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假期留言咨詢我,為什麼治療乙肝的過程中,經常提到監測表面抗原,病毒轉陰了為什麼還要監測表面抗原,表面抗原的臨床意義真的那麼重要嗎?
像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監測表面抗原的臨床意義說起。首先我們要知道,目前反映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物,臨床上分為了三類:
第一種是乙肝血清學标志物,就是我們常說的乙肝2對半(或者叫乙肝三系),其中乙肝三系的檢測包括了定性、半定量和定量檢測三種檢測技術。
第二種是乙肝病毒DNA的核酸标志物,最常見的就是HBV DNA,臨床上使用較多的普通試劑,還有高敏試劑都能檢測HBV DNA,最近幾年,還出現了cccDNA和HBV RNA的檢測,盡管檢測技術還不夠成熟,标準沒有統一,但這些都是HBV 核酸标志物的檢測。
第三種是反映或調控HBV複制的标志物,比如micro RNA等等,這種類型的标志物現在有很多,但是還沒有應用于臨床,以科研為主。
其中乙肝血清學标志物中,我們臨床醫生會重點關注表面抗原定量的價值,因為它的數值變化可以反映疾病的分期、疾病的進展風險,也能用于指導如何合理使用幹擾素。
目前檢測乙肝表面抗原的檢測手段是微粒子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技術,有很高的靈敏度,可以檢測到≤0.05 IU/mL,特異性高達99.87%,稀釋後上限可達125,000 IU/ml。
很多網友反映,為什麼我的表面抗原是定性的,或者是單位不一樣,沒有具體數值,像這種情況,可以有條件地選擇表面抗原的定量檢測,必要時做稀釋定量檢測,能反映更多的臨床意義,方便臨床醫生診治。
表面抗原的檢測都有哪些實際的臨床意義呢?
第一,表面抗原的水平變化和乙肝病毒DNA的關系很密切。
這些年的研究認為,評估乙肝病毒複制的金标準是檢測cccDNA的水平,但是現在沒有較為公認的檢測手段和标準。評估表面抗原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乙肝病毒的複制狀态。比如有研究提示大三陽患者(e抗原陽性的患者),這類人群的表面抗原水平能較好的反映HBV DNA和cccDNA的水平。
第二,可以較好地判斷乙肝疾病進展的狀态。
表面抗原數值變化,對于判斷感染乙肝病毒時的免疫狀态,有較好的分析作用。大三陽或小三陽患者,不同的表面抗原水平,能部分反映這類患者背後的免疫狀态。
最近有研究發現,對于e抗原陽性的患者,表面抗原水平>100000IU/ml,一般是屬于免疫耐受期。但是大三陽患者如果出現了肝功能異常等免疫激活期,較低的表面抗原水平,或與肝纖維化有關。
如果是小三陽患者(e抗原陰性),如果表面抗原水平較低(如<1000IU/ml),一般提示肝癌的風險較小。如果乙肝病毒攜帶者在臨床中随訪發現,乙肝病毒DNA<2000IU/ml,乙肝表面抗原<1000IU/ml,說明有較好的免疫控制能力,也是使用幹擾素的潛在優勢人群。
第三,監測表面抗原水平是目前實現功能性治愈的最實用指标。
開始治療時候的表面抗原水平,能較好的反映或評估幹擾素的治療效果。比如早期(臨床上叫基線水平)表面抗原水平越低,實現持續性病毒學應答的可能性越大,如果随訪中發現表面抗原下降很快,一般治療效果也會更好。
目前使用或聯合幹擾素,更多時候是根據表面抗原水平的變化來決定。對于已經抗病毒治療,表面抗原降到1500iu/ml以下,或較低的HBVDNA水平、較低e抗原水平,聯合或序貫使用幹擾素,都能取得較好的血清學轉換效果,甚至實現較穩定的轉換狀态。
總之,在當前的治療條件下,實現表面抗原的消失以及出現表面抗體,是乙肝患者能達到的最好治療效果,實現表面抗原的轉陰或極低水平,才能讓肝病更加穩定,肝癌的風險才能降到最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