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浙江義烏。3歲雙胞胎姐妹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輪流錄視頻給媽媽洗腳。媽媽周女士稱,孩子上幼兒園,老師布置了幫助家長做家務的任務,回到家以後兩個女兒就想為自己洗腳,拍視頻打卡發朋友圈。
學校老師作為孩子道德發展的引領者,有義務向學生傳授“孝道孝心”,培養學生自覺孝敬父母。然而,把“孝心”變成強制性的作業任務,孩子為了完成作業不得不“打卡”“作秀”,這樣形式大于意義的孝道教育究竟還要存在多久?
孝道教育豈能隻停留在作業?如果隻是為了完成作業,孩子根本無法理解“孝道”的真正内涵,往往隻是被動“孝順”,不能從心裡産生真正的認同。道德教化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傳遞給學生,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實施孝道教育,應該從日常學習中加以滲透,通過長時間的熏陶讓孩子産生深刻的内心感悟,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布置一個家庭作業就能做到的。
當“給媽媽洗腳”成為作業,“孝道”豈不成為負擔?把對父母的孝心形式化為家庭作業,孩子們隻能出于完成作業的态度去“表孝心”,甚至可能會把這當做一種負擔,非但沒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可能會誤導孩子們對“孝”的理解。如此一來,就使“孝心”變了質。
“孝行”固然重要,“孝心”才是關鍵。百善孝為先,此“孝”并非隻是外在的行為表現,更需要的是發自内心的情感認同。對許多孩子來說,所謂的“孝心”作業更多意味着一項任務,隻流于形式,而不能觸動真實的情感共鳴。處于成長時期的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對他們的道德培養應該遵循由内及外的規律,倘若沒有情感基礎,純粹訴諸形式,不僅不能培養起“孝心”,還會在無形中傳輸“形式主義”的錯誤思想。
孝道教育要以“孝心”培養為本,引導孩子們正确地理解“孝”和遵從“孝”。沒有“孝心”作支撐的“孝行”終是昙花一現,隻有将“孝道”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文/高佳涵(陝西師範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