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寫了一篇關于朝鮮科舉的文章,有讀者留言希望能講講朝鮮王朝的官制。這個問題是比較複雜的,如果詳細地講,恐怕沒有幾萬字是交代不了的,所以隻能說個大概。
若想了解朝鮮王朝的官僚組織,必須要先弄明白“品、階、官、職”這四個基本的概念。這一點其實也是借鑒了中國的官制制度,不過是在此基礎上略作修改而已。
朝鮮時代的“品”與明清一樣,分為九品十八級,但不同的是每個品級還會細分不同的“階”;至于“官”很好理解,類似于古代中國的“散官”,就是榮祿大夫、光祿大夫一類的;而“職”就是朝廷正式制定的官職,也包含類似清代“差”的特性。
需要指出的是,朝鮮王朝文官所擔任的官階稱為“文散階”,武官擔任的官階稱為“武散階”。此外還有内侍階、宗室階、雜職階等,也都是按不同職能而采用的不同的等級體系,這些構成了朝鮮王朝的官僚社會。
朝鮮王朝的行政機構簡介因為涉及的内容太多,這裡主要介紹上層行政機構。朝鮮時代的最高統治者是王,和中國的皇帝性質是一樣的。因為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國君不能稱帝隻能稱王。
王以下的中樞機構叫“議政府”,最高長官為“領議政”,其下為左、右議政,品級都為正一品。再下則為從一品的左、右贊成,正二品的左、右參贊及舍人等官。
可以這麼理解,“議政府”就是明清時期的内閣,最高長官類似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内閣學士、學士等等。
“議政府”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相當于中國的六部,最高長官稱為判書,品級為正二品;副職為參判,從二品,再下則為正三品的參議,正五品的正郎,正六品的佐郎等。
與六部平行的機構還有承政院,與清代的通政司類同。長官為承旨、副承旨,均為正三品;與都察院類似的監察機構分為司谏院、司憲府兩院,最高長官為大司憲,從二品。其下為司憲(正三品)、執義(從三品)、掌令(正四品)等。
可以看出,朝鮮王朝的國家機構以及官職設置,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制度。無非就是換個名稱而已,如果對明清兩朝曆史稍有常識的,一看就明白。
朝鮮王朝文官的設置情況
朝鮮的文官與明清時期的文官還是有一些區别的,從正一品到正六品,每個品級設立兩個“階”,而正七品以下則每個品級隻設一個“階”。因此這麼算下來,一共有三十個官階。
比如正一品設有“大匡輔國崇祿大夫”和“輔國崇祿大夫”,從一品設有“崇祿大夫”和“崇政大夫”,正五品設有“通德郎”和“通善郎”等。
官階一共有三十個,而将這些官階進行大緻劃分的話,則四品以上的稱為“大夫”,五品以下稱為“郎”。可見朝鮮王朝的官職,四品與五品之間樹立着一堵看不見的高牆。
在稱呼上,二品以上的高級官員稱為“大監”,三品、四品官員稱為“令監”,了解了這些慣例就能更好地理解朝鮮文官的品級了。換句話說,四品以上的“大夫”集團與五品以下的“郎”集團是有所區分的。
“品”與“階”以四品、五品為分水嶺,而“官”和“職”則以三品和六品為分水嶺。以三品為界分為堂上官和堂下官,以六品為界又可分為參上官和參下官。
再具體一點,三品官分為“通政大夫”和“通訓大夫”兩個官階,通政大夫是堂上官,通訓大夫則是堂下官。從品級上來看,雖同為三品,但以官階來看,堂上和堂下卻是天壤之别。所謂“堂上”就是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參與政事,而“堂下”官則沒有這項權力。因此,朝鮮王朝的最上級官員,就是這些堂上官。
以六品為界的“參上官”、“參下官”也是如此,隻有官升六品,才能獲得擔任地方長官的機會。按例,剛剛進入仕途的官員,首次授職都是參下官官職,任滿時再逐級晉升。
參下官任滿450日就可以晉升一級,而參上官要任滿900日才能晉升一級。這種按照工作時間來晉升的方法與明清時期的“俸滿”是一個道理。
所以,那些剛入仕途的參下官如果按照程序晉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爬到參上官,但這個目的基本上都是能實現的。而絕大部分官員就是熬到退休的年紀,也很難達到“堂上”官。
大緻估算,朝鮮王朝的堂上官職不到一百人,而且高級官員一人身兼多職的情況也很普遍,因此空餘的官缺數實際上更少。
和中國一樣,官員也要接受定期的考核,一般是一年兩考。按照規定,如果在一共十次的考核中得到“上”的評價,就能夠晉升一級;如果是“中”的評價,便會降級;而要是“下”的話,則要被革職。
此外,和清代的情況一樣,那些出身不好的官員(我們叫“異途”)是不能被授予堂上官官職的。這一點也是為了維護朝鮮“兩班”官僚的既得利益。
至于地方官,由于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多介紹了,有機會的話再重新整理發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