收藏玩物,又乏特别的指導務使小孩子把玩物玩好之後,安放原處。所以小孩子玩的玩物不是被腳踏破就是用手敲破,使得他任意損壞任意暴殄。這是何等可惜呢!

收藏物件習慣的好處已如上述,但這種習慣是不容易養成的。沒有一個小孩子說是生來有這種收藏動作的。小孩子把東西玩了之後,若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一定棄之不顧的。一鳴小時何嘗不是這樣呢?

但是他的母親和我自己不曉得費了多少心血方才得到今天的成績。他有時候玩了玩物之後不肯把玩物收蔵起來,那我就用種種方法叫他蔵好,或用暗示以鼓勵他,或是嚴厲地強迫他。務使他養成愛護物件的習慣。

陳鶴琴兒童心理發展的七個特點(怎麼教孩子接人待物)5

原則五:

我們應當教小孩子對待長者有禮貌

要小孩子對長者有禮貌,做父母的自己對待長者須先要有禮貌。如你自己待父母好,那麼小孩子對待你也會好的。古語所謂己正而後能正人,就是這個意思。

應當叫小孩子尊敬長者。一鳴兩歲三個月時候,有一天坐在小椅子上,他祖母在他旁邊站着。我就立刻對他說:“拿把椅子來給祖母坐。”他立刻就去拿了一把椅子給他祖母坐。這裡固然給他練習動作,而且也是教他尊敬長輩的意思。

小孩子是最愛面子的。如果做父母的當着他長輩的面前,逼他對于長者有禮貌,那他因為失脫面子,就不高興去做了。他即使怕父母不得已去做,心裡也是不高興的。所以做父母的最好在小孩子耳朵旁邊,輕輕地叫他緻禮,那他因為可以得到敬重長輩的稱譽,就很高興去緻禮的。

如果小孩子因為怕羞不肯去做,那麼做父母的應當用方法去暗示他。如自己對着友人或長輩施行種種禮貌,或稱贊長輩的孩子,這樣一來,他以後慢慢就不會怕羞了。

無論什麼人對待長者都應當有禮貌。要小孩子對待長者有禮貌,他們小的時候,做父母的就要留心教他們。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是很注重禮節的,但後來禮節成為束縛自由的東西,慢慢兒惹人讨厭了。

我們中國現在社會上,教小孩子有禮貌的方法,弊病是逼他們去做。有幾個小孩子本來是很有禮節的,後來因為一不當心受他們父母的逼迫和責罵,就從此對待長者沒有禮貌了。又有許多人是不去教小孩子,所以到後來小孩子一見了長輩,就縮頭縮腦地躲着,或者見着長輩連大氣也不敢出。這種情形是普通社會上所常見的。推其原因是從小的時候,做父母的沒有教他的緣故。

還有許多做父母的或先生自己對父母沒有禮貌或對友人不緻禮,而責他們小孩子對他自己要有禮貌,對他的朋友緻敬意。結果,他們的小孩子非但不敬父母,而且要輕視父母了。

原則六:

不準小孩子對待保姆有傲慢的态度

一鳴有一天因為家裡的保姆不聽他的話,就罵她“讨厭東西”,這種牌氣是由做父母的不好好兒教育的緣故,并不是先天生來是這樣的。做父母的應當教育小孩子對待保姆有相當的禮貌。做父母的叫保姆去做一樁事,應當好好兒對她說,如果保姆事情做得不好,也隻要說她幾句罷了,切不可罵她。這樣一來小孩子也會好好兒待保姆的。

我們應該尊重保姆的勞動,尊重保姆的人格。做父母的應當自己善視保姆。做小孩子的榜樣,使小孩子也善視保姆。

做父母的尤不應當使小孩子從小受人侍奉。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叫他們自己去做,保姆不過代做小孩子所不能做的事罷了。倘使件件事情都替小孩子去做,那麼小孩子非但不能發達他的肌肉,而且他的虛驕之氣也從此滋長了。

有許多王孫公子、富貴子弟,身體虛弱,驕氣逼人,雖其原因不一,但于這二點也未嘗沒有關系。所以做父母的要使得小孩子免去這種弊病,就不應該使他們從小受人侍奉。

陳鶴琴兒童心理發展的七個特點(怎麼教孩子接人待物)6

原則七:

做父母的須禁止小孩子作僞

一天早晨(那時一鳴兩歲零五個月),一鳴的手攀着吃飯的椅桌,右足踏在桌檔上,左足懸空挂着。在這個當兒,他看見他母親倒水絞手巾,正要給他洗面就喊叫說“啊唷,啊唷!”以表示痛的意思。他母親聽見他這樣喊叫,立刻跑過來把他抱下來,叫他立在地闆上,但是他還喊叫說“痛的,痛的!”喊了幾聲就逃出去了。

其實一鳴毫無痛處的,而其所以如此喊叫者,是因為要避脫洗面的緣故。他母親不知其中底蘊,一聽見他嘁痛,以為他真有痛處了,所以把他抱下來,叫他立在地闆上,他因此就可以乘間逃避,不要洗面了。他以前從沒有“作僞”過,而且他“作僞”也是“惟妙惟肖”的,嘴裡喊着痛,身上裝出痛,臉上現出痛,這種樣子,使得見者、聞者容易信以為真。一鳴欺他的母親也用很好的方法,他的作僞不是别人教他的,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所以他母親居然受他的欺了。

一鳴吃飯的時候常常不要系圍巾。有一天(那時他有兩歲零五個月)吃飯以前,他母親把圍巾替他系上,他就喊叫說“痛的,痛的!”喊的時候,把圍巾拉下。拉下以後,我又把它系上。他就大哭而且再把圍巾拉下。後來我把他拖到房裡去,把門關着,他哭了一段,就不哭了,抱出來,我仍舊替他系上,他也不拒絕了。

他母親替他系圍巾,他也沒有什麼痛,而他所以這樣嘁的原因,也不過同以前不要洗面一樣用意罷了。嘁痛不生效力,繼之以哭。總而言之,他用種種方法要去達到他不要系圍巾的目的。我知道他明明是不痛的,也知道他喊痛的用意和作僞的方法,所以不顧他嘁痛,不管他号哭,用強硬手段把他關在裡面,他既然不能售其作僞的方法,沒有法子隻好任我系上圍巾了。假使我因為他哭,就不把圍巾替他系上,那麼他下次更加不要系圍巾了,而且更加要作僞了。像這種地方,做父母的斷不可姑息小孩子的。

大多數小孩子是常常要作僞的,而且作僞的方法、作僞的樣子是随地、随時、随事而變遷的,所以侬父母的也應當用種種思考、種種方法去考察他、禁止他。

倘使小孩子受父母的禁止,一次不能售其僞,以後就不敢作僞了。世人“爾虞我詐”的行為,日多一日,雖其原因不一,我想當他們小的時候,做父母的任他們去作僞,去作惡,也不無關系的。要改革這種現象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非三五語就可以解決的。但是我想做父母的如果能夠禁止小孩子作僞,使他們将來成為誠實的青年,則于國于家将來都不無裨補的。

原則八:

不準小孩子打人

有一天,高仁不知為什麼事,傘了一根竹棒去打他的堂兄。他堂兄正要奪他的棒還打的時候,被高仁的母親看見了,高仁的母親就罵他的堂兄說:“你是哥哥,應當讓他一點的。不許打他!”他堂兄因為高仁的母親不許打,就不敢打了,但是臉上顯出很不舒服的樣子。過了幾天,他堂兄正在讀書的時候,高仁一隻手拿了一根棒頭,還有一隻手拿一支蠟筆,出其不意地向他堂兄的書上亂畫,畫得不夠,又将他的書抓得粉碎。他的堂兄不敢同他鬧,嘴裡連說:“對不起,不要吵。”

高仁有一天,把他姐姐的一個盒子奪來了。他姐姐去奪還,他就拿了一根尺去打她,她正要打他的時候,她母親回來了,立即罵她女兒說:“芗鳳!你有力量打打他看。他不過六歲,你已經有十四歲了,理應要将這個盒子給他,不給他也罷了,還要去打他。你有力量打打看。”可憐的芗鳳既失了盒子,又受他打,還要挨她母親罵,一肚子悶氣沒處出,隻得哀哀悲悲地哭起來了。她母親看見她哭,就趕過去打她,而且罵她說:”你為什麼緣故挨罵的?這樣大的人不會做事體,還要哭。“說畢又打,又罵,弄得芗鳳昏天黑地有話沒處講,有冤沒處訴,隻得吞聲飲泣,倒在床上了。

做父母的以為小孩子年紀小,做成人的應當讓他的!不知道小孩子自以為年紀小,更加要強橫起來了。強橫之氣既成,則放僻邪侈無所不為。小則受人之辱,大則傷己之身,其害之大真”不堪設想“。等到那個時候,做父母的悔亦遲了。倘使小的時候,做父母的就不許他打人。倘使他打人,做父母的就去罰,那小孩子以後就不敢打人,不會闖禍了。

陳鶴琴兒童心理發展的七個特點(怎麼教孩子接人待物)7

原則九:

小孩子在家裡應當幫助他的父母做點事情

寬仁六歲的時候,常常很喜歡幫他母親的忙。每天早晨起來,他總替他母親掃地,雖然掃得不大好,總還可以的。一鳴也很高興在家裡做一點事情。他有一天,把一根搖農用的鐵棒拿起來插在火爐蓋上,而且要把火爐蓋章到火爐的上面去。他用了許多力氣還拿不上去,我就在旁邊幫助他,并說幾句稱贊話給他聽。

當小孩子做事的時候,做父母的應當在旁邊看着他,看他能不能做那件事。他能夠做那件事,就讓他去做;如果他不能夠,那麼做父母的應當幫助他以成其美。

一鳴拿火爐蓋的時候,倘使我不去幫他,那他恐怕拿不上去了,非但拿不上,或者還要敲在他的腳上。所以做父母的看見小孩子不能做的時候,應當同他合作。小孩子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切不要希望他所做的成效好,因為小孩子氣力薄弱,思慮簡單,所做的事大概是不能得到好結果的;而所以任他去做的緣故,因為一方面可以發展他的筋骨,一方面可以引起他自動的興趣,并不是一定要得到好結果的。

一鳴一歲零十個月的時候,就要拿起掃帚來,在地闆上掃碎紙、木屑等物。他雖則掃得不好,我們還是讓他去掃。不到兩歲的小孩子本是不能掃地的。我們所以任他去掃,是因為要他的肌肉發達,而且也要使他得到掃地的經驗。

我常看見有許多做父母的,一看見小孩子做一件事情,恐怕他做不好而且費時,就叫他不要做,或者替他代做。從我們成人一方面看來,小孩子做事固然不如我們自己做來得好而且快,但從小孩子一方面看來,他不去做就不能得到做事的經驗了。富貴子弟驕慢怠惰,不知世事艱難,大概也是這個緣故。

原則十:

做父母的應當教育小孩子愛人

2月22日是洪器母親的生日。前一天,他父親對他說:”明天是你母親的生日了。我去替你們買糕兒、水果來。明天早晨,你們大家穿美麗的衣服去祝賀媽媽。”洪器聽到他父親的話,心裡自然是高興的,一面去通知他的弟弟妹妹,一面又去告訴他的小朋友說:“明天是我媽媽的生日,你們大家來玩玩。”第二天早晨,他同他的弟弟妹妹一早就起來,把地闆桌椅等等東西都弄得非常幹淨,把水果、糕兒都一盤一盤盛起來播在桌上。笑嘻嘻地對母親說:“媽媽。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們大家要拜你的······”

話還沒有說完,隻聽得外邊大聲喊道:“洪器!我們大家來了!”說畢大家就七跳八跳地進來了,沒有多少時候,桌上的鐘,已經12點了。他就請他的父母大家坐下來。一同吃吃談談,歡聚一堂,其樂何極!

做母親的撫育子女是很辛苦的。生育可以不必說了,至于燒呀、煮呀、洗呀,一天到晚也沒有一點空。要小孩子幫助母親洗燒,是能力上不大容易像到的,至于使母親快樂,實在是他們能力上做得到的。使母親快樂的日子,不必一定是生日,使母親快樂的方法,不必一定是拜壽,不過生日祝壽也是其中之一罷了。

我在美國的時候,有一天到一個聖日學校的幼稚園裡去參觀。有一位教師把許多洋囝囝給小孩子看,囝囝中有墨西哥小孩子、意大利小孩子、日本小孩子等等。教師指着囝囝對小孩子說:“我們有吃有穿有用,他們吃了多少苦,可沒有什麼穿,沒有什麼吃。我們應當想法使他們也同我們一樣快樂。”稍息,教師叫大的學生起來收捐,小孩子都歡歡喜喜地拿出錢米放進捐資裡去。

人之愛人需要天天做的,不要我今天愛人,明天就不愛了。尤須在小的時候學習,小的時候有愛人的行為,那到了成人的時候,自然而然也能夠愛人了。

一個人最不好的脾氣就是“利己心”太重。無論做什麼事,往往以我為中心。小孩子常常是利己的。但是我們要慢慢兒教他愛人之道,不要以為他年紀尚小,可以不必講這種“迂腐”事情的。

總之,教小孩子要從小教起,小時容易教,大來就難教,什麼顧慮别人安甯的心腸,什麼對别人發生同情的動作,什麼愛護物力的态度等等,都可從小養成的。

本文來源:本文節選自《家庭教育》,作者陳鶴琴,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