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有同音字的字
□嚴曉玲
兒子最近學會了使用《新華字典》,每天放學回來除了會完成老師布置的查字典任務外,他還喜歡自己查閱感興趣的字。有一天,他神秘地跟我說:“媽媽,你知道嗎?‘命’隻有唯一的讀音,它沒有同音字,隻有這個字是讀作‘mìng’。”我很驚訝,還真沒有關注過哪些字沒有同音字。我驚訝的表情讓他很有成就感,他接着興緻勃勃地問:“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我還真不知道!”他哈哈大笑:“因為命隻有一次!”我接過他遞來的字典,一看還真是這麼回事兒。好奇心驅使下,我又翻了翻字典,還發現了幾個常用字也沒有同音字。
我首先看到的是“給”,“給”是交付,是送與,是付出,是贈與。也可以表達被動和主動。“給”也是一種大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别人需要的,這是一種很快樂的體驗。這樣的快樂來自于被“給”的反饋,獲得一種很奇妙的存在感和價值感。為什麼“給”沒有同音字呢?難道是有些東西隻能付出一次?也許是這個理,東西給了别人之後,就不再屬于自己;時間給出了之後,再也回不到從前……是不是在提醒我們要謹慎地“給”,畢竟交付了之後就再也沒有權利收回了。
“說”,漢語中對“說”的解釋有好幾種,畢竟它是個多音字。“說”由兩部分組成,“言”字表示言語,指所說的話;“兌”有喜悅的意思,所以“說”的本義是指喜悅,由“喜悅”引申指談論、陳述、叙述。也有人認為“說”是個會意兼形聲字:“言”字,表示與言語相關,“兌”字的下部是“兄”字,像一個人張大嘴巴,張口說話;上面的兩“點”兒表示一口氣從口中輸出。總之,表示用言語表達思想。說話的時候要有喜悅之感。也許有些話也隻能說一次或者隻能說給唯一的人聽,才能聽懂,才有喜悅之感。“說”話要看對方身份。我剛剛工作的時候,根本忙不過來,工資低任務重,應接不暇。我總是對父母“說”我的苦,後來我發現這樣的話不可以對他們“說”太多,他們也是這樣過來的。我的工作,他們幫不上忙,甚至會為我擔心,可又無能為力,白白增加他們煩惱和憂愁,以後此類問題我基本選擇不“說”。“一言既出,驷馬難追。”不管什麼話,說出去就收不回,因此一定要慎言!
還有“扔”。“扔”代表“舍棄”,把不需要的人和物從生活中剝離出去。當然,這是非常需要勇氣的。我想起多年前讀過的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裡面專門有一次談到了“扔”:世間有許多人站在歧路上隻顧徘徊顧慮,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不敢“扔”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苦痛,事業難成。現在很流行的“斷舍離”也是在教大家勇敢地“扔”。“扔”不應該是我們要去學會的技能,而應該變成我們的本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隻有學會了分析利弊與意願,主動去“扔”;當然,還有一些人和事,在我們吃盡了生活的苦頭,一次次了解到社會的階級壁壘,一次次感受到“運氣”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後,當初不舍得“扔”的,在痛過之後,也不得不“扔”了。當然,扔了再想撿回來就難了,所以應三思而後“扔”。
顯然,我這樣膚淺的理解肯定是不妥的。據我所知,《新華字典》裡收錄大約13000個字,平均一個讀音約10個字,同音字不可避免。我們在上學的時候,經常學到多音字、同音字。為什麼這些字沒有同音字?這豈不是很大的浪費?于是我又上網去查閱資料,一查才發現很多語言學家早就研究過這個問題:嚴格地說,這些字并不是沒有同音字,而是因為很生僻,用的很少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用,顯得沒有同音字而已。原來,一切都是我的錯覺。但似乎也在提醒我們合理做事。
對了,我還發現一些不太好的詞,也幾乎沒有同音字。例如:“蠢”和“笨”,這些字都是罵人的話,别的字也不願意和它們同音吧。這大概也在提醒人們慎用這些字。
作者簡介:嚴曉玲,中學教師。85後,天秤座。平日喜歡寫寫畫畫,聽聽歌,偶爾出去旅遊,用心靈記錄沿途的風景。喜歡寫點東西給枯燥的生活添點快樂,一直都在前行的路上,也一直在努力。感謝遇見,感謝相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