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買面包要自帶盛器,因為面包裸露,很少有包裝。
在巴黎的清晨,大街小巷的行人懷裡大多都會抱着一根長棍面包,這是令人非常好奇的時髦風景。對于法國人來說,面包就像中國人碗裡的米飯。早餐時塗上黃油和果醬,午餐時做成三明治,晚餐時和幹酪一起吃,每一餐都少不了面包。
法國面包的第一大特征就是用料簡單,隻用面粉、水和酵母,這一點在長棍面包上體現得淋漓盡緻。第二大特征就是使用裸麥和全麥,并且長時間發酵,其中很多面包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第三個特征就是奢華,這個奢華并不是它的造型有多複雜和花俏,而是舍得用料,制作奶油蛋卷和羊角面包時,他們不惜使用大量的黃油、雞蛋和砂糖,來保證産品的口味。
法國面包:
長棍面包:
法國面包的代名詞,一般長60cm,重350g。
長條面包:
就像一條瘦長的“繩子”,法國傳統面包最為細長的一款,直徑僅有5-6cm,比長棍面包更細。
長笛面包:
因為其細長身姿像一支長笛而得名,其外表十分堅硬,不同面包店的長笛面包的長度和重量均會有所變化。
雙磅面包:
龐大的體積令人震驚,足足有850g的重量,即使立起來,它的重量也足以将袋子撐破。這種面包一般在人多的場合吃,還有助于維持一下友誼的小船。
短棍面包:
就像一個微微發福的“胖姑娘”,重350g,粗細介于長棍面包和雙磅面包之間,大概因為雙磅面包太大,長棍面包分量又稍顯不足,所以才有了短棍面包的誕生吧。
巴黎人面包:
比長棍面包大一号,内裡比長棍面包要稍微濕一些。它曾經是法國面包的代名詞,後來由于消費量減少,逐漸讓位給了長棍面包。
ps:黃褐色香酥的外皮,細長的棒狀外形,法棍用料原則隻有面粉、水、鹽和酵母。做法也十分簡單,将它們和成面團發酵成型即可。不過,面包房中有這麼一句話“誰能将長棍面包烤好,誰就可以出師了。”可見,長棍面包雖然簡單,其中微妙的技法卻是相當難以把握的。
鄉村面包:
盔甲似的堅硬觸感,掰開來會看見略帶茶色的緊實内裡,結實的形狀看起來就很有嚼頭。鄉村面包是往小麥粉中摻入了10%-15%的裸麥粉,然後用天然酵母長時間發酵制成。
全麥面包:
用的是将麥麸和胚芽直接碾碎而成的全麥粉,100%健康,雖然黑乎乎的,但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
裸麥面包:
摻有10%-35%的小麥粉,既輕巧又松軟,與幹酪一起吃十分美味。
農夫面包:
混合了小麥粉、裸麥粉、全麥粉烤制而成,故而滋味香醇,是永遠都吃不膩的好滋味。雖然類似上文的鄉村面包,但加入了全麥粉,更有益于健康。
圓面包:
圓滾滾又有重量感,内裡松軟
洋蘑菇面包:
形似蘑菇的低脂型面包,上蓋幹酥,下部柔軟,高級餐館常見。将10g面團擀成又圓又薄的面皮,放在50g的圓球形面團上,任其發酵。洋蘑菇面包上部像薯片一樣香脆,而“菇腳”卻松軟可口。蘑菇是法國菜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以它來為面包命名真是風趣極了。
羊角面包:
外皮松脆,内裡因發酵比較濕軟,一口咬下去,濃郁的黃油香味彌漫開來,襯衫上已滿是灑落的面包渣。(ps:在法國,羊角面包若隻使用黃油,則做成菱形狀,否則做成月牙形。)
奶油蛋卷:
用料奢華,黃油、雞蛋、牛奶與小麥粉比例均等,上部香脆,下部厚密,口感極佳,俨然是面包中的貴婦。“和尚頭”是奶油蛋卷的代表,戴着金黃色的帽子,個頭雖小,卻依然穩穩地立在那裡,可愛又美味。
葡萄幹面包:
旋渦狀,是法國人氣最旺的面包之一,在很多面包店都能夠買到。面包師用面團将充足的奶蛋羹與用朗姆酒浸透的葡萄幹卷起來,然後切成圓片烤制,因加入了奶油比較濕軟。
糖泡芙:
用酥皮烤制的小點心,沾滿了米雪糖的小小身軀讓人愛不釋手。做法簡單,将酥皮搓圓烤制,裡面不加任何東西。味道很甜,是請客喝茶時的好點心。
帶蓋吐司:
以英國面包為原型的法國主食面包,所含糖和油脂相對多一些。
烤餅面包:
在高溫下快速烤制,口感微硬,沒有甜味。
咕咕洛夫糕:
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著名糕點,傳說是法國王妃瑪麗·安托瓦内特的最愛。黃油與水果幹使其散發濃郁香味。黃油、雞蛋、砂糖,加上葡萄幹、橙皮等水果幹,甚至加入法國的名酒柑曼怡調味,奢華之至,沒有不美味的道理。
别看現在法國面包在全世界這麼有名,其實法國不是面包的發源地。在與周邊國家進行戰争和貿易的曆史進程中,各式各樣的面包傳入法國。法國面包之所以美味,也許是因為法國人用他們的精神将各國面包重新改造,賦予其獨特魅力的緣故吧。
[心]關注我
一起學習烘焙知識[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