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音響環繞音調調試

音響環繞音調調試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6 21:16:07

音響調聲學基本概念

劉漢盛 劉漢盛音響論壇

音響調聲學基本概念

買汽車,您不必懂得調整汽車;買冰箱,您也不必懂得調整冰箱;買相機,您當然也不必懂得調整相機,隻要會使用就好。唯有買了音響器材之後,您還必需懂得調聲之道,否則再貴的音響器材也可能發出讓您失望的衰聲。

想要把一套音響器材調校到發揮最好的效果,不是一天二天,不是一個月二個月,您可能需要一年二年的時間浸淫其中,才能真正懂得個中奧妙。在長時間實做驗證的過程中,您的耳力培養得更敏銳了,您對音樂的品味也更高了,您的音響系統所發出的聲音也越來越迷人了。

什麼是好聲?

想要懂得調聲,讓音響系統發出好聽的聲音,第一要件就是您要确實知道什麼是好聲,如果心裡不知道什麼是好聲,調聲過程一定會迷失方向,最終走入岔路。許多人聽了一輩子音響,但調出來的聲音卻背離自然好聽甚遠,這就是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麼才是好聲所緻。什麼是好聲?好聲就是人耳聽起來感覺很平衡的聲音。什麼又是平衡的聲音呢?高音、中音與低音的量感都相當适中,不會有哪個頻段太突出太多。我強調:高、中、低音一定要平衡,聲音才會好聽。平衡并不是指高中低音的量感都一樣多,而是低頻段要最多,中頻段次之,高頻段再次之,讓高中低頻段形成金字塔型結構,這才是人耳聽覺上最平衡的聲音。

說得更深入些,低頻是音響美聲的基礎,基礎如果不厚實,上面的建築危矣。而中頻則是音響美聲的血肉,貧血則不溫暖,無肉則形消骨立,反之肉太多則太肥,所以中頻段量感适當為宜。至于高頻,那是甜美光澤的來源,人耳對3kHz-4kHz 之間的頻域特别敏感,這也是我們覺得高頻太多會刺耳的關鍵。所以,高頻段量感以适當收斂最佳,也就是要比低頻段、中頻段量感還少,如此一來不會對耳朵産生侵略性的壓力,甜美與光澤自然泊泊流出。至于4kHz以上的極高頻域幾乎都是樂器的泛音,這些泛音關系到樂器的音色是否正确,假若聆聽空間吸音太重,會把這些泛音吸光,不僅改變樂器音色,而且聲音容易淪為死闆灰暗,沒有光澤與甜味。

金字塔型的平衡是音響美學所追求的好聲,有什麼左證呢?從古典樂團與爵士、流行樂團的編制中,亦可看出金字塔型的高中低頻段量感結構才是人耳所習慣的「平衡」。從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樂團的結構來看,好聲必須先要有厚實的低頻基礎,這是為何流行音樂樂團最簡單的架構中一定有套鼓以及Bass,腳踩大鼓與Bass所合力營造出來的噗噗低頻聲更是支撐爵士樂與流行音樂的基礎。在這個低頻基礎之上,才有鋼琴、吉他、薩克斯風等等樂器作為旋律表現之用。搖滾樂團或爵士樂團中,在低頻基礎之上還會加主奏吉他、和弦吉他、或鋼琴、薩克斯風等,它們負責中頻段與高頻段的平衡。而在古典樂團中,大鼓、定音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域木管、銅管占了很重的份量,這些都是「低頻基礎」。從低頻基礎上,加上中音域的各類木管銅管中提琴,以及高音域的小提琴,這高中低音域組成了和諧的管弦樂音響效果。而中國傳統樂器由于注重獨立個性,因此沒有發展出如西方古典音樂般的管弦樂高、中、低頻架構,傳統上也就沒有低頻基礎的音響效果,所以中國民樂演奏聽起來都偏單薄。目前所看到的國樂團其實是近幾十年模仿西方古典樂團的編制而成。從樂團、樂器的結構中,我們知道低頻基礎是音樂中的靈魂。事實上在音響再生上,低頻基礎也是音響效果的靈魂。良好的低頻基礎,加上豐潤的中頻段,以及甜美纖細柔和的高頻段,這才能構成所謂的「好聲」。直接的說,如果入耳聽到的是單薄沒有低頻基礎的聲音,或偏瘦的中頻段,幹澀刺耳的高頻段,那都不是「好聲」。好聲聽起來至少應該是有甜味、有光澤、有水分、不噪耳,飽滿、豐潤、柔軟有彈性的。

好聲要以什麼為标準?

好聲的标準不能憑空臆測,也不能無中生有。好聲必須以現場音樂會的聲音表現、氣氛為标準,包括古典音樂會或流行音樂會、爵士樂演奏等。例如,多聽古典音樂會之後,就會了解管弦樂的雄厚低頻基礎是什麼?小提琴、鋼琴甜美有水分有光澤是怎麼回事?現場音樂廳的殘響空間感、音樂包圍感又是什麼體驗?聽流行演唱會之後就能感受到現場中低頻段的強烈沖擊性會給人帶來什麼感受?腳踩大鼓的噗噗聲、電Bass 彈奏的聲音該如何?聽爵士樂現場,才能了解原來Bass 的彈奏、擦弦質感聽起來如何?所謂Bass 的牛筋彈性又如何?钹的敲擊質感是怎麼回事?這些,都必須以現場經驗為準,而非自我天馬行空的想象。請注意,此處所言的現場音樂會為準,如果以古典音樂來說,就是坐在現場第一排甚至指揮台的位置,非坐在後排遙遠的地方所聽到的效果。如果是爵士樂或流行音樂,現場大多是透過PA音響器材來擴大樂器或演唱的音響效果,那就無所謂坐在哪裡聽到的效果了,不過還是要以音樂能夠把自己緊緊包圍住,或如在眼前為佳。

利用小提琴與鋼琴、人聲表現來判别好聲

到底小提琴要聽起來如何才算是美聲呢?說得通俗易懂些,就是冬瓜與西瓜的融合。小提琴是擦弦樂器,所以聽起來一定要有如冬瓜表皮絨毛般的擦弦質感才是真實。如果聽起來有如西瓜表皮「骨溜」,那就不對了。除了如冬瓜表皮的「絨毛」之外,小提琴擦弦質感還有一味不能少,那就是還要有西瓜果肉「沙沙」的感覺。我們都知道,西瓜果肉吃起來如果不夠「沙」,就不像西瓜了。同樣的,如果小提琴聽起來沒有「沙沙」的感覺,那也不像小提琴。所以,小提琴聽起來要像真的,冬瓜的「纖毛」與西瓜的「沙沙」缺一不可。有什麼小提琴錄音可以作為适當地測試呢?任何小提琴錄音都可以,隻要您聽起來覺得聲音「骨溜」,沒有冬瓜的「纖毛」,也感受不到西瓜的「沙沙」聲,不要懷疑唱片公司的錄音不佳,請先懷疑自家音響系統有問題。為何自家系統的小提琴會發不出「纖毛」與「沙沙」聲呢?罪魁禍首大部分來自喇叭反應不夠靈敏,再來才是擴大機的問題,訊源的「罪過」最小。

再來說鋼琴,找一張好的鋼琴獨奏錄音,播放它,輕松的靠在椅背上聆聽。如果您覺得鋼琴彈出來的聲音不夠豐富,有點單調,尤其是低音鍵弦振的尾音層次不夠豐富,中音、高音鍵死闆時,那就要注意了。通常,高音鍵與中音鍵的尾音要夠長,要夠甜,要有光澤。而低音鍵那長長的弦振感覺要寬松,要能沉得下去又清楚,弦振的細節要夠豐富。還有一點更重要,那就是整體鋼琴聽起來是否很「生動」?沒錯,是「生動」。如果聽起來很生動,代表音響器材的全頻段泛音再生得很完整,樂器的音質一定會美,音色辨識度一定高。反之,如果鋼琴聽起來不生動而是「死闆」的,此時一切都會不對勁。

鋼琴是音域很廣的樂器,而且每次都是好幾個音同時發出,不僅可以拿來測試演奏的接觸質感,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每個琴鍵的泛音是否再生得很完整?是很全面的測試素材。好幾個音一起出現時是否容易産失互調失真?我們的耳朵不是測試儀器,無法精确指出各類失真有多少?但我們的耳朵卻能清楚的告訴我們,鋼琴的聲音夠不夠豐富?夠不夠甜美?夠不夠光澤?這些都是我們在現場聽鋼琴演奏時可以直覺感受到的,這就是真實感。人聲是認識音場,所謂「音場」代表二個意義,一個是「Sound Stage」聲音舞台,另一個是「Sound Field」。先說「Sound Stage」概念,這是從1970年代以後迄今所發展出來的音響美學。當我們把喇叭擺在一個适當位置、聆聽位置也正确時,在喇叭前沿一線往後一直到喇叭後牆,會浮現出一個「虛拟但真實」的舞台,舞台上有各種樂器分别在不同的位置、高度上演奏。什麼是「虛拟但真實」呢?所謂虛拟,就是我們隻能聽到,但摸不到。所謂真實就是如果調整得當,這從空氣中浮出的舞台會真實到好像可以用眼睛看到般。

到底「虛拟但真實」的音場是怎麼形成的?

音場是由空間中六面邊界(牆)的聲波反射而形成的。當喇叭擺位不當,聆聽位置不當時,從六面邊界所反射傳入耳朵的聲波無法凝聚成「虛拟但真實」的音場,你聽到的隻是毫無組織的聲音而已,分辨不出樂器的清晰位置。然而,一旦喇叭擺放的位置正确、聆聽位置也正确時,從六面邊界反射到耳朵的聲波會在大腦内形成「虛拟但真實」的音場,這音場并非實際存在的實體,但大腦卻感受到音場的存在,這就是「心理音響學」的作用,就好像我們的視覺也容易受線條與陰影的欺騙,而誤認平面為立體。所以,正确的喇叭擺位與聆聽位置的決定是音場活生生浮出來的手段。但請注意,有了「虛拟但真實」的音場并不代表音樂聽起來一定好聽,還需多方條件搭配才能修成正果。

而所謂「Sound Field」,直譯才是音場,這是指泛指喇叭在空間中所發出的所有細節與氣氛,就好像我們坐在音樂廳中,不會刻意聆聽不同樂器的定位感與層次感,而是享受整體音樂的圓融與包圍。「Sound Field」聽法流行于1970年代以前,當時喇叭幾乎都是貼牆擺,或塞在牆角,尤其單聲道時代,将喇叭塞在牆角成了最适當的擺法。在這樣的擺法之下,喇叭借着後牆,以及二側牆聲波反射的助力,可以使用小功率擴大機就獲得龐大的聲音能量。但也因為缺乏适當的喇叭後牆聲波延遲效果,其所凝結的層次、深度、定位與舞台空間的效果不如「Sound Stage」聽法那麼豐富與多變。

「Sound Field」音響美學時代,喇叭由于要靠牆擺,或塞在牆角,通常設計成面寬深度淺的箱體,或三角箱體。而目前的喇叭都朝再生「Sound Stage」的方向去設計,為了避免喇叭箱體影響聲波反射,幾乎都設計成面窄深度深的瘦高箱體,藉此在二喇叭之間營造出寬深的聲音舞台。因此,面寬深度淺的喇叭箱體比較适合貼牆擺,或塞在牆角,而瘦高型喇叭箱體則适合新的音響美學喇叭擺位,将喇叭離後牆一定距離擺位。

有了音場之後,要如何讓音樂好聽?

想要讓音樂好聽,前面說過,必須先讓高、中、低頻段獲得和諧的平衡。如果高、中、低頻段不平衡,音樂不可能好聽。什麼是高、中、低頻段和諧的平衡?是平直的頻率響應曲線嗎?不!和諧的平衡并不是平直的頻率響應曲線,而是人耳對高、中、低頻段所感受到的真正平衡。舉個例子,為何有些指揮所演奏的音樂會讓人感動?獲得指揮大師的贊譽?而有些指揮永遠無法被人認定是大師?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大師能夠駕馭管弦樂團,讓它發出感動人心的和諧平衡聲音。同樣的,當你在調聲時,自己就是指揮家,音響器材、空間各項條件、喇叭擺位、聆聽位置的選擇等因素就是樂團的團員。你必須指揮它們,讓它們最終發出和諧的平衡,這種聲音才會感動人。

通常,人耳對越低的頻率越不敏感,對500-2000Hz 的頻段比較敏感,對3000-4000Hz頻段最敏感(聽起來容易刺耳),往上又開始慢慢不敏感,這就是人耳的頻率響應曲線。換句話說,人耳直覺需要的是金字塔式的頻率響應結構,低頻量要多些,中頻量次之,3000-4000Hz的量要更少,再往上則多是樂器泛音,聲音的強度已經不會讓人耳覺得不悅刺耳。

結論是:空間頻率響應曲線平直是重播音樂的好聲基本條件之一,有了平坦的頻率響應曲線,我們就不會把台灣水梨誤認為西洋梨。但這樣還不夠,還需要加上人耳天生的金字塔形高中低音量感的需求來做補償,才能獲得平衡的好聲。

要如何獲得人耳認可的高、中、低頻段平衡呢?

如果您沒有均衡器,也沒有調整高、中、低頻段量感的機器裝置,獲得高中低頻段平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聆聽空間中找到最适當地喇叭擺位,以及聆聽位置。您一定會問:喇叭擺位要怎麼擺?我怎麼知道自己挑選的喇叭擺位,聆聽位置是正确的?關于喇叭擺位以及聆聽位置選擇的方法,「喇叭擺位十法」會有說明。至于要怎麼知道位置是正确的?這就要靠您對音樂的正确認知,例如管弦樂聽起來應該有豐沛,的低頻基礎,有水分的中頻,有甜味的細緻高頻。又例如,歌手唱歌時應該要中氣十足,飽滿有勁,而不是有氣無力。又例如,錄音中的小提琴都是昂貴的,昂貴的小提琴怎麼可能發出刺耳幹澀的聲音?這些都與您對音樂的認知與經驗相關,必須靠自己累積的經驗去判斷。

聆聽空間處理最重要

依照我多年的經驗,聆聽空間的好壞深切影響了聲音的好聽與否,一個适當的聆聽空間絕對是音響迷必需建構起來的。不過,建構一間适當的聆聽空間并不容易,除了要撥出專屬空間,還要有預算,更要有聆聽空間的專業知識。在台灣,即使您有錢,也很難找到真正有實力的聆聽空間設計者,有鑒于此,我寫了「聆聽空間二十要」,内中詳細羅列音響迷應該知道的各種聲學知識以及建構聆聽空間的經驗。如果您想找人來施工,就可依照「聆聽空間二十要」中所言去做,我想雖不中亦不遠矣。再次叮咛,聆聽空間至少影響聲音好聽與否50%以上,不論您的音響系統值多少錢,都應該投注心力在聆聽空間的整治上。

喇叭要如何擺位?

喇叭擺位是不必花錢又能大幅改善聆聽效果的有效調聲方式,在此所說喇叭擺位不僅隻是移動喇叭的位置而已,喇叭擺位時,連聆聽位置都要改變,如此才能得到最佳效果。喇叭擺位的目的其實就是在找尋一個高、中、低頻段最平衡的點,而其過程隻不過是移動喇叭的位置而已。然而,真正喇叭擺位的成敗關鍵卻在于自己的聆聽經驗,您要先知道什麼樣的聲音表現是正确的,如此一來您才有正确的調聲方向。如果您自己不知道什麼聲音才是正确的,不妨請内行的朋友幫忙。有關喇叭擺位的方法,「喇叭擺位十法」中會有詳細的說明,您隻要按照擺位步驟去做,應該都能鍛煉成功。

器材搭配很重要

每種器材都有自己的個性,器材搭配首重截長補短。例如解析力高、剛性傾向的喇叭如果搭配同性質的喇叭,整體聲音可能就會偏向太剛性,侵略性較強,聽起來很累。所以,陰陽調和、剛柔并濟是器材搭配的原則。如果選錯器材搭配,無論怎麼調可能都調不出好聲。器材的搭配結果千變萬化,我自己聽過很多搭配組合,深知其多變性之不可測。所以,想要找到最佳的器材搭配,唯一可行之道就是實戰,而非臆測。

更換線材做微調

線材會影響細節表現、聲音軟硬傾向、透明度、瞬時反應、高、中、低頻段的量感等等,是有效的調聲材料。不過,更換線材要等到器材搭配、喇叭擺位都完成之後才可施為。更換線材時可以先從電源線換起,接下來是訊号線,最後則是喇叭線。

更換線材時不需要使用相同品牌,多種品牌混用反而會比較好。線材是否越貴越好?不一定!适當的搭配比價格更重要。更換線材是否需要「金耳朵」才能聽出差異?不!一般人都可聽出,差别僅在于受過訓練的人可以明确指出差異在哪裡?而沒受過訓練的一般人隻感覺到差異,但無法明确指出什麼差異而已。如果您放松心情聽線材更換,卻聽不出任何差異,這并不是你的耳朵有問題,而是您的器材反應不夠敏銳,通常罪魁禍首大多來自喇叭,其次是擴大機,再來才是訊源。

調聲道具不要鑽牛角尖

坊間許多調聲器材或道具都有不同的效果,使用時還是不脫陰陽調和、剛柔并濟的原則。無論是吸振、避振、擴散、吸收都無法脫離聲學的物理範疇。聲學沒有任何隐晦之處,也沒有玄學,是很明确的物理現象,所以采用調聲道具時不必迷信神話故事,請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自己因為經常測試器材,往往器材一變,就要花時間重新找回原來的好聲,此時除了器材搭配以及更換線材之外,調聲道具也要用上。曾經有過找不回好聲的經驗,找了好幾天,最後才發現原來隻要在器材底下墊一張軟膠墊,我想要的美聲就回來了。

使用調聲道具的結果無法明确寫出規則,但大原則是有,如果想要讓聲音更清澈透明,可以用剛性調聲道具,反之如果想讓聲音變得更柔更溫暖,可以用柔性調聲道具。硬的墊材、角錐都屬于剛性,軟的墊材、腳墊都屬于軟性。

調聲時還要注意一點,那就是千萬不可陷入「自我催眠」現象。催眠的研究已經獲得許多科學論證,其中包括經過反複暗示之後,某些人會産生幻聽、幻視現象,其中「幻聽」就跟調聲有關。例如,有些人自認可以聽出一張名片放在機器底下的差異;有些人認為用手指輕敲喇叭箱體,就可以改變高、中、低頻段。這些人并非有意誇大或騙人,而是已經不自覺的陷入「自我催眠」現象,大腦産生幻聽,所以信誓旦旦的認為一張名片可以改變聽感。千萬不要陷入「自我催眠」現象,如此一來調聲方向一定走偏。而是要陷入「欣賞音樂的喜悅中」,這樣每天才會想聽音樂,從聽音樂中獲得快感。

音響環繞音調調試(音響調聲學基本概念)1

音響環繞音調調試(音響調聲學基本概念)2

音響環繞音調調試(音響調聲學基本概念)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