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儒家學說的理念和智慧

儒家學說的理念和智慧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5 15:11:59

儒家學說的理念和智慧?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怎樣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其中的精髓呢?我個人的學習體會是:要綱舉目張,循序漸進也就是要抓住儒家學說的根本,帶動其他部分“四綱七證八條目”就是儒家文化思想的總“基調”,抓住這“四綱七證八條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四綱七證八條目”來自孔子的學生曾子寫的《大學》這本經典著作,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地探讨分享一下,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儒家學說的理念和智慧?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儒家學說的理念和智慧(儒家學說的根本)1

儒家學說的理念和智慧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怎樣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其中的精髓呢?我個人的學習體會是:要綱舉目張,循序漸進。也就是要抓住儒家學說的根本,帶動其他部分。“四綱七證八條目”就是儒家文化思想的總“基調”,抓住這“四綱七證八條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四綱七證八條目”來自孔子的學生曾子寫的《大學》這本經典著作,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地探讨分享一下。

先來說說“四綱”。《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就是"四綱"。第一綱就是“大學之道”,是《大學》的宗旨和目的。第二綱是"明明德",其中的第一個“明”字,是動詞,是發揚、弘揚的意思。這裡的“明德”是形容詞,是光明偉大的德行或道德。“明明德”,就是發揚光明而又偉大的人性品德和做人做事的道德。第二綱是"親民",這裡的“親”,是"新舊"的“新”的通假字。“親民”就是“使民新”,就是使老百姓“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曆久彌新,棄舊圖新的意思。第三綱是"止于至善"。就是要達到儒家主張的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緊接着,《大學》便提出了“七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意思是: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有所收獲。任何事物都有根有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關系,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所謂“七證”就在這段話中,也就是“知、止、定、靜、安、慮、得”。需要說明一點的是“七證”的“證”字是求證的意思。求證什麼呢?求證大道與明德的養程序,也可說是求證大道的學養步驟。

前面我們講了“四綱”和“七證”,下面,我們來探讨一下“八條目”。《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在這段話中,有“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因此,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可以說,“八條目”是實現"四綱"的具體步驟。"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格物、緻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徑;“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所以《大學》 說:"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意思是說:人人都要以修養品德為根本。如果這個根本被擾亂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