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達爾文曾猜測人類喜極而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種哭泣是一種文化現象。但在這150年裡,研究心理和社會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們卻沒能真正解開人類喜極而泣的真正原因。科學家們之所以難以研究喜極而泣的其中兩個主要原因為:
基于這些難點導緻心理學家們通過多年的努力都很難搞清楚人類最基本的情緒表達之一—哭泣,因此,喜極而泣背後的心理機制一直是心理學界的“未解之謎”。
挪威心理學家另辟蹊徑:研究奧運會冠軍的喜極而泣從而揭示哭泣的心理機制
圖1: 挪威默德大學學院(Molde University College)的心理學家Alex Krumer和Andrew Musau
為了研究喜極而泣的心理機制并克服上述提到的研究阻礙和難點,挪威默德大學學院(Molde University College)的心理學家Alex Krumer和Andrew Musau(照片如圖1所示)另辟蹊徑,通過對2012年2016年夏季奧運會中450位奧運冠軍進行觀察,統計出在比賽過程中和頒獎典禮時喜極而泣的冠軍運動員,通過對他們的分析總結喜極而泣的規律,從而得出了喜極而泣的規律和心理機制。
圖2: 文獻題目及摘要截圖
Alex Krumer教授主導的這項最新研究于2022年1月30日發表,文獻題目及摘要截圖如圖2所示。
在Alex Krumer教授的數據統計中,研究人員分别計算出了250名男性冠軍運動員和200名女性冠軍運動員中喜極而泣的人數,并按照地理位置(六大洲)将喜極而泣的男性和女性進行了分類統計。統計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喜極而泣的統計結果
從圖3的統計結果中可以發現:
除了上述性别對比外,Alex Krumer教授還深入分析了年齡與喜極而泣的關系。研究人員發現,喜極而泣的概率與年齡成正比,也就是說,年齡越大越容易喜極而泣[1]。
同時,Alex Krumer教授在以國家為單位分析喜極而泣的人數時還發現了一個顯著的特點:主場作戰的東道主選手更容易喜極而泣。在統計中,2012年和2016年夏季奧運會中,共有14名男運動員和8名女運動員作為東道主獲得冠軍後喜極而泣,這一比例顯著高于非東道主的喜極而泣的運動員人數占該國家總冠軍人數的比例[1]。
Krumer教授解釋東道主選手更容易喜極而泣的原因是因為這些運動員在主場作戰中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因此在背負了額外的壓力獲得勝利後會比通常情況下的情緒波動更大[1]。
心理學分析:喜極而泣的心理機制得到了上述的統計數據後,Alex Krumer教授開始了這項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分析喜極而泣的心理機制。
在Krumer教授的數據中可以發現,男性喜極而泣的比例低于女性,但在各個地區和國家中,男性哭泣的比例并不同。Krumer教授将女性在該國家或地區的工作比例作為男女平等的一個指标,發現女性參加工作的比例與男性越接近的地方,男性喜極而泣的比例越高[1]。
Krumer教授分析,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往往過度強化了男性在男權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将男性的性格、表現等進行臉譜化,從而形成男性應該具備男子氣概的刻闆印象。因此,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男性為了維持自己的男子氣概,選擇不輕易哭泣[1]。
Krumer教授還發現,來自時局動蕩或有内戰國家的運動員不容易喜極而泣,而和平國家的人更容易自由表達感情[1]。
Krumer教授認為,動蕩的外部大環境會影響個體的身心狀況,哪怕個人取得了成功(獲得奧運會冠軍),也很難敞開心扉自由抒發感情,因為長期的動蕩和壓抑會降低了一個人表達多樣化情緒的能力[1]。
總結:喜極而泣的現象明顯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從Krumer教授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喜極而泣不僅僅是一個人類生而有之的情緒表達方式,還是一個與社會文化環境密不可分的現象。所以,喜極而泣的心理機制與該個體受到的社會文化影響密不可分。
正如開篇提到達爾文猜想的那樣,哭泣是一種文化現象,Krumer教授的這項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證實了達爾文的這個猜想。
[1] Krumer, Alex & Musau, Andrew. (2022). Golden tears: 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rying in the Olympics.
《心理學簡報》獨家原創|禁止轉載
文章版權歸《心理學簡報》所有
原創作者|《心理學簡報》核心主創團隊
《心理學簡報》核心主創團隊
通過關注@心理學簡報每天獲取心理學領域的前沿資訊和科研動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