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不定都南京?有這麼一種說法,認為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因為自明成祖朱棣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後,形成了所謂天子守國門不過朱棣的遷都在當時及以後都引發了巨大的争議,很多人認為遷都弊大于利有的人說如果明朝不遷都,也許大明的國祚可能會延續更長這種看法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分析一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朱棣為什麼不定都南京?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有這麼一種說法,認為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因為自明成祖朱棣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後,形成了所謂天子守國門。不過朱棣的遷都在當時及以後都引發了巨大的争議,很多人認為遷都弊大于利。有的人說如果明朝不遷都,也許大明的國祚可能會延續更長。這種看法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朱棣确實是違背衆意遷都北京的,堪稱是一意孤行。後人認為朱棣得國不正,他的皇位是篡奪侄子建文帝的,如果不遷都,朱棣無顔面對父親朱元璋的在天之靈。反對遷都的人主要有以下兩個觀點:
一、北京的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經濟上不如南方。
遷都北京勢必有官吏以及大批駐軍的進入,同時也會引發人口的大量增長,北平所需要的大量物資不得不依賴南方供應,靠着上千裡路程的漕運,會造成國力的大量消耗。
二、“天子守國門”實際上對于明朝保障北方的防禦體系并不是特别重要。
在這些人看來,明朝北線防禦體系從西邊的甘肅到遼東綿延萬裡,都可以有效地抵禦漠北強敵。在北平屯駐重兵,與遼東、宣大互相呼應,足可鞏固北線防禦體系,沒必要冒風險遷都。否則一旦有外敵闖關而入,會動搖國本。反對者認為如果國都還在南京,即使外敵突破長城防線,華北陷于戰亂,明朝仍有廣闊的戰略空間可以從容應對,不至無力回天。
其實這種看法并不正确。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是為了适應當時的形勢。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奪下南京,然後以南京為根據地,把元朝打回草原。全國統一後百廢待興,江南由于曆史的原因,經濟恢複相對較快,底子非常紮實,所以在南方定都也是比較符合經濟需求的。
可即使如此,朱元璋依然認為定都南京隻是一個過渡性的選擇。在國力逐漸恢複之後,朱元璋就開始考慮遷都,并派太子朱标進行考察。1391年,朱元璋派朱标巡視關中,朱标的考察目标是西安和洛陽,畢竟西安有西漢與唐朝兩大王朝定都,東漢定都于洛陽,這些都是大一統王朝。朱元璋最終有意遷都西安,但沒想到朱标在第二年就去世了,給朱元璋帶來了沉重打擊,遷都的事情才被迫放下。
縱觀我國曆史,在南方定都的王朝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中原分裂,在南方偏安一隅的王朝,如南北朝的宋齊梁陳以及五代十國的南唐。二是丢掉中原,逃到南方苟延殘喘的北方王朝殘餘勢力,比如東晉和南宋。東晉和南宋對北伐收複失地不是太熱情,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南方資源相對北方來說較為豐富,這些割據南方的王朝都不願意回到北方,所以喪失了北伐的動力。相反的是,由于北方的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相對南方來說差一些,北方王朝一直觊觎着南方的富饒,從未放棄南下的念頭。
北方的華北平原沃野千裡,一馬平川,防守起來相對困難。如果要守住華北平原,可以作為屏障的就是華北平原北部的幽州(今北京)等地,在燕山山脈構築一道穩固的防線。五代十國時的兒皇帝石敬塘把幽雲十六州獻給遼朝,北方騎兵一旦入侵,就如入無人之地。周世宗柴榮和宋初統治者曾嘗試收複幽雲十六州,可惜都沒有成功。北宋的北方無險可守,防禦遼朝的壓力非常大,局面相對被動。
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對于大明來說,其所面對的曆史環境比較特殊。北元(包括蒙古各部)仗着騎兵的優勢多次騷擾明朝邊境。此時的北京已成為明朝防禦體系的最前線之一,那些認為把北京建成軍事重鎮更穩妥的提議隻是看起來很好,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反對朱棣遷都的人考慮的多是經濟賬,同時也說明了南方士大夫對北方的局勢并不是特别關心。如果朱棣不遷都,強制南方向北方輸送錢糧,北方與南方的經濟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拉大。北方經濟如果不發展起來,會無力反抗北元等勢力的襲擾,北方局面将有可能無法收拾。
江南是明朝經濟中心,沒有江南錢糧則國将不國,隻有把防禦前線推進到燕山山脈一線才能有效保護江南。當時最好的辦法還是遷都,否則單純把北京打造成一個軍事重鎮是沒多大戰略意義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朱棣遷都之後,率兵多次親征穩定住了北方的局面,這才有了明朝整體上的繁榮昌盛。
綜合來講,朱棣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是當時比較積極的選擇。如果不遷都,北方與南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北方要丢了,明朝隻剩下江南之地,形勢會更加被動,輕則像北宋那樣成為小一統王朝,重則像南宋那樣偏安江南半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