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時人物動作

古時人物動作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7:29:56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戲曲研學創演節目《拿手好戲》于8月27日首播,形式新穎,内容獨特,吸引了觀衆的注意。衆藝人模仿梅蘭芳的戲曲手勢,成為節目的一大亮點。戲曲表演四功五法的“手眼身步法”中,“手”法是第一位的。

梅蘭芳是戲曲表演藝術大師,也是戲曲向海外傳播的先驅,他曾把戲曲表演的“手勢”選取了53式進行拍攝,齊如山對53式手勢分别作了命名,并以圖片的形式傳播戲曲的表演之美。1935年,梅蘭芳到蘇聯訪問演出,他的手勢引起了藝術界的震動,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耶荷德等看了梅蘭芳的表演後,都對其手勢大加贊賞。

古時人物動作(雙手一比是月亮)1

戲曲手勢之美,代表了戲曲表演的外部與内部的“形”與“神”之美。“形”與“神”的關系是中國傳統美學論述中的重要範疇。中國古代關于“形”與“神”關系的探讨,始于先秦諸子百家,老子、管子、荀子、莊子等多次論述“形”“神”的觀點;魏晉以後,“形神”成為繪畫的創作和審美特點,并滲透到中國傳統藝術的各個方面,如音樂、書法、文學、舞蹈、武術、戲曲等。

中國古代的戲劇家對戲曲“形”與“神”的創造極為關注,傳統戲曲表演通過歌舞手段進行角色塑造,傳達“形”“神”之美。

“形”美:怎麼用手勢表達月亮

手勢是戲曲表演塑造人物的重要方式,舉手投足一颦一笑,都離不開手勢的表現。旦角的手勢形态酷似蘭花,被稱為“蘭花指”。梅蘭芳的手勢命名如:含苞(持信式)、初纂(持針線式)、避風(首屈一指式)、含香(首屈一指式)、握蒂(持朝珠、佛頭式)、隕霜(倒持扇式)、映日(遠指式)、護蕊(外指式)、吐蕊(持細物式)、伸萼(持馬鞭式)、迎風(虛指式)等,描述了蘭花指的外形之美。

當然,戲曲旦角手勢豐富多樣,不僅僅局限于梅蘭芳拍攝的53式,生旦淨醜各個行當的手勢各有不同,千變萬化,既能狀物又能表意:有些表達外部動作,如整袖式、持扇式、托盤式等;有些表達人物情感,如大驚式、怕式、揖讓式;有些表示指代或指向,如自指式、下指式、虛指式等。

這些手勢在劇目中的特定情境下,表達特定的含義。如《貴妃醉酒》《霸王别姬》中有通過手勢指比月亮,突出情景交融。京劇唱念中提到月亮,要用“比月”式手勢,就是兩個手的拇指和食指張開,對成兩個半圓,狀物“月亮”的意思。還有類似贊美、害羞、生氣等的固定用法,都是戲曲表演程式的形态美。

古時人物動作(雙手一比是月亮)2

“神”韻:如何傳遞虞姬的愁情

中國戲曲表演講究形神兼備,就是指藝術的形一定要傳達人物的神。戲曲表演之“形”是為了突出“神”,通過變形之似達到神似,不求外形的酷似,但求“神似”的意韻。

梅蘭芳從各種藝術門類作品中汲取靈感,雕塑、繪畫作品中的手勢,自然生活中的情态手勢等,進行創造革新,豐富了旦角的表演手勢,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準确。如古裝劇《天女散花》,就是根據繪畫《散花圖》中天女的形象有感創作。《天女散花》的故事取自佛教題材,手勢和身段也借用了很多佛像的造型,突出了佛教的形象神韻。

古時人物動作(雙手一比是月亮)3

再如《霸王别姬》中,虞姬唱“我這裡出帳外且散愁情”的“出帳外”三字,抓鬥篷低頭擡腿,表示“出帳門”;唱“且散愁情”的“且”字時,右手抓鬥篷,向左走小圓場轉身,“散”與“愁”兩字基本在背身時完成,回身雙手抓住鬥篷後略蹲身,手勢指向空中,與此同時唱“情”字,擡頭望向空中,無限愁情。手勢和唱腔的旋律完美配合,“愁情”的意境通過手勢的“形”傳遞了“神”。

牽形神而“動全身”

戲曲手勢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作為一種舞台藝術,手勢不能孤立地表演,而要配合身段進行設計。手勢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外化出來,所以要配合眼神、道具、水袖、腳步等同步表演。

戲曲手勢有很多是持道具的,如梅蘭芳的53式就有執扇的手勢。昆曲《遊園驚夢》中,杜麗娘手持金扇遊花園時,運用了很多手勢技巧:執扇、開扇、蕩扇、托扇、舉扇、平扇遙指等,通過手勢技巧配合唱腔、身段、水袖的運用,營造出舞台上的寫意空間。

《貴妃醉酒》中,楊玉環醉酒失态嗅花:緩緩蹲下,将左手向回攬做聞花的樣子,再将花枝松開放回,慢慢起身;第二個身段手與腳的動作位置與前次一樣,方向相反;第三個卧魚在舞台正中,身段與第一個相同,但水袖右手向裡翻,左手向外翻,蹲下的同時擰身做卧魚,繁複的身段,完成了楊貴妃醉酒的心境外化。

古時人物動作(雙手一比是月亮)4

《宇宙鋒》中,趙豔容無奈裝瘋一笑,對爹爹說“爹爹——你是我的兒呀”,雙手輕撚甩發放下,托住趙高髯口,捏住一根向外拽出,并輕輕一揪拽掉,以示“瘋癫”;又有因為戲弄了爹爹而做羞愧的手勢。在這些表演中,趙豔容的内心狀态很複雜:其一,父親把自己獻給秦二世,她非常痛苦,但又堅貞不屈;其二,為了抵抗趙高的逼迫而不得不“裝瘋”,鬥智鬥勇,卻又羞愧難當。所以處理手勢技巧的時候,不僅要表現外部形态的準确,還要配合身段表情等,完成人物内心的刻畫。

戲曲手勢的“形”“神”之美,豐富生動,符合中國傳統藝術化簡為繁、以一當十的創作方法,是戲曲表演藝術家創造的智慧和财富,突出了戲曲藝術虛拟性寫意的特點。

一脈相承的是根與魂,永不褪色的是精氣神,《拿手好戲》把戲曲表演和現代傳播相結合,展現了戲曲多姿多彩的美,不僅學習了戲曲的“形神”之美,還通過沉浸式研學傳承戲曲内在的精氣神。如今,戲曲表演藝術越來越為現代影視、舞蹈、繪畫等藝術借鑒學習,并借助媒介平台,受到新一代藝術工作者的更多關注,加深了傳統和現代的結合,使得藝術在創作中做到守正創新,不斷發展。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本文圖片均由《拿手好戲》節目組提供

責任編輯: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