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般有哪些

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般有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5 11:16:53

有次作文課,學生有這樣一個句子:西楚霸王項羽剛愎自用,最後落得個自吻烏江的下場。句中“吻”顯系“刎”之誤。我把此事對學生一講,衆生莫不哄堂大笑。

平時我們常說錯别字,所謂錯字,就是自造字,往往是筆畫的增多減少,或是偏旁的誤用。而别字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白字,就如上述把“刎”寫作“吻”就是寫白字,或寫别字。比如:将“部署”誤為“布署”,将“平添”誤為“憑添”,“嘔心瀝血”誤為“漚心瀝血”,将“川流不息”誤為“穿流不息”,将“步步為營”誤為“步步為赢”,将“計日程功”誤為“計日成功”等等。

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般有哪些(明明白白說通假)1

在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如某商店把“雞蛋”寫作“雞旦”,某家具廠将“家具”寫作“家俱”,某磨坊把“出售麸子”寫作“出售夫子”,最離譜的還有“拉生”一詞,琢磨了好長時間,才知道這是“拉糁(shēn)”的誤寫。

這些别字有個特點就是讀音相同或相近,有些是因為筆畫過多,而故意減省所緻。如果從文言文的角度來看,可以說這些誤寫的字是正确寫法的那個字的通假字。怪不得有人籠統的說,通假字就是古人寫得錯别字。

但通假字卻絕非這樣簡單的理解。所謂通假字是指在古代典籍中用一個與正确規範寫法的字(可稱之為本字)不同的字(可稱之為借字,也即通假字)來替代本字的用字現象。這種替代有三個特征:

借字在意義上與本字毫無幹涉;

在讀音上(注意:這種讀音是古代讀音,絕非普通話讀音)與本字相同或相近;

在時間上與本字是共時關系,同處一個時代。

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般有哪些(明明白白說通假)2

對于通假字學生往往覺得難以理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通假字,或通假現象。 舉例來說,先看幾個成語的例子(括号内是本字):

信口開河(合) 撥亂反(返)正 受益匪(非)淺 内容翔(詳)實

一介(芥)不取 空(孔)穴來風 信而有征(證) 矢(誓)口否認

華(花)而不實 高屋建(瀽)瓴:【按】瀽,倒水,潑水。瓴,盛水的瓶子。

另外,由于我國有很悠久深厚的吉祥傳統文化,特别是在一些圖案和紋飾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好多動植物都有不同的寓意,之所以如此,就是通假的緣故。如以“魚”通“餘”,以“鹿”通“祿”,以“蝠”通“福”,以“蝶”通“瓞”,以“糕”通“高’,以“雞”通“吉”,以“羊”通“祥”,以“白菜”通“百财”等。過年時,人們常把“福”字倒貼,寓意福到了,豈不是以“倒”通“到”嗎?

謎語中也有通假字。如一個謎面是:群芳争豔忽凋零。打一外國城市。謎底是:華盛頓。顯然以“華”通“花”;還有一個謎面是:夕陽無限好。打一成語。謎底是:莫名其妙。這是以“莫”通“暮”。

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般有哪些(明明白白說通假)3

當下尤其是在網絡語言裡,通假字可謂層出不窮,并且成為一種時尚。如杯具(悲劇),童鞋(同學),斑竹(版主),神馬(什麼),網絡語言不規範,甚至混亂的現象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積極引導規範。這對于保持漢字的穩定性和純潔漢語書面用語有重要意義。或許,有的同學會問,在古代為什麼有那麼多通假字呢?分析起來有這樣幾個原因:

1.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造成了文化傳承的斷層,到漢代時廢除挾書令,傳統文化重新得到重視。但是,卻沒有了傳授經書的人。原在秦朝的博通經書的知識分子,大多年老體邁,沒有精力重新整理典籍。他們隻能通過口授傳給自己的弟子,而弟子在記錄的過程中,由于方言,或發音不清等原因,難免會出現誤寫誤記的情況。

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般有哪些(明明白白說通假)4

2.陸德明在《經典釋文》序中引鄭玄的話: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于近而已。原來,古人在記錄語言時,“倉促無用字”,一時想不起來,隻好随手寫一個同音詞代替(也就是白字)。俗話說“提筆忘字”就是這種情況,對書寫者自己而言是不影響意義的表達的。

3.後人對通假字或者不知,或者為了體現古雅博學有意仿效,逐漸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得到社會承認的語言現象。積非成是,流傳下來,就成了通假字。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辄誤寫用,世所謂别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别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因此通假字的存在有社會合理性。

4.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字典出現以前,文字使用情況相當混亂,并沒有得到國家的有效規範。聲同而形異的情況根本沒法避免。

古人認為語言憑借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

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般有哪些(明明白白說通假)5

清代學者王念孫在《經義述聞》序中說:“訓诂之旨,本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诘鞠為病矣。”

說文四大家之一的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自序中也說:“不知假借者,不可與讀古書。”可見正确的識别通假字對于讀通古書的重要性。

舉例來說:“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是《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一句,句中“剝”字難解。王荊公《詩新經》:“八月剝棗。”解雲:“剝者,剝其皮而進之,所以養老也。”毛公本注雲:“剝,擊也。”陸德明音普蔔反。公皆不用。後從蔣山郊步至民家,問其翁安在·曰:“去撲棗。”始悟前非,即具奏乞除去十三字,故今本無之。(洪邁《容齋續筆·注書難》)王安石的失誤就在于沒有認清“剝”是個通假字,文字從本質上源于聲音,是承載意義的形式,它的寫法可以變通,這是清儒所竭力發明的。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般在課本中都有詳細的注解,主要是自己理解和積累。現略舉幾例,以觀其概貌。

“亡”通“無”。例如: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厝”通“措”。例如: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趣”通“促”。例如: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門豹治邺》)

“離”通“罹”。例如: 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裁”通“才”。例如: 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促織》)

“翼”通 “翌”。例如: 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促織》)

“止”通“隻”。例如: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陽”通“佯”。例如: 皆陽應曰:“諾”。(《記王忠肅公翺事》)

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般有哪些(明明白白說通假)6

對于中學生而言,隻要記住課文中列出的常見通假字也就行了,在考試中不會作為重點考察的内容。在做文言文閱讀類題目時如果按句中字形字義無法理解,就要考慮有無通假現象,如果有,要積極調動平時積累的通假字相關知識應對。比如:2012年全國新課标卷文言文閱讀第一小題D項是:察官阙,朝論多屬燧。阙:失職。這裡“阙”應通“缺”,意為缺點、過失。

最後,要注意,通假并不是假借(許慎所說六書之一),通假隻是借字對本字而言的臨時性借用。而假借是指一個概念抽象難以表達,隻得借用一個同音(音近)字表達,假借是沒有本字的。這種假借是長久性的,可能會一借不還。“夫”本指古代的成年男子,即丈夫。後被假借為發語詞和遠指代詞。如“其”被假借為代詞或語氣詞後,隻得另造“箕”表示其本義。“我”本義古代一種帶有利齒耙狀的武器,後被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斤”本義是斧頭,假借為重量單位之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