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江怡
10月15日,歐洲兩個非政府組織聯合發布了新一年度的全球饑餓指數報告。印度在該報告列舉的121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107名。
印度媒體相關報道
該報告發布當天就在印度國内引發軒然大波。印度政府拒絕承認這一指數,并稱其污蔑印度形象、忽視印度的努力。
印度政府為什麼會如此“破大防”?
全球饑餓指數
全球饑餓指數(以下簡稱GHI)是由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收集和研究,并由德國“救濟世界饑餓組織”(Welt Hunger Hilfe)和愛爾蘭“關注世界”(Concern Worldwide)兩個非政府組織聯合發布的報告。
GHI所評估的國家和地區是根據2000年以來營養不良發生率和兒童死亡率的數據确定的: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自2000年以來任何一年裡,營養不良發生率≥5.0%,或者兒童死亡率≥1.0%,那麼這個國家或地區就會成為GHI的評估對象。
全球饑餓指數以四個指标為依據,分别為:營養不良(即熱量攝入不足)人口比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歲以下發育遲緩(低于同齡标準身高)兒童比例和5歲以下消瘦(身高别體重偏低)兒童比例。
該指數以百分制衡量饑餓程度,營養不良人口比例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所占權重均為1/3,5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率和消瘦率各占1/6。根據最終得分劃分至不同的類别:得分≤9.9的國家和地區歸類為“輕度饑餓”;得分在10~19.9為“中度饑餓”;得分在20~34.9為“重度饑餓”;得分在35~49.9為“警戒”範圍 ;得分≥50為“極度警戒”。
而印度的相關指标數據,确實不好看:
16.3%的印度人處于營養不良的狀态;
近20%的5歲以下兒童處于極其明顯甚至危及生命的饑餓狀态;
每三個兒童中就有一個發育遲緩,大約35%的此類兒童未達應有身高;
兒童消瘦率達19.3%,為世界最高。
因此,印度在此報告中的分數為29.1,屬于“重度饑餓”範疇。
而在2000年,印度以38.8分歸類于“警戒”範疇,此後相關情況有所好轉,2007年得分36.3,到2014年這一分數降至28.2。
實際上,雖然印度國内饑餓指數大體上看似在慢慢下降,但真實情況依舊不容樂觀。
首先,縱向來看,部分指标并未得到明顯改善。
印度國内營養不良人口比例自2014年以來有所增加:從2000年的18.4%降至2007年的17.5%,至2014年再跌到14.8%,但到2022年該比例又有所上升,為16.3%;
5歲以下兒童消瘦率從2000年的17.1%升至2007年的20%,在2014年有所好轉,降至15.1%,但在2022年再次上揚,達到統計時世界最高的19.3%;
雖然5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率穩步下降,從2000年的54.2%降至2007年的47.8%,但是在莫迪執政期間改善緩慢,從2014年(38.7%)至2022年(35.5%)隻落了3%左右;
唯一得到明顯改善的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2000年的9.2%減少近6個點至2022年的3.3%。
其次,橫向來看,在世界範圍内,印度這些年在GHI指标方面相比于其他國家,是明顯退步了的。
2022年GHI得分低于5分且分數差異小的17個國家沒有單獨排名而是集體排名1-17,這其中除了歐洲國家外,還有土耳其、智利、烏拉圭、科威特,以及中國。大部分非洲國家雖然排名靠後,但仍有些非洲國家排名高于印度,例如南非(59)、毛裡求斯(62)、蘇丹共和國(106)。
或許,相比遙遠的非洲,與南亞周邊國家的對比更能給印度帶來會心一擊:在南亞上榜國家中,印度也是名列倒數——斯裡蘭卡列64、緬甸處71,尼泊爾居81、孟加拉國排84,連彼此不斷較勁的巴基斯坦,都甩自己一小截,拿到第99名的位置;在整個亞洲範圍内,唯一落後于自己的國家,隻有差自己兩位、排名第109的阿富汗。
印度媒體制作的南亞國家饑餓指數變化情況
“印度自有國情在此”
GDP今年成功跻身世界全五的印度,為什麼饑餓指數排名會如此之低?
這恐怕和印度國内的複雜國情有直接聯系。
一是因為人均糧食産量較低。
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在2022年10月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14-15财年起,印度糧食産量持續增長,2020-21财年的糧食産量為3.1074億噸,預計2021-22财年的糧食産量為3.1572億噸。但是,即使如此,仍不到中國的一半。如果算人均糧食産量,印度人均糧食産量隻有220公斤多。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雖然印度耕地面積世界第一(接近2億公頃,約等于中國的1.5倍),但印度人口衆多,人均耕地面積隻有1.7畝。
此外,印度國内缺乏足夠的農田水利灌溉設施,印度農民更多是看天吃飯。經常關注印度新聞的朋友可能會有種感覺,就是在5、6月份印度國内媒體對季風的關注會異常增多,而印度國内相關機構對糧食産量的預測,與季風到來的時間、強弱、持續時間直接挂鈎。但季風很多時候是無規律的,分布不均且具不确定性,因此作物歉收一事難以避免。
再就是,印度農業生産模式普遍非常落後。印度國内農業嚴重依賴人力,對農耕器械、化肥農藥的依賴度較低。機械化程度較高、普遍使用化肥的旁遮普邦因此成了印度糧倉。
二是因為糧食出口過高。
印度曆來是排名世界前列的糧食出口大國,每年出口的小麥數量達200萬噸左右。近些年受疫情、自然災害、戰争等因素影響,國際上糧食價格持續走高,更是極大地刺激了印度的糧食出口熱情。2021-22财年,印度國内小麥出口達到了驚人的720萬噸。
而今年,作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的俄烏兩國受戰事影響,小麥出口大減,作為市場填補,印度的小麥出口會大增,有數據預計整個2022-23财年印度的小麥出口可能會達到1300萬噸。盡管印度政府在5月以“保障印度及領國的糧食安全”為由宣布全面放緩乃至禁止小麥出口,但是據官方數據顯示,本财年前五個月(4月至8月)印度仍出口了435萬噸小麥,同比增長116.7%。
小麥出口量的大增,導緻印國内市場上小麥和小麥粉的價格大幅上漲。據消費者事務部網站刊登的數據,10月15日印度全國小麥粉的日均零售價為每公斤36.23盧比,比去年每公斤30.7盧比的價格高出18%。印度窮人負擔不起蔬果這類價格偏高的食物,主要通過谷物攝取營養,卻又面對糧價不斷上漲的局面,處境自然變得更加糟糕。
路透社報道:印度限制小麥粉出口以降低(國内)創紀錄的價格
三是因為素食習慣。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可以說是印度排名低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在食肉方面,印度教徒因視牛為神聖之物而禁食牛肉,而伊斯蘭教徒不食用豬肉,所以印度人的肉食多以雞肉為主。
在素食方面,與西方由環境和倫理問題推動的素食主義不同,印度的素食主義根植于其文化和宗教。因此,印度是全世界素食人口最多的國家,大約40%的印度人奉行無肉飲食,比緊随其後的德國人高出25%,這意味着有将近5.7億的印度人奉行無肉飲食。也有調查顯示,24%的印度人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strictly vegetarian),9%是純素食主義者(vegan),8%是魚素主義者(pescatarian)。
而素食習慣,往往會導緻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缺乏維生素B12、優質蛋白質、鋅、鐵、鈣等營養,導緻營養不良人口比例上升。兒童面臨的情況會比成年人更加嚴重,因為缺乏必要的營養容易導緻身體抵抗力下降,進而易感染疾病,提升了發育遲緩、消瘦乃至死亡的可能。
四是受疫情影響。
雖然印度經濟現在有所好轉,前不久還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但印度國内的民生在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沖擊下已受到重創。
印度中産階級較少,增長緩慢,而且已經邁入中産階級的人群普遍收入較低。經濟自由化使富人更加富有,但中産階級人群并未真正從中受益,加之新冠疫情,其規模又進一步縮水。據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的報告顯示,2020年新冠疫情使得印度國内中産階級人數縮至6600萬,3200萬印度中産階級返貧,這對印度國内消費市場而言無疑是個重創。與此同時,數百萬印度人因失業而陷入貧困。
The Global Statistics 網站統計了2022年印度的貧困率,印度擁有2.28億貧困人口,依舊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比例最大的國家;更糟糕的是,據其估計,2022年底印度還将有1.5~1.99億人陷入貧困。
五是因為财政愈發緊張。
9月28日,印度政府宣布“總理窮人福利計劃”(Pradhan Mantri Garib Kalyan Yojana)再延長三個月至2022年12月。該計劃此前已投入3.45萬億盧比,分配了1億噸以上的糧食,如今計劃延長三個月,預計将多花費财政部4476.2億盧比。
免費配給計劃的第七次延長,将使印度更加難以堅持2022-23财年的财政赤字目标,即占國内生産總值的6.4%。而且,人們還擔心此舉可能會造成小麥糧食儲備的下降。
再就是糧食分配不均。
印度政府在1960年代糧食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施行了補貼偏遠地區和底層民衆糧食的公共配給系統(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PDS)。PDS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糧食價格上漲,還穩定城市的糧食供給。綠色革命後,印度農業生産實現高速增長,在1970年代和80年代,PDS也随之擴展到部落街區和貧困高發地區。至今,PDS已成為印度國家食品經濟管理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料圖:印度媒體
但是,這些措施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印度國内糧食分配依舊嚴重不均。
表現之一是地區分配不均。
不同的邦,分發到糧食的人口數不同。據報道,中央邦、安得拉邦、古吉拉特邦和北阿坎德邦能分發到糧食的人口數不足該邦人口總數的3%。
并且,印度各邦分配的糧食沒有統一标準,有些邦會提供牛奶而有些邦卻不會。以蛋白質為例,印度推出“午餐計劃”(the Mid-Day Meal Scheme)以确保在上學日能為每個孩子提供不少于300千卡和8-12克蛋白質的營養。為保障孩子們的蛋白質攝入,較為富裕的泰米爾納德邦會提供雞蛋,而其他大部分邦并沒有這一待遇。
表現之二是社會階層分配不均。
印度底層人口太多,但是公共分配體系具有缺陷。配給卡是分配過程中最核心的部分,隻有擁有配給卡的人才會拿到糧食。然而,數百萬的印度窮人并沒有獲得配給卡!
一方面,即使有很多人符合配給卡的領取條件,但因為官僚系統運作的低效而無法領到卡。對于沒有配給卡的人,各邦的态度大相徑庭,一些邦會強硬地根據配給卡來分發,另一些邦則會稍微放寬實行标準,為無卡人群提供一次糧食。
另一方面,PDS系統中的腐敗問題非常嚴重。在政府采購的過程中,官員和賣家會串通運送質量較低或低于合同數量的糧食。政府官員或分銷商還可能在市場上非法出售糧食以謀取私利。糧食配給店官員也常常多收顧客的錢,還會分配少于規定數量的食物。種種腐敗行為不僅導緻配給店提供的糧食質量很差,而且售價高于規定價格,很多時候供應還不足。
總結
關于印度面臨“重度饑餓”困境的結論,印度政府拒絕接受,認為GHI的樣本數量過少、統計不夠科學,否定了印度這些年在減貧方面的努力。
不可否認,這些年來,在減少國内營養不良方面,曆屆印度政府确實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受限于社會、經濟、宗教文化等因素,其努力自帶打折效果,一旦國内社會遭遇大波動,常會被打回原形。
印度畢竟是一個有着強國夢的國家,現在出去接受歐美媒體采訪也開始不斷強調自己GDP世界第五的身份,但若民衆連溫飽都難以為繼,這話、這夢聽來多少有點底氣不足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