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平
日前,央視新聞報道,劍橋英語KET/PET考試開始成為家長們争相追捧的“名校敲門磚”,其報考名額常被“秒光”,今年甚至出現培訓機構宣稱可以高價鎖定考位的新聞。校外培訓亂象頻出,“影子教育”愈演愈烈,嚴重幹擾了中小學生正常的學習環境。
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是國外對課外補習班的一種稱呼,國内也有學者稱為“擇教”。它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普通的現象,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也給家長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
做園丁還是做木匠
人間四月天。布谷鳥一叫起來,樹也綠了,桃花也紅了,紫藤丁香也深深淺淺,把人薰醉了。我腦海中不由自主地就想起林徽因來,“一身詩意千尋瀑“的她曾寫道:“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這麼美的天,出去玩吧?“,應女兒小C的要求,我和她爸爸給她買了三隻毛茸茸的小雞。到了周末,我帶着她,她帶着小雞們,興高采烈地去草地上玩兒。今年,我們住的校園裡,草地上新長了許多荠菜花,小雞們在小小的白色荠菜花叢中叽叽喳喳找花種子吃,引來許多小朋友圍觀。
在清一色的小可愛中間,已經上五年級的小C有點人高馬大了。我看着他們,也會時常想起另一個現實的問題,再過一年,小C就小升初了,她去哪兒上中學呢?幼升小的時候,我們堅持就近上學,堅持住在校園裡,這裡有她最喜歡的小樹林,她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快快樂樂地度過了大部分的童年時光。
但是,我們心底的焦慮也一直暗潮洶湧。就在這一刻,綠草青青,她自得其樂地賞花、踏青、遛小雞,她的同齡人卻大多數在課外輔導班,學英語數學,學舞蹈跆拳道,學鋼琴畫畫,我這樣放養她,會不會拖她的後腿?
這段時間,媒體關于整頓校外培訓班的靴子何時落地的報道,此起彼伏,著名公衆号“吳曉波頻道”發文《給家長一個不報補習班的理由》,很慚愧,我能想到的理由一籮筐,但是,我敢笃定地賭一把嗎?我不敢。
我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邊想給孩子無憂無慮的童年,一邊又貪心地想讓她多學一點,再多學一點,技多不壓身。我很羨慕那些目标堅定,一以貫之地實施自己教育目标的家長,他們從孩子上幼兒園起,就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我認識一位非常優秀的孩媽,她女兒上過的輔導班加起來超過十門,後來,上初中實在顧不過來,才停了一半。
要學她嗎?她女兒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都一路拔尖,但很顯然,我就算照葫蘆畫瓢,我也不是她,小C更天然讨厭上輔導班,這條路,起碼不适合我們。小C大姑送給我們一本很有意思的育兒書《園丁與木匠》,她苦口婆心叮囑我,“做媽媽啊,要做一個園丁,不要做一個木匠。“木匠,是打磨雕琢;園丁,是陪伴成長。
書是美國頂級心理學家艾莉森寫的,很需要花點耐心去讀。互聯網知識運營服務商“羅輯思維”在評論裡一言蔽之:家長對孩子做了什麼,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家長是什麼樣的人、和孩子是什麼關系,以及給孩子提供了什麼環境。對一般家長來說,不過多幹預,可能就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小C大姑的女兒小A的故事,我給身邊許多朋友講過。小A小時候和大多數孩子一樣,非常喜歡小貓小狗,有一天放學路上,小A遇到了一隻流浪狗,這是一隻威風的小金毛,個頭不大,但是目光凜然頗有威嚴,在一群邋裡邋遢的流浪狗中間,顯得格外與衆不同。
在姥姥的幫助下,小A說服了媽媽,滿心歡喜地收留了小金毛狗,這一收養就是十多年。後來,小A去美國留學,本科時在爸媽的建議下學了生命科學,但是讀研時,她堅持讀了全美最好的寵物醫生專業,她說,這是她從小就喜歡的。小A媽媽是學文的,爸爸是中科院畢業的計算機專家,他們給小A精心規劃了許多道路,但小A最終走的是一條屬于她自己的路。
“我當年也焦慮啊,”小A的媽媽說,别的孩子放學就做作業,周末上各種輔導班,她孩子回家就帶着金毛狗去玩,讓她學英語,她掉頭就跑,誰能想到她現在英語講得比誰都好。讓她學鋼琴更是癡心妄想,她就喜歡和金毛狗一起在植物園、森林公園裡瘋跑瘋玩。
這是個案,很多人可能會這樣反駁我。我并不是說課外輔導班一無是處,對有些孩子,課外輔導班是“錦上添花”;對另外一些孩子,也有可能是“雪中送炭”,剛好彌補了他們某方面的不足;但是,對更多的孩子,可能是“殺時間”,是稀裡糊塗地去,糊裡糊塗地回。
就像同樣是坐在課堂,一樣的老師,一樣的教室,孩子們的成績卻千差萬别;上輔導班也一樣,花的錢是一樣的,花的時間是一樣的,但是收獲卻各有不同。孩子們小,可能還不能思考這是為什麼,但是家長,可有深思熟慮過?
每一個孩子,就像這大好春光裡的一株樹苗,或一叢花,它們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美好,如果我們不假思索把他們都塞進輔導班,就等于是讓他們都變成了“溫室裡的花朵”,千篇一律,弱不禁風。
“在能力範圍内給孩子最好的”,這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共識,但是孩子真正需要什麼,我們考慮過嗎?英國那位叱咤風雲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說,“我把一生中的成績歸功于兩件事,一是好的家庭,二是好的教育。”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坐在同一個教室,或者上同樣的輔導班,孩子的成績和成長大不一樣,因為他們背後的家庭和教育大不相同。這種家庭和教育的差異,既有物質上的,也有意識上的。
物質條件是有形的,看得見的,是外因,但更重要的還是内因,是意識層面的。一個家庭,父母和孩子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對孩子心理素質、學習習慣、思維能力的培養,父母的格局、眼界、視野,都會拉大孩子們之間的差距
遺憾的是,大多數的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是迷茫又焦慮的,我們無力給孩子一個奔跑的方向,于是很多家長選擇了跟風,大多數人做什麼,我們也做什麼,這的确是行之有效、一勞永逸的方法。但這也不過是重蹈覆轍,走我們當年走過的老路罷了。
有方向在路上是幸福前不久,美女翻譯張京憑借沉穩專業的實時翻譯,讓太多人驚豔不已。速記速翻,臨危不亂,心理素質和專業能力都堪稱頂配,被衆多網友圈粉。
出于老母親的好奇,我迅速查看了張京的成長經曆。張京高考分數是過了清華北大線的,但是她拒絕了!她從小就夢想做一名外交官,高中時期的班主任這樣評價她:“張京是個執着、專注的人,知道自己要什麼。”
高二時張京曾得到一筆獎學金,她的第一個念頭是拿這筆錢去英國遊學,鍛煉自己的英語能力。在張京的網絡相冊中,大部分是她旅行世界的照片,有英國的倫敦、德國的斯圖加特、瑞士的日内瓦,沙特、南非、荷蘭、梵蒂岡……正是這樣豐富的遊曆,讓她對世界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提升了跨文化思維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在多元、豐富、快速變化的今天,重複過去或照搬别人家的孩子走過的路,或幻想着靠校外輔導班的“影子教育”,給孩子們一個穩妥的未來,是很值得商榷的。如果成功了,那也隻是我們家長如願以償了而已,孩子們的夢想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說,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教育的現狀,那就是焦慮,所有人都在焦慮,并且,這個焦慮的層級不斷下移,從高考、中考、小升初到幼升小,一系列教育的選擇,使很多家長感到極大的心理壓力。
其中,孩子能不能上一所好學校,這是一種真實的焦慮;還有相當多的焦慮來自于同伴群體,來自于社會輿論,來自于外部的引導和壓力,也就是說是一種從衆型或者恐慌性的焦慮,患得患失,焦慮不安。
大的環境如此,我們都在摸着石頭過河,但有些顯然是常識問題。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教孩子寫作文?我都會覺得很無可奈何,他們的孩子正坐在作文輔導班裡,聽老師講怎麼寫“美麗的春天”!
如果孩子們不能夠在春天裡奔跑,不能夠欣賞牡丹的富麗,不能夠感受喜鵲在樹梢歡快鳴叫,他們怎麼寫得出春天的美麗?想起黃庭堅的絕句:“花氣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功夫在詩外,我們隻有眼睛看過,耳朵聽過,心裡想象過,才有真實的體驗和表達。
欲速則不達,追逐“影子教育”,與影子賽跑,怎麼會不焦慮惶恐?不如,停下腳步,先想一想,我們的方向在哪裡,再出發,一切都還來得及。“有方向,在路上”是一種幸福。共勉!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