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蘭州各大高校陸續迎來了第一批“00後”新生。随着科技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00後”大學新生的開學裝備不再是被褥、臉盆、暖水瓶,電腦、手機、平闆、藍牙耳機基本上成了“标配”。這些變化背後,折射出的是時代的變遷。
70年代:背着被褥上大學
“我上大學那會,行李比較簡單,被褥、臉盆、暖水瓶等日用品就是踏入校門的基本标配。”平涼市的柳文舉回憶說,1979年他考入西安交通大學。喜訊傳來,家人就開始為他上學做準備。母親把家裡最好的被褥拆洗了一遍讓他上學用,還給他做了一雙新布鞋。父親則拿出養家本領,做了個小木箱讓他裝行李。小弟還親手為他雕刻了個木頭人,雖然不是很精緻,但柳文舉卻把它視為寶貝,一直帶在身邊。
柳文舉在鄉親們的歡送聲中,一個人踏上大學之旅。到校後,他看到同學們帶的行李基本差不多,有些同學帶的陶瓷缸表面的一層漆幾乎都掉光了。也有個别家境較好的學生戴着手表,這是當時最為奢侈的裝備。
50後的邱雪霞是蘭州永登人。1978年她被南陽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錄取。由于路途太遠,加上年齡小,開學時父親陪同她一起到學校報到。
當年的入學裝備,邱雪霞記憶猶新,隻帶了被褥、碗筷和換洗的衣服,衣服上好像還有補丁,連襪子都沒有。“家庭條件好點的女生還帶了雪花膏,當時把我羨慕着。”邱雪霞說。
80年代:雙卡錄音機成時尚
60後的曹興漢老家在正甯縣宮河鎮佐城村。回憶起大學生活,他感慨不已。
1986年,曹興漢如願被隴東中醫學校錄取。那時候,大學生被稱為“天之驕子”,考上大學就意味着有好工作、好前途。
“那時候生活極其簡樸,糧票、幹馍、衣服和日用品便是我們踏入校門的基本裝備。也沒有手表,最時尚的是敦煌學生帶過來的雙卡錄音機。”曹興漢回憶說,當時正值土地承包初期,多數人的日子過得都很拮據,往往節衣縮食,農村孩子上大學還得購買糧票。一直讓他難以忘卻的,是離家時母親塞給他的灰色布袋子,裡面裝着幾個熱乎乎的雞蛋,路上盡管很餓,但他都舍不得吃。
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慢慢好了起來,上大學的裝備也一年比一年好。1988年考入北京一所中專學校的魏建強告訴記者,他上大學時,除了必須的行李,還帶了一台收音機。當時收音機不是什麼稀罕物,一個班至少有兩三台。
90年代:BP機是身份的象征
進入90年代,大學生入學的行囊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平涼的李亞軍是1997年考入天水師範的。“當時已不用帶被褥、暖水瓶,學校統一配發,隻帶上生活必需品就可以。家庭條件好些的學生還買了磁帶單放機,主要用于學習外語。”李亞軍告訴記者,他們家人口多,生活不富裕,開學前,父母把家裡的奶羊賣了,到鎮上給他買了新衣、新鞋、毛巾、牙刷、飯盒等生活必備品,最後還購置了一個灰色的皮箱。“開學時拉着皮箱去報道,感到特别自豪。”
就職于青海一所普通高校的白曉榮副教授是臨夏人,1999年考入西北民族大學。入學時被褥、衣服、日用品等生活必備品都是自帶,當時同學帶的最好的東西是索愛随身聽,大二時她也添置了一個。她印象最深的是有同學腰間别了BP機。在通訊設備匮乏的時代,BP機可是個新鮮玩意,也是身份的象征,當時擁有一部BP機就感覺很前衛。而她畢業時,校園裡已有同學使用大哥大。
2000年後:手機、電腦、耳機必不可少
9月2日,西北師大2018級新生開始報到。自江西撫州的“00後”吳娟是其中的一員。
“來校時除了随身物品,就是手機、耳機和筆記本電腦,另加一張銀行卡。”吳娟說。當天辦完入學手續後,吳娟和同學來到學校附近的超市,不到一個小時就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置辦全了。
“以前沒來過甘肅,聽說這裡空氣很幹燥,還準備了補水噴霧、防曬霜等護膚品。來之後才感受到蘭州的天很藍,空氣很清新。” 吳娟的室友趙玉梅接着說,初中時她就開始使用手機,家裡也有電腦,上大學前電腦和手機都是重新購置的,兩件下來總共8000多元。
“00後”大學生的裝備,也勾起了王麗娜的回憶。
2002年,王麗娜考入西北師大知行學院。來校時行李箱裡除了幾本世界名著外,都是她為室友帶的家鄉特産。“剛來時,我沒有任何電子産品,6個室友中隻有一個同學有通訊工具——小靈通。大三時随着手機的普及,為找工作我買了一部諾基亞翻蓋手機。” 王麗娜說。
金昌的趙玥告訴記者,她于2008年考入湖北師範大學,當時手機、MP3 、MP4是學生的基本裝備,“當時最流行的是MP4,可我買不起。除了基本必備品,我特意帶了一條厚毛毯,去了才知道根本用不上。湖北熱的時候太熱,毛毯太厚用不上,冷時又太冷,蓋上不管用。” 趙玥感歎,社會發展這麼快,生活越來越好,她一定要珍惜每一天,努力工作,好好生活。
主辦:甘肅經濟網
編審:即 可
責編:莊俊康
編輯:于 娟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