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君主論的影響

君主論的影響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4:02:16

君主論的影響?“從古至今,統治人類的一切國家,一切政權,不是共和國就是君主國”在閱讀了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一書後,我想結合其書中知識與自身的一些想法來聊一聊君主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君主論的影響?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君主論的影響(君主論君主國)1

君主論的影響

“從古至今,統治人類的一切國家,一切政權,不是共和國就是君主國。”在閱讀了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一書後,我想結合其書中知識與自身的一些想法來聊一聊君主國。

馬基雅維利将君主國劃分為兩種:一種為世襲君主國;一種為新君主國,而新君主國又包括全新的與混合的。這兩種君主國之間蘊含着一種微妙的聯系,當一個國家由非君主國到君主國并且延續下去時,這兩種君主國便在曆史中交替循環。

萬事開頭難,開創一個全新的君主國無疑是困難的,它不僅需要君主具有傑出的才能,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土壤是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基礎,唯有當該國蘊含着萌發君主國的條件時,曆史的進程才有了推進到君主國的可能性,在這種可能性之下,擁有了傑出才能的賢者才有了改變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可能。但并不意味着君主成功建立了國家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革新者使所有在舊制度下順利的人們都成為敵人,而使那些在新制度之下可能順利的人們卻成為了半心半意的擁護者。”如果君主無法滿足他們的期望,而且又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去對付他們,那麼人們就可能挺而走險通過變革的方式換一個新的君主,颠覆原有的政權,就如秦王朝為天下一統謀劃了許多年,但卻隻存在了14年。但若是君主能夠對局勢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保持警惕,采取相應的手段,并且一直兢兢業業,這個新生的國家便會慢慢走向穩定,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新的階段便是世襲君主國,但我與該書中所說的對世襲君主國中對繼任君主的看法有些許的不同。書中表達的意思為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在君主的統治下生活,所以君主的統治相對容易,對于世襲君主國來說按既成制度保持政權是最重要的任務,對君主的德行能力要求并不高。一方面我認為其說的也有道理,在世襲君主國中,人們已經習慣了該家族的統治,形成了與該國制度、法律、文化相一緻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态度,由于這種心理上的信服、思想上的奴化與生活上的習慣,人們的革新意識在長期的君主統治下不斷消磨,使人們對君主統治的反抗與威脅弱化,在這一層面上看來,繼任君主似乎并不需要苦惱如何建立一個人們願意遵循的新制度,也不需要太過考慮如果人們不願意好好遵循該采用何種措施,但這并不代表對繼任君主就是低要求的。

創業難守成亦難。上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後臣之,創業難矣!”魏徵對日:“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難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日:“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徵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這段對話來源于《資治通鑒·唐紀》,套用我們現在常說的“富不過三代”的理論來理解,那便是如果守成時期君主不夠優秀,那麼這個國家也是無法走得長遠的。就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吧,如果一個人之前生活在一個水很富足的地方,他沒有節水的習慣,但是有一天,他醒來之後發現自己位于一個沙漠,身邊隻有一個水池,但他依舊按原來的習慣去使用水,最終他的結果會是怎樣的呢?繼任君主如果隻會遵循舊制,而不會主動的根據環境的變化去改變舊的不合時宜的制度,那麼這個國家的生機與活力便會慢慢消逝,最終它也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新的階段便是新的君主國階段,它可能是由本國人民推翻本國君主導緻的,也可能是有外國強大實力入侵導緻的。而其究竟是混合君主國還是全新的君主國呢?便取決于新一任君主是改頭換面呢?還是改弦更張?

如果其隻是改頭換面的話,其就是混合君主國,如果其是由人民内部推翻的話,其就相當與原來的國家換了個主人,制度與法律仍被延續,那麼新任君主隻需注意對舊的統治血統進行控制或毀滅,便能使國家較好的恢複過來,向前發展;但如果是由外國入侵所導緻的,那麼為了更好的鞏固自己的統治,君主應該派遣移民到該國的要塞之地,如有必要和可能,君主可以駐紮過去,這樣能使其更好的掌控該地可能發生的狀況,防止叛亂的發生。但叛亂其實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從“凡是一度叛變的地方再度被征服之後就不會那樣容易喪失,因為統治者會利用叛亂提供的機會毫不猶豫地懲辦罪犯,把可疑分子搞清楚,并且在薄弱的地方加強自己的地位。”這句話可看出,叛亂對統治究竟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君主的能力與舉措。如果君主沒有根據叛亂追尋根源,而隻是為了避免現階段的戰争追求一種表面的甯靜,那麼其就可能與法國一樣兩度失去米蘭,但是若是其抓住叛亂的根源,從根源入手,那麼解決了一次叛亂過後,就可能讓君主更好的控制這個地方,為這個帶來長時間的甯靜與和平。

如果其是改弦更張,那麼便進入了全新的君主國,那麼就回到了本文開始的時候。

這兩種情況慢慢發展,隻要該國的更替仍然是君主國範圍間的更替,那麼其又會進入世襲君主國,然後又回到這個階段,循環往複。

在一個君主國中,君主有着極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響力,與我們傳統觀念不同的是,馬基雅維利鼓勵君王吝啬、殘忍,認為“君王需兼有獅子的兇殘與狐狸的狡詐,為達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他的觀點對我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但細細想來卻也不無道理。

在君主應具有的品質是慷慨還是吝啬中,馬基雅維利選擇了吝啬。他認為當一個人在争奪君主之位時,他應該要慷慨,當他已經是一位君主時,他應該要吝啬。想來,這番說法其實也沒錯。聯想我國古代的曆史,大多數皇帝在未拿到皇位時,都在營造一種樂善好施的形象,這有利于他們俘獲民心;但當其成功稱帝時,其便逐漸變得吝啬,而這種吝啬在我眼中更像一種高層次的節約,當他成為皇帝時,他需要考慮的更多的就不是他的形象而是如何穩固他的統治,隻有他在該吝啬時吝啬了,當他需要集中精力辦大事時,才不需要向百姓要錢,才會使百姓對他更加信任,而不會感覺自己被剝削得越來越重,從而能更好的維持自己的權威,穩固自己的統治。

在殘酷與仁慈中,馬基雅維利選擇了殘酷。

他認為人都是自私的。他在書中提到:“關于人類,一般地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僞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當你對他們有好處的時候,他們是整個屬于你的。當需要還很遙遠的時候,他們表示願意為你流血,奉獻自己的财産、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這種需要即将來臨的時候,他們就背棄你了。” 他認為,人類愚不可及,總有填不滿的欲望、膨脹的野心,總是受利害關系的左右,趨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他認為利他主義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們偶爾行善隻是一種僞裝,是為了赢得名聲和利益。他認為人都是“忘恩負義、心懷二志、弄虛作假、僞裝好人、見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優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為作惡事更有利于自己,講假話更能取悅于别人。“人們忘記父親之死比忘記遺産的喪失還來得快些。”,在他們眼裡,财産的得失比親人的死活更值得關心。這些觀點聽來似乎太過偏激,但其實我們卻也很難反駁。不可否認,在人們心中存在着善意,但人們同樣是自私的,當其他事物與自身利益想沖突時,我們總會偏向自己,但同樣我們也不能否認會有例外,有一些人的善意會戰勝内心的欲望,但這畢竟是少數。如果君主總是仁慈,那麼人們心中的欲望便會愈發膨脹,從犯小事到犯大事威脅統治。所以,君主應該要殘酷,但這種殘酷是一種建立在規則上的殘酷,他制定了為維護自己統治的規則,使所有威脅其統治的人經過了正式的審判和定罪,而不是毫無秩序的殘暴。

在君主國循環範圍内,君主對國家有着極大的影響。“國家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這句話其實不僅适用于國家與國家之間,同樣也适用于君主與人民之間。君主與人民都有各自想要的東西,有着各自維護的利益,在這場利益的搏鬥中,沒有誰有資格要求誰品格高尚,唯有強者才能赢得這場搏鬥,所以,在慷慨與仁慈對其獲取利益無幫助的同時還可能損害其利益時,君主選擇吝啬與殘酷并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在其穩固其統治的同時,其也需要做出一些讓步,他在建立一個以維護自身統治為目的的制度的同時在不涉及根本問題的反面應使其看起來公平正義,給與人民生存的空間,讓人們感覺這個制度也維護了他們的利益,讓人們畏懼其的同時心中仍對其有美好的幻想,從人性的角度看,這樣更有利于其的統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