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豆糕的做法大全最好吃

豆糕的做法大全最好吃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04:32:07

驢打滾的外表大緻呈黃色,乍一看渾然一體,一湊近卻層次分明。放一個到嘴裡,頓時香、甜、糯、黏,一齊湧上心頭。外面一層粉,爽口。一咬下去,筋道。中間的餡兒,甜而不膩,可口。

很小的時候去北京吃過一次正宗的驢打滾,軟黏的糯米,香甜的紅豆沙和豆香味,都成為了零星的印象。後來隻在超市偶爾買得到袋裝密封的成品。剛好前幾天有集市,我看到有現打的黃豆粉,就興起了自已在家做驢打滾的念頭。于是買了些回家,炒熟後剩下的黃豆粉還可以用來沖個豆面糊糊。自己晚上又用紅糖做了一點沙餡,做出的驢打滾很是香甜。雖然比不上老師傅,卻仍覺得那一口軟糯讓人心滿意足,刹那就憶起了兒時的味道。

豆糕的做法大全最好吃(豆面糕的舌尖記憶)1

諧趣的“驢打滾”要說豆面糕,多數人可能不太熟悉。不過提到它的另一個俗名大概就恍然大悟了。那就是“驢打滾。豆面禚即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書中早有關于驢打滾的制作記載: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不可思議之稱也。”簡言之,整個制作過程可分三道工序:制坯、和餡、成型。具體來說,就是用黃米面加水和軟、蒸熟,另将黃豆炒熟後,碾壓成粉面。制作時将蒸熟的黃米面粘上黃豆粉面,擀成片,後抹上紅豆沙餡卷起來,切成合适大小的塊狀,撤上白糖就成了。太過現在多數小吃店已放棄黃米面而改用江米面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鮮明。成品紅、黃、白三色分明,透着股溫潤剔透的韻緻正宗的驢打滾豆香餡甜,入口綿軟,是老少皆宜的風味小吃。在北京無論是風味餐館還是特産商店,你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就連一年一度的廟會,驢打滾也是當之無愧的寵兒。在老北京的習俗裡,至今也保持着“春分吃驢打滾,辟邪斫福”的傳統。不過,“驢打滾”這個名稱一看就是個諧趣的說法。這一點在前人筆下也成為調侃的段子。《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有這樣的評述:“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裡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诙諧。”“驢打滾”這三個字從字面義上看是有其邏輯的。驢子這種動物天生有打滾的習性,它們一般在勞作之後,躺在地上打個滾,是為了化解一下疲勞,用塵土吸幹身上的汗水。再有就是為了驅趕身上的豆蠅,解除瘙癢,但也有時純粹是為了玩耍和遊戲。從這一點上看豆面糕之所以被稱為“驢打滾,更可能是源于一種形象的比喻。因為在制作流程的尾聲裡,它需要在黃豆粉面中滾一下,與毛驢撒歡打滾時場起陣陣黃土的情景相似。而在成品表面裹有一層均勻的豆面,外觀頗像毛驢在地上打滾後渾身沾滿幹土的樣子。由此可見,中國老百姓在吃食上的想象總是豐富而充滿生活意趣的。相比豆面糕這個傳統而正經的大名,“驢打滾”這個谑稱反而流傳甚廣,為人熟知了。而今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你都可以買到驢打滾。不過若是追根溯源,驢打滾的出現應該算是滿族的飲食習俗對北京地區影響的結果。它根在滿族,緣起承德,最終盛行于北京。承德地區自古以來盛産一種黍米。修成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熱河志》在“物産”這一部分記載:“泰,土人稱為黃米。”在承德當地被稱為“黃米”的這種米質黏,可以碾成粉來作黏豆包、年糕和“驢打滾”。而滿族人又有喜吃黏食的傳統,因為他們以遊牧為主的生産狩獵方式迫使他們早出晚歸,長年行走在山間林中,而吃黏食易有飽腹感、消化的慢且扛餓。清朝時,滿人愛吃黏食的習慣傳入北京,在吃食的發展史上産生影響。成書在康熙年間由楊賓撰寫的《柳邊紀略》中曾提到過這樣一種食品:“飛石黑阿峰者,黏谷米糕也。色黃如玉,質膩,參以豆粉,蘸以蜜。”從這個描述可以看到,這種在滿語中被叫作“飛石黑阿峰”的黏米面糕同樣以黃米面為主要原料,質地細膩,同樣要裹上一層豆粉,沾上糖,其顔色、原料以及制作工序與“驢打滾”完全稱得上是大同小異。可見“驢打滾”就是在200多年前從滿族的黏食中演變出來的一種大衆化小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