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學考試中,常考教育學著作是《論語》和《學記》。這兩篇著作都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其中,《論語》成書于戰國初期,而《學記》則成書于戰國末期。它們的常常被放在一起考,總是讓人混淆不清,你是否也有同樣的困惑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論語》和《學記》的考點。
《論語》是我國春秋末年出現的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集中反映了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1)教育的作用
①社會功能——提出了“庶、富、教”的觀點,認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國的三要素;
②個體功能——提出了“性相近,習相遠”,強調後天環境對人發展的影響。
(2)教育對象
“有教無類”,主張打破一切界限,讓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3)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偏重社會人事、偏重文事,輕視科技與生産勞動。
(4)教學原則與方法
①因材施教原則:“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②啟發性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一詞的來源);
③鞏固性原則:“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④學思結合的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謙虛笃行的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教師觀
①“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學記》是人類曆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教育學的雛形”,主要包括
(1)教育功能
①社會功能:“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軍民,教學為先”;
②個體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教育原則
①“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臧息相輔”——課内與課外相結合;
②“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啟發教學;
③“學不躐等” “不陵節而施”——循序漸進;
④“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
⑤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長善救失;
⑥“豫時孫摩”:
禁于未發之謂預——預防性原則;
當其可之謂時——及時性原則;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循序漸進性原則;
相觀而善之謂摩——集體教育原則。
《論語》與《學記》中,二者的常考點和易錯點為:
1.孔子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理念,意思是要在學生實在想不明白的時候再去啟發他,要在學生思考後,心裡卻不知如何表達的時候再去開導他。
2.《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3.“教學相長”、“長善救失”出自于《學記》。
4.“臧息相輔”出自于《學記》,意思是課内與課外相結合。
5.《學記》中“學不躐等” “不陵節而施”是指教育要循序漸進。
最後,悄悄告訴你們一個小技巧,因為我們在中小學的學習中接觸過孔子,所以考試的時候如果遇到比較陌生的成語、句子,不确定的就選《學記》,這樣可以提高答題正确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