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說文解詞(1)
作者:至真齋主
《紅樓夢》已經被文學界和讀者公認為四大文學名著之首,這麼評價主要是從它高超的藝術性來說的,至于它的思想性至今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如果不計以手抄本形式的傳播,單從1791年程偉元、高鹗刊刻120回本《紅樓夢》算起,公開傳播已經有二百多年了,可是關于這部書的作者、時代背景、主旨思想至今依然争論不休。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一、《紅樓夢》流傳下來的是一部殘書,截止目前發現的手抄本最多隻有前80回,後面的内容缺失。120回程高本的後四十回是“無名氏”的“狗尾續貂”,故事脈絡跟前面不接榫,人物性格跟前面不一緻,思想内容跟前面不對應。當然,可以說這是續得最好的,但續者為什麼要創作如此結局呢?有人說,“無名氏”接續《紅樓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掩蓋真相,讓作品公開流傳,這種說法确實有道理。如果按照前80回的故事情節設計和思想傾向進行推演,全本《紅樓夢》在滿清皇權時代是萬萬不能公開傳播的。對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研讀心得尚且意見分歧,何況是一部殘書呢?手抄本《紅樓夢》的絕大多數人物并沒有完整的結局,我們并不知道這些人物後來的命運軌迹,又如何感悟這部書确切的主旨思想呢?至今那些連篇累牍地論述《紅樓夢》主旨思想的文章、著作基本上都是妄自揣測,對人物的解讀也大多是牽強附會。
二、《紅樓夢》的寫作手法豐富多彩,其中有的寫作手法是一般讀者很難理解感悟的。比如,甲戌本凡例和其它抄本第一回都交代了本書“假語存”、“真事隐”的寫作手法,在正文描寫太虛幻境處還兩次出現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反複在提示我們要分辨這部書的真假。問題在于書中哪些是假語?在表面假語下隐藏了什麼真事?在理解上就産生了巨大分歧。第十二回賈瑞患病奄奄一息,跛足道人用“風月寶鑒”來給他治病,再三叮囑:“千萬不可照正面,隻照他的背面,要緊,要緊!”批書人也提醒我們:“觀者記之,不要看這書正面,方是會看。”可是賈瑞不喜歡看背面的骷髅,隻喜歡看正面的美女。我們讀者又有幾人看出了書背面的“千紅一窟,萬豔同悲”呢?這部作品明确交代的寫作手法不但普通讀者不甚明白,就是紅學家們也是懵懵懂懂。當今一些主流紅學家還竭力反對索隐“真事”,在他們看來《紅樓夢》沒有隐藏什麼“真事”,隻是作者寫的賈家的表面故事。即便認為寫了“真事”也隻是在曹家家事裡挖掘,挖掘百年了也沒挖出多少與本書相關的東西來,這樣閱讀《紅樓夢》還怎麼揭開真相?《紅樓夢》還有很多高超的寫作手法,如:影射法、象征法、反諷法、明褒暗貶、先揚後抑、先抑後揚、谶緯法、春秋筆法、間色法,等等,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學專業素養才能明白這些寫作手法。如果對這些寫作手法不清楚,又如何深入解讀這部作品?
三、《紅樓夢》涉及到的知識非常豐富,有儒釋道、曆史、易學、中醫、繪畫、建築、園林、詩詞歌賦、服飾、飲食等包羅萬象,堪稱百科全書。可以說,如果不具備上述相應的知識,想讀懂表面故事都很難,就别說索隐背後隐藏的曆史史實了。《紅樓夢》公開傳播二百多年了,之所以在時代背景上至今依然争執不休,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知識不夠,對作品理解不透徹造成的。因此,把書中涉及到的各方面相關知識掌握了,是掃清閱讀理解障礙的前提。
從《紅樓夢》文本涉及到的知識點和關鍵詞入手來解讀,是最終揭開《紅樓夢》真相的必經之路。因此,我的系列文章取名“《紅樓夢》說文解詞”正是此意。“說文解詞”要求仔細閱讀《紅樓夢》文本,在文本的具體語境中來理解詞語。這裡的“說文解詞”跟許慎的“說文解字”含義不同。許慎“說文解字”的“文”與“字”有特定語義,在秦代以前,文字隻稱“文”或“書”,不叫“字”。獨體的字是圖畫符号稱為“文”,合體的字是概念符号稱為“字”。獨體的“文”因為不能再分解,所以要給予說明解釋,即“說文”;合體的“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文”構成,因此要進行剖解,即“解字”,上述兩層意思合在一起,就叫“說文解字”。而我的“說文解詞”的“文”,指的是《紅樓夢》文本,“說文”是對《紅樓夢》文本進行分析。“詞”是指《紅樓夢》文本涉及到的含有知識點的詞語,以及對理解作品意義重大的關鍵詞,對這些詞語要給予解釋。
既然甲戌本首先以“凡例”開篇,我就先說說《紅樓夢》版本中隻有甲戌本獨有的“凡例”。什麼是“凡例”?就是發凡起例。“發凡”的意思是指說明全書要旨,“起例”的意思是拟定編寫體例。體例,指的是著作的編寫格式或文章的組織形式。也就是說,“凡例”是在書的前面用來說明書的内容、主旨和編寫方法的說明性文字。“凡例”一詞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著名學者杜預的《春秋左氏傳集解》,他在該書序言中說:“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
“凡例”的文體最早出現在先秦史家的史書修撰中,到孔子修《春秋》時沿用了這種修史形式。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系統研究了“凡例”這種文體的淵源及得失,他在《史通》卷四《序例》中說:“夫史之有例,猶國之有法。國無法,則上下靡定;史無例,則是非莫準。昔孔子修經,始發凡例;左氏立傳,顯其區域。科條—辨,彪炳可觀。降及戰國,迄乎有晉,年逾五百,史不乏才,雖其體屢變,而斯文終絕。唯令升先覺,遠述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晉紀》。鄧、孫已下,遂蹑其蹤,史例中興,于斯為盛。若沈《宋》之志序、蕭《齊》之序錄,雖皆以序為名,其實例也。”劉知幾對“凡例”的作用給予高度重視,認為史書的“凡例”“猶國之有法。國無法,則上下靡定;史無例,則是非莫準。”“凡例”作為一種特定文體曆經曲折的演變過程,自左氏春秋之後衰落,到了晉朝之時複興。沈約的《宋書》、蕭子顯的《齊書》雖名為序,實則序例結合。
明朝是小說創作的繁榮時期,史書所慣用的“凡例”也應用在了小說創作中。暨南大學文學院程國賦教授在《明清通俗小說凡例研究》一文中認為:“從目前文獻來看,現存最早附有凡例的通俗小說應為明代建陽書坊主熊大木所編,嘉靖三十—年(1552)建陽書坊清江堂楊湧泉所刊《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經他搜集、統計,明清通俗小說凡例共有41篇。其實在明清時期不單小說有凡例,有的戲曲作品也有凡例。清初孔尚任創作的戲曲《桃花扇》以明末及南明弘光朝為時代背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鞭笞了以阮大铖為首的閹黨餘孽禍國殃民的罪行,歌頌了李香君等人的民族氣節和家國情懷。《桃花扇》劇本前附有一篇“凡例”,共十六條,其中第一條介紹了《桃花扇》的劇名和寫作手法:“劇名《桃花扇》,則桃花扇譬則珠也,做《桃花扇》之筆譬則龍也。穿雲入霧,或正或側,而龍睛龍爪,總不離乎珠;觀者當用巨眼。”全劇貫穿的中心線索就是一柄桃花扇。第二條說:“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時地,全無假借。至于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桃花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嚴格依據史實,确考時地,全無假借。劇中兒女情長、賓客插科打诨之語雖然有誇張渲染,也是有迹可循。第十四條說:“腳色所以分别君子小人,亦有時正色不足,借用醜淨者。潔面花面,若人之妍媸然,當賞識于牝牡骊黃之外耳。”在傳統戲曲中,多以潔面為正面角色,花面為反面角色。《桃花扇》卻突破了這種限制。孔尚任認為,劇中角色的人品要通過劇中的行為表現出來,而不在于屬于什麼行當。這就突破了人物的臉譜化模式。
我們再看看《紅樓夢》甲戌本“凡例”是什麼内容:
《凡例》
《紅樓夢》旨義
是書題名極多,一曰《紅樓夢》,【注:此處原本被撕去一角,缺五字。胡适補“多”和“紅樓”三字,吳恩裕補“一曰”兩字。】是總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風月寶鑒》,是戒妄動風月之情;又曰《石頭記》,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此三名皆書中曾已點睛矣。如寶玉做夢,夢中有曲,名曰《紅樓夢十二支》,此則《紅樓夢》之點睛。又如賈瑞病,跛道人持一鏡來,上面即錾“風月寶鑒”四字,此則《風月寶鑒》之點睛。又如道人親眼見石上大書一篇故事,則系石頭所記之往來,此則《石頭記》之點睛處。然此書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審其名,則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細搜檢去,上中下女子豈止十二人哉!若雲其中自有十二個,則又未嘗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紅樓夢”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書中凡寫長安,在文人筆墨之間,則從古之稱;凡愚夫婦、兒女子家常口角,則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蓋天子之邦,亦當以中為尊,特避其“東南西北”四字樣也。
此書隻是着意于閨中,故叙閨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則簡,不得謂其不均也。
此書不敢幹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隻略用一筆帶出,蓋實不敢以寫兒女之筆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謂其不備。
此書開卷第一回也,作者自雲:因曾曆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隐夢幻識通靈”。但書中所記何事,又因何而撰是書哉?自雲: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推了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須眉,誠不若彼一幹裙钗?實愧則有馀、悔則無益之大無可奈何之日也。當此時,則自欲将已往所賴上、賴天恩,下承祖德,錦衣纨绔之時,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負師兄規訓之德,以緻今日一事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記,以告普天下人。雖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閨閣中本自曆曆有人,萬不可因我不肖,則一并使其泯滅也。雖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竈繩床,其風晨月夕,階柳庭花,亦未有傷于我之襟懷筆墨者。何為不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以悅人之耳目哉?故曰“風塵懷閨秀”,乃是第一回題綱正義也。開卷即雲“風塵懷閨秀”,則知作者本意原為記述當日閨友閨情,并非怨世罵時之書矣。雖一時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閱者切記之。
詩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紅樓夢》甲戌本“凡例”冠以“紅樓夢旨義”之名,似乎要明确告訴我們這部書的主旨思想,可是“紅樓夢旨義”向我們透露的又是什麼呢?“凡例”共有五條,第一條介紹了本書的幾個書名,至于這些書名的深層含義卻隻字不露。第二條告訴我們本書隐去了“地域邦國,朝代年紀”,也就是說隐去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第三條告訴我們本書主要寫的是“閨中”之事,不寫“閨閣”之外的社會現實,如果涉及到社會現實也是簡寫。第四條告訴我們本書不寫朝政得失,如果不得不涉及到朝政問題也是一筆帶過,本書主要寫的是“兒女情長,風花雪月”。第五條告訴我們,作者“曾曆過一番夢幻”,然後“将真事隐去”,假借石頭下世造曆,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為“閨閣昭傳”。
其實我們稍稍一想就會發出疑問:如果本書隻是寫“閨閣之事,兒女情長”,為啥要回避“地域邦國,朝代年紀”?從“凡例”第五條來看,如果本書不幹涉朝政,為啥要“将真事隐去”,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當我們具備了閱讀本書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尤其是文史知識,經過多次仔細閱讀以後,我們就會發現甲戌本這篇“凡例”其實是遮人耳目的“虛比浮詞”。“凡例”說“不欲着迹于方向”“特避其東南西北”,可是在書中多次向我們暗示時代背景。賈雨村出場時,說“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盡,人口衰喪,隻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鄉無益。因進京求取功名,再整基業。”第五回賈探春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王熙鳳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他們都生于“末世”,批書人的批語也多處提到“末世”,結合警幻交代的人物結局命運:“千紅一窟”“萬豔同悲”。通靈玉嘲諷詩提示的“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這麼多人悲慘地死去,這個“末世”不是明末又是何時?第二回賈雨村和冷子興“正邪兩賦論”時,賈雨村提到曆史人物時說:“近日之倪雲林、唐伯虎、祝枝山......”倪雲林是元末明初人,唐伯虎、祝枝山是明朝中期人,作為書中人物的賈雨村在明末提到明中期的人物用“近日”,總比在清中期提到明中期的人物用“近日”貼切吧?!
“凡例”雖然意欲用“長安”、“中京”來指代具體的京城,目的是為了“特避其‘東南西北’四字樣也”。“東京”和“西京”沒啥好避諱的,書中也多次提到“南京”,那麼要避諱的隻有“北京”了。然而,書中的很多情節卻又讓我們很容易推測京城的指向。第一回,家在姑蘇(即蘇州)的甄士隐中秋宴請寓居在葫蘆廟的賈雨村,賈雨村歎道:“非晚生酒後狂言,若論時尚之學,晚生也或可去充數沽名,隻是目今行囊路費一概無措,神京路遠,非賴賣字撰文可能到者。”甄士隐聽到後,資助賈雨村五十兩白銀,并兩套冬衣,以助賈雨村入都春闱一戰。在這段情節裡,賈雨村用“神京”指代京城,且說“神京路遠,非賴賣字撰文可能到者。”如果京城是在金陵(南京),對姑蘇來說隻有四百多華裡并不遙遠,三兩天就到了,也沒必要準備冬衣。從這裡我們也能推測“神京”暗指北京。
第二回賈雨村和冷子興在酒肆閑聊,賈雨村說:“去歲我到金陵地界,因欲遊覽六朝遺迹,那日進了石頭城,從他老宅門前經過。街東是甯國府,街西是榮國府,二宅相連,竟将大半條街占了。大門前雖冷落無人,〖甲戌本側批:好!寫出空宅。〗隔着圍牆一望,裡面廳殿樓閣,也還都峥嵘軒峻,就是後一帶花園子裡,樹木山石,也還都有蓊蔚洇潤之氣,那裡象個衰敗之家?”賈雨村說的這是賈家在金陵的老宅,隻有一些仆人看守,賈家的新宅在京城,元春回家省親坐着轎子傍晚來半夜裡回宮。第三十三回,寶玉挨打,賈母斥責賈政:“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賭氣的。你的兒子,我也不該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厭煩我們娘兒們。不如我們趕早兒離了你,大家幹淨!”說着便令人去看轎馬,“我和你太太寶玉立刻回南京去!”在這裡賈母使用了明朝的“南京”稱謂。書中多次提到“南京”。第三回“金陵城起複賈雨村”,書中說:“題奏之日,輕輕謀了一個複職候缺,不上兩個月,金陵應天府缺出,便謀補了此缺,拜辭了賈政,擇日到任去了。”應天府,或稱京師,是南京在明朝時期的名稱,為明朝前期首都。明成祖朱棣北遷,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以南京應天府為留都。清初順治二年,清兵攻克應天府後改名為江甯府,從此,“應天府”和“南京”的稱謂在有清一代不複存在。
“凡例”說:“此書不敢幹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隻略用一筆帶出,蓋實不敢以寫兒女之筆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可是,第六十三回作者借寶玉之口挖苦諷刺北方異族“耶律雄奴”:
因又見芳官梳了頭,挽起攥來,帶了些花翠,忙命他改妝,又命将周圍的短發剃了去,露出碧青頭皮來,當中分大頂,又說:“冬天作大貂鼠卧兔兒帶,腳上穿虎頭盤雲五彩小戰靴,或散着褲腿,隻用淨襪厚底鑲鞋。”又說:“芳官之名不好,竟改了男名才别緻。”因又改作“雄奴”。芳官十分稱心,又說:“既如此,你出門也帶我出去。有人問,隻說我和茗煙一樣的小厮就是了。”寶玉笑道:“到底人看得出來。”芳官笑道:“我說你是無才的。咱家現有幾家土番,你就說我是個小土番兒。況且人人說我打聯垂好看,你想這話可妙?”寶玉聽了,喜出意外,忙笑道:“這卻很好。我亦常見官員人等多有跟從外國獻俘之種,圖其不畏風霜,鞍馬便捷。即這等,再起個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二音,又與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況且這兩種人自堯舜時便為中華之患,晉唐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們有福,生在當今之世,大舜之正裔,聖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億兆不朽,所以凡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醜,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幹一戈,皆天使其拱手挽頭緣遠來降。我們正該作踐他們,為君父生色。”
隻要稍懂一些文史知識就能看出來這段文字連當朝滿清統治者都給罵了。寶玉還給芳官理了一個滿清辮子頭,其嘲諷當局之意十分明顯,以至于著名紅學家、新紅學的奠基人俞平伯都感到大惑不解:“這竟完全是夢話,不但全失寶玉的口吻、神情,而且文字十分惡劣,令人作嘔。即看文章前後氣勢,也萬萬不能插入這一節古怪文字。”他甚至做如此猜想:“這數節文字底插入,似在高本刊行之後,我疑心竟許是有正書局印行時所加入的。”可惜俞平伯先生想錯了,這段文字不但戚序本有,庚辰本也有,是作者的手筆無疑。
書中還有諷刺康熙的情節。第五十六回“敏探春興利除宿弊識寶钗小惠全大體”,有如下一段情節:
探春說道:“第二件,年裡往賴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園子比咱們這個如何?”平兒笑道:“還沒有咱們這一半大,樹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兒說閑話兒,誰知那麼個園子,除他們帶的花、吃的筍菜魚蝦之外,一年還有人包了去,年終足有二百兩銀子剩。從那日我才知道,一個破荷葉,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錢的。”寶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談。雖是千金小姐,原不知這事,但你們都念過書識字的,竟沒看見朱夫子有一篇《不自棄文》不成?”探春笑道:“雖看過,那不過是勉人自勵,虛比浮詞,那裡都真有的?”寶钗道:“朱子都有虛比浮詞?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辦了兩天時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虛浮了。你再出去見了那些利弊大事,越發把孔子也看虛了!”探春笑道:“你這樣一個通人,竟沒看見子書?當日姬子有雲:‘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界者,竊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寶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隻斷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罵我自己不成?”寶钗道:“天下沒有不可用的東西;既可用,便值錢。難為你是個聰敏人,這些正事大節目事竟沒經曆,也可惜遲了。”
朱熹的《不自棄文》通過一些被常人看來沒啥用處的東西來論述自己的觀點。比如,堅硬的石頭可以琢玉,毒蛇可以配藥,糞土可以做肥料,草木灰可以洗滌衣服,等等。由這些可以利用的廢棄物來說明,人隻要不自棄就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朱熹的《不自棄文》對探春理家的方方面面也是具有指導意義的,而探春卻對朱熹的文章不屑并嘲諷,這是為什麼呢?隻要了解一段曆史我們就明白作者的真實意圖。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給趙孟頫書寫的《不自棄文》作跋,并摹勒上石,拓賜群臣。對此,當時任職日講起居注官的張英《文端集》有記載,文末雲:“敢向熙朝甘自棄,昔賢遺訓是良歸。”“熙朝”指興盛的朝代。很顯然張英把康熙朝視為盛世,此時正是康熙招賢納士要開博學鴻詞科的時候。自從甲申之變崇祯皇帝殉國開始,大量的明遺民不仕清,康熙作跋《不自棄文》贈群臣的用意很明顯,是要隐逸的明遺民大儒都出來為朝廷服務。張英也在提醒隐居不仕清的明遺民不要自棄于盛世,要按照朱熹先賢的話去做。然而,在《紅樓夢》作者看來這一切都是虛僞的,是為其統治服務的,用探春的話說“那裡都真有的?”
書中還有大量提示時代背景,隐寫滿清野蠻征服統治的内容,這些要靠我們在掌握了文史知識和本書寫作技巧的基礎上挖掘出來,這樣才能撥開本書表面構建的僞裝,揭示出要傳達給我們的真相。由此看來,《紅樓夢》甲戌本凡例基本上是“虛比浮詞”,是故意用“障眼法”遮人耳目的文字。這也是其他抄本删除了前四條,隻保留了第五條“作者自雲”的原因。“凡例”的第五條因為透露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手法,信息量還是蠻大的,需要深入解讀。而“凡例”前四條隻能蒙蔽那些讀書不求甚解的人,也包括那些至今繼承胡适紅學衣缽的紅學家們,他們沉醉在作者精心構建的表面故事上不能自拔,誤己誤人還美其名曰“學術”。百年紅學,真相該浮出水面了。
———————————————————
校對:王華東 編輯:潇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歡迎關注“吳氏紅學”,欣賞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