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黃河出現斷流現象的自然原因

黃河出現斷流現象的自然原因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22:34:37

古人對水流按汛期漲發規律的認識,起源甚早。先秦古籍《莊子·秋水》中就記有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的場景;《孟子·離婁下》中記有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浍皆盈,說明此時古人已具有秋汛的概念。《漢書·溝洫志》所記來春桃華水盛;以及《韓詩外傳》所記三月桃花水下,則都是指桃汛。

黃河出現斷流現象的自然原因(古人根據漲發規律對黃河汛期水流的命名)1

到了北宋時期,古人對黃河全年十二個月的水情漲落,均有了固定的專名和具體描述。例如在慶曆八年(1048)成書的《河防通議》中記有:

正月、立春之後,東風解凍,稱解淩水;

二月、三月,以桃花為候,冰融水積,川流盛漲,稱桃花水;

四月,麥苗抽穗由青變黃,稱麥黃水;

五月,瓜蔓生長延伸,稱瓜蔓水;

黃河出現斷流現象的自然原因(古人根據漲發規律對黃河汛期水流的命名)2

六月盛夏,深山窮谷的冰凍消釋方盡,流沖山石,水帶矶腥,彙集入河,稱矶山水;

七月、八月,蘆荻開花,稱荻苗水;

九月,重陽節候,稱登高水;

黃河出現斷流現象的自然原因(古人根據漲發規律對黃河汛期水流的命名)3

十月,水落複歸河槽,稱複槽水;

十一月、十二月,冰淩雜流,乘寒複結,稱蹙淩水。

以上這些水汛名稱,跟在《宋史·河渠志》等書中所記略同。《宋史·河渠志》還指出非時暴漲,稱作客水。

黃河出現斷流現象的自然原因(古人根據漲發規律對黃河汛期水流的命名)4

宋代還曾把信水作為描述河流汛期有規律漲水的專名。《宋史·河渠志》記載立春之後,黃河岸邊人們候水,初至凡一寸則夏秋當至一尺,頗為信驗,故名信水。還有所謂上源信水,指黃河上遊解凍後流來的渾冷有黑花浪沫的水。曆史上用“汛”字表達汛期水情,在明代以前未見明确記載。發展到明清,信水一詞已被水汛所取代,各月水名亦被集中概括為桃、伏、秋、淩四汛,并相沿至今。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