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有所謂的“喜不見喜”的避諱習俗,即近期内同辦喜事的人相互不參與對方的喜事及出現在對方的喜事場合。一般的說法是認為這樣會“喜沖喜”,但其實這個避諱習并不僅僅是這樣的迷信觀念,背後還有很多閩南人細膩的人文關懷和别樣的人生智慧。
閩南這種喜不見喜避諱習俗中所說的喜事,範疇主要是婚姻、生育和喬遷,而尤其以婚姻和生育為主,對喬遷的避諱無論時間還是内容都比較少得多。比如從訂婚開始,訂婚的男女和男方的父母親一段時間内不能參加别人的喜事(女方的父母親要避諱的時日則比較少)。婚期的男女前後一個月内不能參加别人的婚禮。如果是村裡同一天辦婚禮時,還要避免迎親的隊伍相遇。訂婚期和婚期内的男女甚至不能吃别人家的喜餅或喜糖,懷孕的人不能參加别人的婚禮或喜宴,避免接觸新娘子。生娃後的媽媽們不相互賀喜以免喜沖喜,等等避諱,多種多樣。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避諱,首先和中國人把喜事中的福氣認為是一個具象化的概念,兩種喜事福氣相沖會有損害有關。但除此之外,還和中國人對于家庭生活和婚姻生育的重視有關。我們可以看到喜沖喜的避諱基本上出現在家庭生活尤其是婚姻生育方面,而且對于将婚和已婚的女子約束得比較多。
首先,這些習俗是對人際關系的微妙平衡與調節。同樣辦婚禮或喜慶,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對比的心态,一有了對比,就難免要有所傷情。而且如果你作為剛辦喜事的人去參加了别人的喜事,碰到了熟人朋友,就要向你道喜,總不免會喧賓奪主。所以從人情世故來說,喜不見喜習俗某種意義是一種人文關懷。
其次,這些習俗也有一種對女子婚育的呵護。生兒育女是家庭的重中之重,而古代時候醫療衛生條件落後,貞節觀念也比較重,女子婚期和備孕時期需要借由一些習俗來進行一定的隔絕與呵護。尤其是一些喜事的場合,通常一來比較噪雜,二來閩南有燒香燒金紙的習俗,整個環境也不利于備孕和懷孕中的女子。
其實,随着現代人科學觀念的加強,現在的閩南人有很多避諱都不大講究了,但喜事同期不互參與的習俗仍然保留了下來,這就說明了這種避諱習俗确實有其合乎人情和世情之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