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北京世紀恒通出版的《初中生必背古詩文138》
【注釋】
①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唐初名将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中、西、東三處受降城。一說,指唐代靈州的受降城,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匈奴投降,故設受降城,故址在今甯夏靈武西南。②回樂(lè)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說,當作“回樂峰”,山峰名,在回樂縣(今甯夏靈武西南)。③蘆管:即蘆笳(jiā),一種橫吹管樂器。④征人:指出征或戍邊的軍人。⑤盡:全。
【譯文】
回樂烽前漫天的風沙好似大雪一樣,受降城外明亮的月光如同遍地白霜。不知在什麼地方有人吹奏起悲涼的蘆笛,出征在外的将士整整一夜都在思念故鄉。
【賞析】
中唐時期,幽州河朔地區是藩鎮割據的地方。由于連年不斷的戰争,駐守在這裡的将士衛國立功的英雄氣概已逐漸退去。詩人李益當時正在這裡從軍,對這種感覺體會很深。這首描寫戍邊将士思鄉的邊塞詩,抒發了當時戰士們久戰思歸的心情。詩的首句寫“回樂烽前沙”,次句寫“受降城外月”,以“雪”和“霜”進行了恰到好處的比喻,大漠似雪,月華如霜,寫出了“夜上受降城”寥廓寒冷的景色,凄神寒骨。第三句用一個“吹”字,與文題“聞笛”相扣;第四句用“盡望鄉”三字,寫明題意,寫出了守邊将士寒夜裡聽到蘆笛聲引起的對家鄉的思念,抒發了一種久客思歸的情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