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鳳凰縣扶貧村?暮春,村頭植下不久的紫薇樹,露出了新芽,透着勃發生機,仿佛這個淮河村落的心跳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安徽省鳳凰縣扶貧村?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暮春,村頭植下不久的紫薇樹,露出了新芽,透着勃發生機,仿佛這個淮河村落的心跳。
地處淮河支流西淝河北岸的安徽省鳳台縣錢廟鄉陳圩村,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就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全市文明村,大禮堂、養老院、衛生所……别的村沒有的,陳圩村都有,讓人豔羨。
然而,由于村裡人口多,人均耕地不均,收入來源單一,加之瀕臨淝河十年九澇,三十多年過去了,别的村都在提速發展,而陳圩村像似被按下了“暫停鍵”。不富、不強、不美,一度成了陳圩村的注腳,全縣38個貧困村,陳圩村赫然在列,環境差、收入少、行路難等等這些都令全村人擡不起頭。
2014年,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為陳圩村的蝶變,按下了“加速鍵”。
村裡來了工作隊
“悠悠萬事民為先,百姓才是頭上天。”
翻開陳景明《扶貧工作日志》的首頁,直入眼簾的便是這句話。這本有着二百多個頁碼的工作日志,六年的時間裡,陳景明記滿了幾大本。
2014年金秋,作為安徽省第六批選派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陳景明從鳳台縣司法局隻身一人來到距離縣城近百裡路的陳圩村,踏上了他的扶貧路。
“原想幹滿三年就能回去的,結果一幹就是六年。”撫摸着親手植下的紫薇樹,陳景明的眼睛裡閃着一種幸福的光。
一開始,陳景明也擔心群衆會有抵觸情緒,他就一門心思地吃住在村裡。
步行數十裡路,曆時兩個多月,走了16個村民組……一駐村,陳景明就将村子來來回回走了個遍,走訪老黨員、老村幹、緻富能手和困難群衆,對貧困戶的情況逐一摸排,掌握第一手資料,找出制約發展、緻貧緻困的“短闆”。
白天交流思想,晚上梳理思路,從“擔心”到“交心”,陳景明邁出了扶貧之路的第一步。直面考題打硬仗,開好藥方拔窮根,成了陳景明最初的執念與底色。
組織不強,黨建跟上。陳景明充分調動村支書“領頭雁”的作用,提升謀劃全局“彈鋼琴”能力,增強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政策落實的執行力,談話談心,統一認識,提升共識,轉變觀念,厘清思路……一系列的動作,激發着每位村幹部的鬥志,築起了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堅強堡壘。“陳書記來到村裡後,整個班子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思路更清晰了,目标更明确了,幹勁更加足了。”村委委員陳家青邊忙活着手裡的活邊和記者聊着。
底子薄弱,項目跟上。陳景明發揮工作隊的優勢,加強與縣直部門的溝通聯系,争資金,引項目,強基礎。“六年來,我先後累計争取各種項目資金3083.5萬元,幫助村裡新修建水泥路31條、水泥渠15000米,危房改造59戶,并實施了高标準農田建設、排澇站改擴建、安全飲水、農網改造、新建校舍、亮化綠化、省級森林村莊創建及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陳景明指着遠處蜿蜒于田野的水泥渠,曆數着令他自豪的過往。
環境不美,綠化跟上。六年來,每年春季,帶領村民植樹補綠成了陳圩村雷打不動的新春序曲,紅葉石楠、香樟、櫻花、紅梅、廣玉蘭等等很多村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樹種,撐起陳圩村的藍天綠野。2020年3月,陳景明在全村6000多畝地的田間地頭開始建設起林網建設綠色工程。10000棵中山杉苗木,村級路長制和林長制,一個個嶄新的思路與動作,豐富着每一位村民的表情。“以前這裡就是一個臭水溝,離很遠就熏得你受不了,現在可好了,溝也清了,水也清了,溝兩邊的花還散着香氣哩!”村裡的女黨員李方針激動地說。
“陳圩之變,變就變在基層黨組織不一樣了!”這是村裡黨員幹群共同的心聲。
在省第六批選派工作期滿後,看着村民們期待的眼神和村裡方興未艾的發展勢頭,陳景明毅然選擇了留任,在“兩委”換屆選舉中,他滿票當選。那一年,在全市扶貧工作大會上,陳景明作為“全市十佳扶貧幹部”作交流發言。
村裡有了新産業
“沒有産業,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就是一句空話。”
陳景明敏銳地意識到,精準扶貧,政策落地,産業更當跟進。
陳圩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群衆一直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資金短缺、技術短缺、思路短缺,村裡沒有任何企業和其他産業收入,是典型的村集體經濟“空殼村”。
陳景明集思廣益,創新“黨支部 企業 合作社 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帶領村幹部多次到外地考察,鼓勵外出農民工帶技術、帶資金返鄉創辦企業。
2017年,注冊資金30萬元的陳圩村恒科草繩廠正式上線,改寫了陳圩村曆史上無企業的尴尬困境。這個由縣人武、司法、扶貧等多個部門合力資助的扶貧企業,讓村裡2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上班族”,每戶發放一台草繩機,不出家門,就能掙到錢。患有小兒麻痹症的陳在豪,二十年前父親就因病去世,如今年屆50的他依然和高齡母親守着三畝田地相依為命,精準扶貧政策讓母子倆該享有的都享有了。“俺從來都沒敢想過俺還能上班掙錢,現在好了,每月能收入将近兩千塊錢呐!”每天在草繩機前,陳在豪動力滿滿。
村民齊茂林夫妻倆一直在上海從事服裝外貿生意,有意回村創辦服裝廠。得知這一信息後,陳景明立即遠赴上海力邀他們回鄉創業,支持家鄉建設。工商、稅務、銀行,陳景明帶着夫婦倆奔波于多個部門,以最快速度、最短時間、最高效率,走完所有程序,僅半月時間,美陽服裝廠挂牌運營,首批招工50人,其中貧困戶6人,人均月工資2000元以上。
不到三年的時間,通過扶貧和招商政策,陳圩村相繼有七家企業落地生根,引入資金1180萬元。光伏電站、經果林基地、特色農産品采摘園……一個個圍繞扶貧展開的村辦企業、産業,妝點着陳圩村的風貌,也妝點着陳圩村每一個人的夢。
與此同時,村裡還根據實際需要開發保潔、護林、稭稈禁燒等多個公益性崗位,最大負荷地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幫助他們盡早脫貧。陳圩村齊海隊村民、聾啞人汪國秀、陳桂友夫婦倆,女兒已讀高中,貧困一直萦繞這個三口之家,自從到村裡當上保潔員後,每月增加收入700元。“現在加上政府給俺的各類補助、村裡的産業分紅和其他零工工錢,光這幾項俺們家一年下來就能收入好幾萬!”陳桂友掰着手指給我們算着他的幸福賬。
“現在村裡真是大變了樣,以前一年忙兩季,現在家家戶戶天天忙。”陳圩村老黨員陳家庭高興地說。
“我們一直有一個大想法,就是把村裡所有閑置的土地都能夠流轉利用起來,在栽花種草的同時,深化鄉村産業鍊,打造休閑旅遊觀光農業,美了環境,也能富了村民。”陳景明告訴記者。
村裡成了小集鎮
人間四月,暖暖的陽光斜射在店門前一片不大的空地上,陳在正一邊“擺弄”着面前的電動噴藥機,一邊笑容可掬地同坐在對面的村民閑聊着當前的疫情。
不一會的功夫,陳在正一按電鈕,噴藥機“哒哒”地響了起來。“好了,五元錢。”他伸出五個沾滿油漬的手指憨笑着說。
陳在正的維修店在小集鎮的最北邊,雖然有點偏,但離村莊很近,村民們來維修家電很便捷。據上了年歲的人說,村裡的這條小街以前就有,但很不景氣,可這幾年不僅“泥水路”變成了“水泥路”,而且天天都逢集,熱鬧得很。包子店、小飯館、水果攤……吆喝聲不斷,煙火味十足。
“現在俺每天都有活幹,一天下來,能掙個百兒八十的。”陳在正笑起來,黝黑的臉上布滿皺褶。
今年48歲的陳在正是村裡的一名脫貧戶,因小腿先天彎曲而終生殘疾。上個世紀90年代,随着外出務工大潮,他隻身一人遠赴上海進廠做了一名機電維修工,其間,結婚生女,但終因生活度日維艱,妻子遠走他鄉不知去向,留下他和年幼的女兒相依為命。
2014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陳在正不得不告别上海大都市,回到自己的家鄉。“家裡的小囡到了上學的年歲,俺也沒有文化,在外面打拼也越來越難了,沒辦法隻有回來。”說起往事,陳在正一臉的無奈。因常年在外,家中的老房子早已年久失修沒法住人,陳在正父女倆成了無家可歸的人。村裡為陳在正辦理了貧困殘疾人生活補助、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代繳了新農保費,申請了危房改造,解決了住房問題。
造血更要輸血。陳景明多次到陳在正家中扶貧走訪,鼓勵他增強生活信心,靠自己的雙手摘掉窮帽子,并開車帶着他參加市縣舉辦的家電維修實用技術培訓,幫他在村裡的小街上租了一間門面,開辦了一個家電維修店,家用電器、電動農具、電子玩具,在他手裡都不在話下。“黨和政府照顧俺,俺不能有依賴,手裡有技術,就出點力,多靠靠自己。”陳在正布滿皺褶的臉上舒展着幸福。
在陳在正的影響下,村裡的陳傳海、陳兵兩個殘疾貧困戶,也都不等不靠在小街上幹起了力所能及的修鎖修鞋和電腦維修,特别是精通計算機的陳兵,還組織村裡的幾個重度殘疾貧困戶合夥開辦了電商平台,通過電商營銷服務,自足自給。
“陳圩村和其他村不一樣,全村3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多半都是殘疾戶,他們不僅物貧,更是心貧。幾年來,我就把他們當成兄弟親人看待,有時間就去他們家裡坐坐,聊幾句家常話,暖暖他們的心。”陳景明動情地說。
丹心寫忠誠,情滿扶貧路。六年,陳景明可以說把陪伴妻兒老小的時間、把自己人生中最黃金的六年韶華,全部傾注到陳圩村的扶貧路上,他說他新買的車,三年就跑了近二十萬公裡,相當于别人跑十年;自己這幾年還自掏腰包三萬餘元,用在對貧困戶的個人慰問上,但這些他一點都不後悔。
六年過去了,陳圩村從“不強、不富、不美”的落後村蝶變成了 “強、富、美”的先進村。2014年以來,陳圩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連年增”,2016年陳圩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戶脫貧、村出列”的目标,2018年突破35萬元大關, 2019年被評為“全省優先發展村”、“全省森林村莊”。
蝶變一個村,幸福一村人。在陳圩村的村民心裡,小康社會就是“跳着廣場舞,腰包往外鼓”,如今他們正離這個願望越來越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