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戰國出土的道德經

戰國出土的道德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6 00:28:44

文獻記載,在春秋晚期,老子見周王室衰敗,或倍感失望,或出于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于是騎牛西去,路過函谷關時遇到關令尹喜,留下了千古經典《道德經》,即“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由于老子騎牛西去途中留下《道德經》,因此想要搞清楚騎牛西去的老子是誰,就要先搞清楚《道德經》的作者。但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人們發現老子著《道德經》之說越來越可疑,原因在于《道德經》中的很多内容與老子時代格格不入,其中一個緻命之處在于“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所謂“三十輻共一毂”,即“三十根輻條構成一個車輪”,這是車輪技術革新,學者郭寶鈞的考證,春秋時代沒有這種車子,最早出現于戰國中後期。戰國中後期的車輪,出現在春秋晚期的書中,顯然違背基本邏輯。

于是,不僅春秋老子騎牛西去,而且春秋老子著《道德經》,全都飽受質疑。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騎牛西去的老子身份與《道德經》的原作者也都漸漸浮出了水面,原來《道德經》的真正作者的确是老子,但騎牛西行之老子并非春秋之老子。

戰國出土的道德經(戰國道德經出土)1

01:司馬遷筆下的三個老子

秦漢時期,距離春秋老子不過400餘年,但當時人們對《道德經》與老子的身份已經不甚了解,所以司馬遷筆下用了“或曰”,在《老子列傳》中連續記載了三位老子。

第一位是春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約相當于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孔子拜會的是這位老子。李耳時期,周王室爆發了王子朝之亂(王子朝奔楚),最終王子朝失敗,帶着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國。老子與王子朝是何關系,有沒有騎牛西去,先秦史書并未記載。

第二位是春秋老萊子,楚國人,司馬遷對他記載隻有寥寥數語,即“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司馬遷認為老子也是楚國人,如今學術界争議頗大。老萊子是楚人,而楚人一貫“不服周”,因此周朝衰敗與老萊子有何關系,為何騎牛西去?着實讓人費解。

第三位是戰國老子——周太史儋,職務是周朝太史(史官),姓或名為儋。秦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太史儋面見秦獻公。司馬遷記載說,“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從史書上看,太史儋最可能是“騎牛西去”的老子,但違背了春秋老子著《道德經》的傳統認知。

總之,騎牛西去的老子、《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究竟是三人中的哪一個,司馬遷最終說“世莫知其然”。

戰國出土的道德經(戰國道德經出土)2

02:漢初帛書版道德經出土

迄今為止,一共存在三版《道德經》,即傳世版、漢朝帛書版、戰國楚簡版。

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漢初帛書版《道德經》,分甲乙兩本,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傳世版為5162字。

與帛書版相比,傳世版在帛書版的基礎上有過不少篡改、删除等現象,比如“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改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将“執今之道”改為“執古之道”(發古法今是儒法之争,漢朝儒家篡改了文本),将“五色使人目明”改為“五色使人目盲”,将“水善利萬物而有争”改為“水善利萬物而不争”等等,總體大約有700處别有用心的改動。

不過,傳世版與帛書版大體相同,其中都有“三十輻共一毂”這一句話,可以将傳世版視為帛書版的大體繼承。除了“三十輻共一毂”這一句戰國時代特征的話之外,帛書版中也多次提到“取天下”,甚至還有“将欲取天下也”,以及“絕聖棄智”、“絕義棄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等語句,體現了戰國時期統一六國的趨勢,以及文人學者對“聖人”發動戰亂的痛恨,所以才要“絕聖棄智”。與之相反,春秋晚期還處于崇聖崇智的階段,渴望諸侯學習聖人消弭戰争,而且戰争力度遠不如戰國強,更别提當時周王室還受尊崇,根本沒有諸侯“取天下”的趨勢,因而不可能說出如此極端的話。

總之,從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版道德經來看,與傳世版一樣,都具有強烈的反戰、反聖等思想,體現出了濃郁的戰國特征。

從字數上看,帛書版恰好符合司馬遷記載的“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從思想上,帛書版契合戰國時期文人強烈的反戰思想等。因此,結合司馬遷對周太史儋的記載,帛書版道德經的出土,基本可以說明是周太史儋騎牛西行,遇到關令尹喜而留下帛書版《道德經》五千言。然而,馬王堆漢墓發現二十年後,在湖北省荊門市發現了郭店戰國楚墓,其中出土的一份楚簡版道德經,讓《道德經》作者問題又生波瀾。

戰國出土的道德經(戰國道德經出土)3

03:戰國楚簡版道德經出土

上世紀九十年代,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号戰國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簡,共計1.3萬多個楚國文字,包含多種古籍,其中就包括《道德經》,共計2000多字,大約是帛書版的40%。

從時間上看,郭店一号墓具有戰國中期偏晚的特點,大約在公元前350年—290年,出現在周太史儋見秦獻公之後。因此,這就無法通過楚簡版道德經的出現時間,來判斷周太史儋之前有沒有道德經。

不過,楚簡版道德經的内容,卻暴露了寫作年代是春秋時期。也就是說,文獻記載的春秋老子著《道德經》是可信的,戰國之後周太史儋對之有所改動,烙上了時代印記,并将之擴充到了5000多字。對比以下兩個版本的一些語句描述,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随着時代的變化,道德經的内容也出現了相應變化。

戰國出土的道德經(戰國道德經出土)4

楚簡版:“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帛書版:“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從“非君子之器”到“不祥之器”,反戰力度明顯加大。

楚簡版:“不欲以兵強于天下。”帛書版:“不欲以兵強于天下,師之所至,荊棘生之。”傳世版本說:“不欲以兵強于天下,師之所至,荊棘生之,大軍之後,必有兇年。”越往後,越反映出作者對戰争的痛恨,希望君王行德,而不是以強兵攻略天下。

楚簡版:“絕智棄辯,絕詐棄僞。”并未反聖,并未否定仁義禮,隻是春秋晚期“詭道”盛行,楚簡版作者對此深惡痛絕。帛書版:“絕聖棄智,絕義棄仁。”将天下戰亂歸咎于打着仁義旗号的聖人之亂,所以對聖人無比痛恨,表達得更為極端。

楚簡版:“天地之間猶如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帛書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天地之間猶如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楚簡版本意是天地之間像一樂器,你不吹它不動,你一吹它就動,動它的人就是王侯,帛書版直接加了一句“聖人不仁”。

戰國出土的道德經(戰國道德經出土)5

楚簡版:“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唯一一處“取天下”的表述,取天下的主人是周王室。帛書版作者多次說過取天下,如“将欲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等,取天下的主人肯定不是周王室。

另外,楚簡版中沒有“三十輻共一毂”這一句話。

顯而易見,楚簡版道德經大約寫于春秋晚期,當時已經顯示出了戰争對百姓的傷害,帛書版道德經寫于戰國時代,慘烈的戰争引起文人強烈的反思,所以才寫下很多反戰、反聖等的極端語句。對應司馬遷的記載,楚簡版道德經的作者是李耳或老萊子,由于孔子拜見的是李耳,推崇的是李耳,因此《道德經》原著隻有二千多字,作者應該是李耳,帛書版道德經的作者是周太史儋,騎牛西行去見秦獻公時,在函谷關留下經過改寫的五千言《道德經》。

戰國出土的道德經(戰國道德經出土)6

關于春秋老子的去向,孔子問禮老子的記載或許能揭開謎團。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叛亂,攜帶大量典籍奔向楚國,作為圖書館館長的老子被罷職,就回到了故裡居住。

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來到老子故裡,向老子問禮。《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老子嚴厲地對孔子說:“子所言者,其與人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看起來像是教育晚輩。近代學者胡适在經過大量考證後推測:“老子比孔子至多不過大二十歲。老子當生于周靈王初年,當西曆前570年。”

如果這一觀點正确,那麼已經70歲的老子,還有可能騎牛西行嗎?老子是人不是神,2000多年的道路崎岖,惡獸出沒,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騎牛西行走千裡路實在過于驚世駭俗。因此,老子最可能的不是騎牛西行,而是最後善終在故裡。

當然,孔子向老子問禮是否存在、老子生卒年月等,學術界都還有很多争議,但就騎牛西行留下道德之意五千言的這一傳說而言,的确更符合周太史儋的經曆。

參考資料:《道德經》、郭店楚簡、馬王堆帛書、《史記》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