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8——草書釋讀2
一 人體:口
開始講解草字,上次說過第一大類:人。「人」從哪裡講起?你要挑一個典型的字,這個字就是「口」,從「口」講起。這不是從生理上說「口」很重要,而是草書中「口」這個字形很典型,變化很多,掌握了「口」,就掌握了草字入門口,其他許多字和「口」有關,所以要先講一講「口」。
1.1「口」字的特點
《說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口的作用,一是說話,二是進食,所以字形是一個張開的口。篆書如金文、小篆寫法差不多,隸書初起還保持這寫法,我們可以在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簡中看到。
大家還記不記得二級課程24課,主題是包和圍的幾個筆勢,中間這個四邊團團圍住,内外不通,這個是「圍」。其他上下左右四個,都是三面圍,缺一邊,屬于「包」。「口」從字形上看,當然屬于「圍」,不是「包」。問題在于草書中怎麼個圍法?
1.2三筆寫口
篆書「口」用三筆來圍,這在以前講過,一共三筆:一橫,二左弧,三右弧。早期隸書跟從篆書筆順,直到八分中還有這樣的寫法,簡言之,這些都是轉左下角的。這跟草書有什麼關系呢?這是草書「口」字寫法的來源,三筆寫「口」是一個基礎。
西漢·神鳥傅
在早期漢簡草書作品中,可見到三筆寫「口」的情況,這顯然是受篆書的影響,但為了提高速度,弧線都向左,改為兩撇,或者一豎一撇。作者沒有考慮三筆的連接,這三筆是分散的,顯得很随意,沒有形成一個連寫的筆勢。
如果想把三筆連寫,最好是變換筆順,居延漢簡中就有這例子:第一筆是豎,然後轉右上角,第三筆是下面一橫。皇象《急就章》「口」就是這樣的筆順,這是章草,看起來跟真書一樣,在當時那個隸書時代,這樣寫已經屬于草書。今草可看智永《真草千字文》,其中「口」字使轉比較清楚,解決了連寫問題。《真草千字文》的好處是可以跟真書對照,二者都是豎筆勢。這筆順跟現在正楷字完全一樣,是轉右上角的。為什麼筆順會換了呢?
受
漢字經常有豎寫換成橫寫的習慣,篆書、隸書都有。譬如「受」,上面一個手,下面一個手,中間是「舟」,表示交接一隻小船的意思。甲骨文中,這隻小船有豎寫的,也有橫寫的,到隸書就完全放平了。
目
又如「目」字,這是一個象形字,大多數甲骨文都是這樣一個眼睛。金文中出現了豎寫的眼睛,小篆寫法也是豎立的。後來隸書、真書都跟從小篆。
為
「為」,從甲骨文、金文可以看到,左邊是一個手,右旁是「象」,以手牽象就是「為」。這個「象」在甲骨文、金文中,頭在上,尾在下,到小篆和隸書中橫過來了,四腳落地,頭向左,尾在右。
我在六級隸書課程第二課講解過隸書的「兖」,「兖」原字是三點水這個「沇」,錢大昕考證,「沇」字篆書「水」旁可以橫過來寫,所以到隸書演變出這個「兖」字。
假如把篆隸那個「口」字橫過來,會怎麼樣?本來「口」字先寫橫,整個字轉過來就變成先寫豎了。筆畫還是三筆,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但本來轉左下角,現在變成轉右上角了。
無論是皇象的章草「口」,還是智永的今草「口」,都是豎筆勢,期間兩次移位。移位多當然不方便,其實是增加了重複來回的道路。草書規則有一條:盡量減少重複,那就應該省掉移位動作,直接寫一個連續的豎筆勢,這就沒有重複路線了。但單獨寫「口」字,不能這樣寫,人家不識。如果「口」在某一個字中當作一個部件出現,那就可以這樣簡單地寫一個兩開的豎筆勢。
兄
舉個例子,「兄」字上面是個「口」字。在《淳化閣帖》中,經常看見
用連續的豎筆勢寫「口」。沒有重複的路線,非常流暢。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兄」字,稍微規矩點,大圈上的小圈節點很明顯,所以更漂亮一些。
吾
「吾」字,上面是「五」,下面是「口」。「五」字先寫一個奮筆勢一開半,中間加一點或一小橫。「口」字直接寫一個兩開豎筆勢。但「五」字中間這一橫移到下面,和「口」的豎筆勢結合,這就是我說的第二次組織筆勢,草書中非常多,結果整個字,變成了上面奮筆勢一開半,下面也是奮筆勢,兩開半,兩個奮筆勢重叠一起就是「吾」。草書往往一字多形,取勢不同,拿「吾」字來說,還有其他寫法,後面再講。
周
智永《千字文》中的「周」字,中間有個「口」,也是一個豎筆勢解決問題。
1.3兩筆寫囗
有兩個字,字形完全相同,隻是以大小區分。小「口」是嘴巴,大「囗」是圍繞。我們學過一個筆勢,叫鐵圍勢,兩筆圍住一塊地方,在草書中很有用。你看漢簡上寫「日」「國」,外框就是鐵圍勢。
鐵圍勢
鐵圍勢怎麼來的?是三筆寫「口」的簡化。這個轉右上角的「口」,一共三筆,如果把兩根直線連接,一下筆先寫一個折,然後寫右上角這根弧線,兩筆就完成囗了。說得明白些,「口」字一共有四條邊,兩兩組合,其中一個用明節點寫折,另一個用暗節點寫弧,這樣兩筆組成了鐵圍勢,比豎筆勢減少一筆。這是比較好看的鐵圍勢,所謂「左折右轉」就是這種。
以前我講過倒筆勢,所謂倒筆就是颠倒筆順,本來「口」用豎筆勢寫,次序是1 2 3,現在3并入了1,實際上是提前寫了,次序變成〔1 3〕 2,所以這鐵圍勢兩筆寫「口」,其實是豎筆勢的倒筆。
鐵圍化勢
鐵圍勢也有化勢,這世界上人很多,寫同一個筆勢會不會一樣呢?當然不可能。譬如說這個「日」字,另一個人寫明顯不同,他的弧線不是沿着橫豎右上角走的,而是斜走的,寫出來的鐵圍勢變成了三角形。漢簡上還可以看到有一個人寫「言」字,下面的「口」也是三角形,原來鐵圍勢右上角的弧線,縮小成一點了。
鐵圍勢還有倒筆勢寫法,你先看智永這個草書「止」,跟隸書、真書比一比,其實就是上面的一豎一橫這兩筆,用一點替代,這樣一來,就産生了草書的「止」。請記住,一豎一橫這組合,草書中經常用一點替代。還有什麼例子嗎?就是「口」字。這個「口」,如果我們先寫弧線1,倒筆勢,剩下來2不是一豎一橫嗎?同樣用一點替代,就得到這樣一個三角形的「口」。
從鐵圍勢化出的這正反兩個三角形,草書中都可以表示「口」,使用非常頻繁。
就算是現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看到「口」字形寫成三角形,你看這些字,或有一個「口」,或有兩個「口」,但可以把這些「口」字形改成三角形,三筆變兩筆。下面一行這些寫法相當流行,沒有人覺得不妥。
這兩個筆勢,總要有個專稱才好,總不能老稱為三角形。我的原則是盡量不要起新名字,找找我們已經有的名稱,如果形狀一樣,那就應該名字也相同。第一個三角形,在許多字中經常出現,這是三面包上,以前課程已經講過歸入玉函化勢。第二個三角形,它和節耳勢草書寫法一樣,我們看「命」「即」的草書,就是用了這樣的三角形,所以可以命之為節耳化勢。
1.4一筆寫口
「口」字用一筆寫出來,那就要用到替代。替代這個手法,在第五課講草書規則時講過了,當時拿「堂」字作為一個例子,本來中間有個「口」,草書中或以一橫、或以一撇、或以一點來替代,這當然是更加簡便的寫法,我再舉些例子。
甘棠的「棠」,跟「堂」一樣上面是「尚」,皇象用一橫替代「口」,智永用一點替代「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其實兩人隻是角度不同。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垢」字,「口」用一橫替代。《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在日本,西安有關中本,兩本寫法相同,墨迹本比較清晰。取勢是挑土勢、兩撇向背勢、然後一個奮筆勢。
君
「君」,下面「口」草書中都用一點替代。皇象《急就章》還有一個「君」是加燕尾的,看起來好像一捺,章草味道很強烈。河
一筆寫「口」還有個方法,就是兜一圈。如「河」字,智永寫法就是把「口」字寫一個圈。其實章草中是有一豎的,也就是「口」字用兩筆寫成,智永今草省去了這一豎。讀帖時要注意看清楚,孫過庭這「河」字究竟有沒有一豎?我仔細看下來,應該是和皇象一樣,有一豎。
1.5省略不寫
假如你一筆寫「口」都覺得煩,那可以省略不寫,但我馬上要警告你,不是什麼字都适用的。舉智永為例,「雕」字草寫就省去了口〔周字古寫沒有口〕,但是你單寫一個「周」,這個「口」是不能省的,一省就容易和「用」字相混了。懷素《小草千字文》的「雕」字,有沒有省「口」?他寫得模模糊糊,我看是沒有省,下筆時心中無數,你跟智永比一比就知道,用筆水平智永是遙遙領先。
堂
前面課程講過,王羲之《十七帖》「堂」也省略了「口」,希望各位時時複習一下舊課,不要講過就忘記了,叫老師好傷心。
享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享」字,本來中間有個「口」,「口」四條邊,真書中可以寫為兩豎兩橫。把「口」省略,草書就變成這樣子,不要當它是「子」,這是「享」。
我來小結一下,今天講「口」字草書的多種寫法。「口」可以用豎筆勢來寫,這是從篆隸三筆寫法而來的。由豎筆勢可以化出一個兩筆寫法,這就是鐵圍勢。鐵圍勢常常用來寫裡面筆畫較多的大「囗」,小 「口」也可以用,如《神鳥傅》就有兩筆寫小「口」。由鐵圍勢再化出兩個三角形的筆勢,一個是玉函化勢,另一個是節耳化勢,非常有用。一筆寫「口」,講了用一橫、或一點、或一圈等情況。最後一個方法是省略「口」不寫,但不可濫用。草字一字多形,不要以為「口」草寫已經講完,還有其他方法,下一堂課繼續,講過的内容要多加練習,謝謝。
本節要點:
· 「口」字的草書寫法,小口大口。
· 豎筆勢、鐵圍勢、鐵圍化勢。
· 一筆替代,省略不寫。
複習思考:
· 這是孫過庭《書譜》的草書「可」字,試分析他的大圈走勢。
·
這是「古」字,章草兩種,今草兩種。請分析每個字的取勢,然後評論依照哪一種學習比較好。
·
你能讀出這兩個草字嗎?
· 請另外找出用玉函化勢和節耳化勢的兩個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