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人類社會面臨的兩大困境

人類社會面臨的兩大困境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18 20:18:55

人類社會面臨的兩大困境(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1

《領導者為什麼不能領導·第一章關于領導問題的基本概念》之一

領導者的任務,是要把他手下的人從他們現在所處的境遇下,引導到他們從未處過的境遇中去。大衆并不完全了解這世界正向哪裡發展。領導者必須發揮他們洞察未來的遠見所具有的點石成金般的魔力。做不到這一點的領導者,哪怕眼下名噪一時,最後終将證明會失敗的。

——亨利·基辛格

人類社會面臨的兩大困境(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2

“領導者為什麼不能領導?”當這種疑問擺在面前,引導我們去探究領導失效的奧秘時,“領導”、“領導者”、“被領導者”以及與“領導”相關的“領導環境”、“領導職能”等概念就會跳在眼前。概念本身是理論研究者的語言遊戲,但當它與現實結合在一起,這種遊戲就會顯示其價值。——一個清晰的概念可以使研究者避免一些無意義的争辯與論證中的邏輯混亂。也正因為如此,對基本概念的研究與界定就顯得特别重要。由于遊戲本身的規則,研究者觀察的角度和價值觀的差異,很難找到一個讓所有人都認可的終結概念。在本章中,作者将對與“領導”有關的基本概念進行簡單的梳理,闡明本書在使用這些概念時的基本内涵與外延,以免在後面的分析中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一、領導

在日常生活中,對領導的理解明顯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領導者,比如說“他是我的領導”,其内涵和外延都十分清晰。另一層是代表一種動作和行為,如“領導我們向前進”,有人也稱之為一種進程。本節所探讨的,限定在第二層含義上。

領導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從國家組織到個人的家庭、從政治領域到經濟領域,從正式組織到非正式組織,到處可以見到領導的蹤影。有人斷言:領導活動的出現同人類社會曆史一樣古老,它是人類社會群體活動的必然産物。馬克思關于領導的論述具有經典意義:“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産總體的運動——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産生出的各種一般職能。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領導并不是人類生活的裝飾品,它是人類在與自然搏鬥過程中為彌補個體能力不足的必然産物,在現代社會,領導者用權力的金線為社會編織了一張彌天大網,我們生活在其中,無所逃遁——無論你是一位馬基雅維裡分子,沉湎于獲取權力,指揮和控制别人;還是陶淵明式的采菊人,厭惡别人指手畫腳,疏遠權力。在這張藩籬中,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個人的前途與命運、人生的價值與作人的準則,都與領導密切相關。領導是構築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和發展的主導力量。

領導雖然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但也是最令人難以捉摸的現象。關于領導的定義衆說紛纭,對領導範疇的梳理就象進入了熱帶叢林,稍不注意就會迷失方向。美國學者R·M·斯托格迪爾把各種學術文獻中的領導定義加以分類,竟用了長達10頁的篇幅。《行政領導與決策》的作者搜集了國外關于領導的定義,現把它們轉抄如下:

“領導即使用權威與決定”(羅伯特·杜賓);

“領導是一種統治形式,其下屬或多或少地願意接受另一個人的指揮和控制”(科·揚);

“領導是一種影響人們自動完成群體目标的行為。”(G·R·特納)

“領導即有效的影響。為了施加有效的影響,一位領導需要對他(或她)的影響進行實地的了解”(克裡斯·阿吉利斯)

“領導,一般可簡單解釋為影響力,或對人們施加影響的藝術或過程,從而使人們心甘情願地為實現群體目标而努力”(H·孔茨,C·奧唐奈);

“領導,(1)是一種職能;(2)是一個地位集團”(E·卡斯特,E·羅森茨韋克);

“領導是對一個組織起來的集體樹立目标和實現目标的活動施加影響的過程”(M·斯托第爾);

領導是“一項程序,使人在目标的選擇和達成問題上接受指揮、指導的影響”(T·海曼,W·G·斯各特)

“領導是一種說服别人熱忱地追求已确定目标的能力”(基思·戴維斯);

“領導是促使下屬按照既定的方式而開展活動的過程”(G·本尼斯)

領導是“受人尊敬的個人屬性的組合,它可以使個人按照他或她的價值所決定的方向形成一個團體行為模式”(傑克·普拉諾)

綜合各種關于領導的定義。具有代表性的有這樣幾種:

1、領導即管理

領導就是管理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領導科學是從管理科學中分化出來的緣故。如孫錢章主編《現代領導方法與藝術》一書中有這樣一段闡述:“現在的許多領導科學著作也不能不從它們(指西方經濟管理理論)那裡吸取營養以充實和豐富自己。如講領導決策,不能不講管理理論的決策學派代表人物西蒙的決策理論、決策程序、決策方法和藝術。講領導用人,不能不講被稱為管理大師的P·德魯克(有人翻譯為杜拉克,本書用後者)的用人藝術。雖然他們的書都以管理學的面目出現,如西蒙的《管理決策新學科》、德魯克的《有效的管理者》,但其中包含豐富的領導學内容,甚至把書名上的‘管理’二字換成‘領導’就是領導學的著作。”

霍金森在《領導哲學》中明确地強調了這種觀念:“管理就是領導。領導就是管理。已經讀到這裡的讀者對于這種同一性并不會感到驚奇,但是這樣的表述對于他們來說還是有某種新穎之處的,因為這是一種普通用法的引申。使用日常語言來表達領導、不甚嚴謹地理解領導,這是人們的習慣所然,這樣的理解幾乎總是非常不嚴格的,似乎領導隻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管理—經營過程的擴大,是一種附帶現象。似乎沒有領導也可以進行管理,沒有管理也可進行領導。一旦賦予某種評價名稱,人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理解的缺陷了。這樣,我們就不可能以某種方式準确地評價、把握好的領導和壞的管理或者壞的領導和好的管理。總之,好的領導僅僅是好的管理,壞的管理隻不過是壞的領導。”

雖然領導與管理之間劃等号的設想得到很多人的贊同。但贊同者本身也都持有保留意見,他們認為管理與領導之間也存在差别,它們之間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管理重點強調對物的管理,而領導的主要對象是人。

2、領導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一種關系

這種觀點在學術界似乎具有占主導地位之勢。台灣學者朱承武在《現代管理科學》中這樣總結之:

領導一詞有各種不同的诠釋的方法。例如,可稱之為在組織團體中能影響他人設定與達成目标行動的一種程序或方法,被領導者在此種影響下,也能自願地接受領導者的指導與控制之謂。所以,領導意義應是指某人或某領導者能影響他人為他所期望達成的任務使命而樂願地共同努力創造的一種關系。

領導者的影響力可分為兩種型态。其一是,他個人所執行的,能直接影響團體工作成效的作業。其二是,他所采取的行為與行動能促成團體的安全,能使團體成員感到滿足。此兩種影響力皆存在于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以及被領導者全體成員之間。是故,領導者應領導而非驅使部屬工作。領導與非領導的不同,可作如下的比較說明:

領導

(二)非領導

1鼓勵員工

1驅策員工

2完成工作并發展員工

2犧牲員工以完成工作。

3提示員工如何做好工作。

3以威脅強制使員工恐懼。

4承擔責任。

4推诿責任。

5分析錯失之因。

5責難部屬工作不力。

6關注部屬。

6隻求一己勝達。

伯恩斯關于領導的定義也把關系作為範疇的核心。這種定義的優點是從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出發研究領導,為領導科學開辟了一種新境界。但這種定義也有明顯的缺陷,它把強制性因素排斥在領導之外,使得一部分日常生活中被認為是領導的活動不能進入領導科學研究的視野。

3、領導是一種藝術

美國哈佛企業管理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的《企業管理百科全書》中對領導這樣定義:

“領導乃是一種藝術而也是一種技術,領導的中心是人心,也就是人的精神。”該書這樣分析:“根據學者的研究,一個人在報酬引誘及社會壓力下的工作表現,僅能發揮個人工作能力的60%,其餘的40%,則有賴于領導者運用其統禦功能加以激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軍名将蒙哥馬利元帥說,‘統禦是結集人們的能力與意願,為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學者諾特氏(E·B·Reuter)說:‘統禦是不憑籍特權機構賦予的權力、或外在形勢,而能說服并指導他人者。’統禦是維系一個組織活力的源泉。”

把領導界定為藝術,研究者的重點将會放在領導者的領導技巧與方法上,這是我們研究領導藝術的目的,也是很多人希望從領導科學中獲取的主要内容。但由于藝術本身含有非理性成分,這在一定程度又給領導科學增添了神秘色彩。

4、領導是一種過程或活動

關于領導的這種定義被許多學者所接受。比如說有這樣一種界定:“領導,是一種社會性行為。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影響。作靜态的分析,領導行為的結果是改變他人的行為或維持他人原來的行為。作動态的分析,領導行為又是通過建議、勸說、強制等方式對他人施加影響的過程。在社會行為體系中,影響是存在于個人之間的雙邊過程。具有‘順差’,即有影響的淨輸出的人将成為影響者或領導者;具有‘逆差’,即有影響的淨輸入的人将成為被影響者或被領導者。領導,是社會中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又是領導者、被領導者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領導的實際行為和行為效果受到領導者對領導角色的扮演的影響;受到被領導者對領導者的反應傾向和強度的影響;受到環境對領導者提出的要求以及領導者的反應技能和能力的影響。在此意義上,領導的構成是:

領導=f(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

在《現代系統思想與領導系統概論》中,作者根據系統論的有關思想明确地概述為:“領導是以領導者為主導,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為實現既定目标對所屬的組織和人員的活動施加影響,對所管轄的工作對象進行改造的活動過程。因此,它必然随着人類實踐活動的發展而演變。不同的時代對領導有不同的要求。”

把領導作這種界定,很顯然考慮了構成領導的三個基本因素:領導者、被領導者、領導環境;同時也從過程的角度探讨領導的機制。同其它定義相比,這種定義相對比較全面。

5、領導是一種量子現象

對于以上關于領導的各種定義,有人歸之為“傳統的領導科學”并進行批判,認為從這些功能出發,對領導能力及領導行為的闡釋是淺顯的、塊狀的、割裂式的,僅僅是領導者個人品質的簡單拼湊,不但沒有深入認識到領導能力及行為的本質,更沒有認識到領導能力及行為的作用機制,因而類似于傳統的牛頓物理學對世界的解釋。沃倫·布蘭克在其《領導能力的九項自然法則》中提出所謂的量子型領導學說。量子型領導學說認為領導行為是領導者與追随者之間有機的、系統的、或互動的相互作用,伴随領導事件具有不連續性;領導能力是指能夠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和途徑,并依靠與追随者的關系基礎,對追随者采取啟示性行為,使之與領導者産生共同意圖的一種能力,因而,領導能力是一種激發人的能量并将其轉化為行動的能力;一個人還可以通過對意識的不斷修煉來提高其領導能力。因此,量子型領導學說不迷戀于領導者的個人品質,而是采用量子物理學的認識方法對領導能力及領導行為的本質進行透視和闡述。量子型領導學說與傳統的領導科學在以下四個方面不同,量子型領導學說認為:1領導能力及領導行為是一種相互作用。量子型領導學說認為領導能力和領導行為是領導者和追随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使組織機構運轉的能量,這種相互作用基于二者相互信任與相互尊重。領導者尋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啟示性的行動,使追随者理解并支持他的行動,共同發揮主動性。在此過程中,領導者要試圖了解追随者的心智模式,對事物的參照目标等,才能采取符合他們意識水平的行動。這就需要領導者不斷地與追随者溝通交流,以取得完整的信息,并形成良好的關系。2領導能力及領導行為具有不連續性。傳統的領導科學認為領導行為是一個連續的職權,而量子型領導學說認為領導能力和領導行為是斷續的,即是一種量子現象。 在不同的領導事件中,由不同的人實施領導能力及領導行為,因為領導者的角色經常發生轉移。3領導能力具有不确定性。量子型領導學說認為領導行為具有不可預測性、不确定性,經常活動在沒有明确答案和方向的場所。量子型領導者在規則之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法,并采取啟示性的行動,取得追随者的支持。4領導能力及領導行為具有主觀性的本質 。該學說認為領導能力的标準存在于領導者與追随者的意識之中,這種标準随不同的領導事件而不同,具有動态性。隻有追随者對領導者表示支持與擁護時,領導能力才有意義,才會發生領導行為。為此,領導者要關注追随者的心智模式、目标、需要等,并努力使自己或追随者作出調整,使雙方頻率一緻,達到共振的效果。因而,領導能力與領導行為是雙方的主觀性的“自我意識安排”。

與傳統的領導科學相比,量子型領導學說采用了一種更全面、更深入的視角,量子型領導能力及領導行為更符合日益激烈的企業競争環境。更重要的是量子型學說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行為模式,領導者可以通過應用這種模式不斷提高自己的領導能力,并采用以信任為基礎的啟示性 行動,與追随者一起努力發揮組織的最大能量。

人類社會面臨的兩大困境(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3

6、領導是一個場

對領導的各種定義包括量子型領導學說中的界定,也很難概括領導真正的内涵。從各種領導現象來分析,有人認為領導更象一種“場”即領導場。并形成一種領導場力,來完成領導活動的全過程。領導場的定義是這樣表示;

領導場=領導各要素之和 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 功能耦合

場是一種看不見的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又時時處在它的作用之中的客觀存在。構成領導場的基本要素有三種:領導者、被領導者、領導環境。這三個要素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領導場的基礎。

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領導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關系、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及相互作用、領導者被領導者與意識形态之間的關系。這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關系,決定着領導場的秩序。

功能耦合。構成領導場的各要素在領導場中相互作用,發揮着不同的作用,各功能之間的相互耦合,形成并完成領導的功能。

領導場不僅把領導看成一個過程或一種活動,而且把領導看作是一種場。一旦領導場形成,就會有一種看不見而又時時處在作用之中的力,影響着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行為。場力是一種軟約束力,作為一種支配力量,它是通過影響領導環境、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心理狀況等對領導過程實施間接的、内在的約束與控制。

客觀地說,這些分析都十分精辟,關鍵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使用領導的概念。在本書中,我們将把領導定義為“領導是一種過程或活動”,适當吸收領導場的含義,對領導成本問題進行分析。

《領導者為什麼不能領導》,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2021年修改

舉報/反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