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有一個讓我忍不住揉眼睛的操作,諸葛亮上朝奏表,演員念着屏幕左側的文言文,字幕卻打出白話翻譯……
漢譯漢,直覺是很奇怪诶,難道我是啃國劇的外賓嗎?稍微一想就有點唏噓,能夠理解。我看過好多遍《大明王朝1566》前幾集,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眼見它雄踞豆瓣國劇高分榜首,心向往之,但看一會腦子就會混亂起來——啊這個老頭是誰,這個老頭又是誰,等等他們剛才聊了什麼?
嚴肅性 高信息密度是娛樂性的天敵,已知質量特别高的劇如《大明王朝》,走神了我會拖回去重看,新劇就很難有這個待遇了。上面的漢譯漢出現在《風起隴西》第一集約20分鐘處,前面的信息密度已經高到像在走鋼絲,讓人為它捏着汗。
故事背景設置在三國時期,開頭用10分鐘不到的時間講了“街亭之失”和“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光是馬谡的人物名片,國家 官職 名 字,不熟悉背景的人一下要接受四個信息,眼睛都不知道往哪看。
換一個聶遠飾演的原創人物,大家體會一下看劇不暫停的難度——
“司聞曹”是劇中蜀國的情報機構,“曹掾”是官職,大約等于部門主管。一閃而過的名片之後,其他人提到“曹掾”、“馮膺”、“少敬”,你都得反應過來是他。單名字稱謂都這麼麻煩,稍不注意觀衆的注意力就飄了,無怪乎片方小心翼翼,生怕一段文言聽不懂成了勸退觀衆的最後一根稻草。
隻要不走戲說路線,曆史劇都得艱難地在嚴肅性和觀衆數量裡做平衡。《風起隴西》還不是純曆史劇,隻是用了三國背景講諜戰故事,仍舊要面對那道架在觀衆面前的無形屏障。我看了6集,處處看到它為打破屏障鉚足力氣。
首先是人物,《風起隴西》和馬伯庸前幾部作品一樣,雖然借了一個宏大的背景,講的還是小人物故事。故事由“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切入,對于三國典故的使用基本停在這裡,劇情原創了一個腦洞,“大意失街亭”皆因諸葛亮收到了一張錯誤的諜報,緻使蜀軍大敗北伐失利。
故事主線就是查這張紙條的來源,主角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其他曆史上有名的人物,而是蜀國情報機構的兩個小小公務員。
陳坤飾演的陳恭,潛伏在魏國的蜀國間諜,是情報的傳出者。他很強,是機構金牌員工,不僅多年來取得大量關鍵情報,還在魏國混了個小官職,深得上司信任。他也很慘,街亭的事一出,一口大黑鍋背在身上,蜀國這邊認定他叛變了,派人去“鋤奸”。
派去的人是他的大舅哥,白宇飾演的荀诩。隻因和陳恭有親戚關系,荀诩出場就被倒吊着摁在水桶裡折磨,從鼻孔往外噴水。後面他說自己沒出過外勤,那麼是個文職,被用這樣的刑也太可憐了。
考驗完忠心,上司聶遠才把任務放心交給他。兩人溫馨地喝着茶唠了一會任務細節,臨了聶遠話鋒一轉:對了你茶裡有毒,完成任務回來才給解藥哦。
那語氣不比“你茶裡有半條蟲子”嚴重,荀诩一口老血哽在喉頭,突出一個冤字。
後面他有樣學樣,帶人挖坑把妹夫往土裡埋,測試他是否變節,通過考驗後陳恭氣得在坑裡喊我不出來。
我很喜歡這兩個小情節,既有亂世之中平靜的殘酷,又有小人物那種無法左右自己命運,氣不打一處來的憋屈。史料裡的人是沒脾氣的,生活中得有,有才像真人。
劇用兩個虛構小人物作主角,不是我們熟悉的三國故事,腦海中沒有先天鋪墊,理解難度更上一層,這些小情節的設置讓他們鮮活起來。抛去曆史背景,它講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兩個冤種,查一個冤案,為了大家都能好好活着。
為了拉近與觀衆的距離,不僅小人物,《風起隴西》把大人物也都做了凡人化處理,比如諸葛亮,提起他不是“多智近妖”,他會失誤,也會犯愁。回憶線裡有幾乎沒見過的躬耕時期的諸葛亮,穿粗布衣服大口大口嚼面餅,知心大哥一樣和幼年荀诩聊天。
前6集的主要場景有兩個,一是二位主角在魏國潛伏,小心躲避對方情報機構的調查,二是蜀國這邊因為北伐失利造成的權力變動。這意味着大量文戲,大部分時候角色們都在說話、互相試探,容易顯得悶。
《風起隴西》的辦法是——吃。
摁水裡快窒息時,荀诩腦中的走馬燈是一家三口在一起吃的尋常便飯。
思念故土親人時,陳恭懷念的是和妻子成親時共牢食,同酳酒。
潛伏的同事會面時在吃,有酒有菜,說到愁處要悶幾口,旁邊燒着火爐。
不熟的新同事來了,吃的規格不一樣,意思一下擺幾碟點心,到最後筷子都沒動一下。
不止主角,借北伐失利和諸葛亮奪權的将軍,和下屬商量事要整上宵夜。
對陳恭一片“真心”的魏國上司郭剛在外視察,嘴裡像花栗鼠一樣啃着點心。他不知道身邊的兩個人鬥得你死我活,心都吊得緊緊的,還遞出點心問他們吃不吃。
戰亂疾苦、權謀算計都融進一餐一飯間,通過吃,《風起隴西》把那些離一般人非常遠的情節日常化了,讓人情不自禁把他們當成身邊人來理解。我看一些彈幕,包括我自己都把它當成特殊的職場故事看,大項目出錯,鍋全讓出生入死的基層業務員背了,為了甩掉這口鍋,他得獨自面對來自各方的陰謀詭計。
以往的間諜有通天徹地之能,這裡隻是底層公務員,既沒有智慧光環護佑,又不是爽劇,《繡春刀》裡的錦衣衛也是如此,路陽拍這個也是延續對古代底層公務員的興趣。
劇裡很多台詞用了現代詞彙和口語化表達。司聞曹空降了新高層,原老大聶遠一心還在查街亭之失,他手下的書記官,也是他妻弟的常遠用大白話提醒他:做官光業務好也不行啊。
相信很多觀衆看到這裡會心一笑,蜀國官場這條戲基本在這句話裡了。有才有能之人,上上下下都在蒙冤受屈,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蜀國有諸葛亮等名臣名将、有主角這些舍棄小家一心為大家的人,最後仍是那樣的結果。
這部分拍得又現實又喪。它不像國共諜戰正邪分明,沒有正邪,都是各司其職,可以類比集團間的競争,兩邊過得最慘的都是想幹實事的。王骁飾演的魏國情報人員一人抗起全單位的智商,幾集以後匆匆下線,反觀混子們,個個現世安穩。
對于曆史劇愛好者,聽到現代詞彙應該還是會覺得怪異。不過大白話用在一些地方,意外的圓融。有場戲是一支蜀國小隊在魏國被追捕,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隊長理智地分析完處境,望向天空輕輕歎了句:天氣不錯。下一句是:今日殉國……
看完這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天氣不錯”,它是能迅速給人物增加溫度的。
為了降低理解門檻,《風起隴西》可以說是用心良苦,每集結尾讓常遠總結陳詞,直接把劇情解說 UP主的活幹了。它不是第一個這麼幹的國産劇,卻是同類型劇裡第一個吃螃蟹的。我第一次看到驚訝了一下,看後幾集的時候卻明顯感覺放松了些,不怕走神漏掉什麼重要信息了。
做了這麼多努力,《風起隴西》能把觀衆的注意力固定住嗎?劇剛開播不久,結果拭目以待。令人擔憂的是從前曆史劇隻和其它劇争觀衆,現在還要和短視頻平台,和社交網絡,和數不清的信息碎片。觀衆一旦習慣短平快,進入任何類型長故事的能力都會下降,這不僅僅是曆史劇所面臨的挑戰,何況《風起隴西》本身的諜戰故事理應擁有更大受衆。
不論這些努力的效果如何,觀衆都沒有錯,說到底觀影是一種娛樂,觀衆的耐心不會為任何人、任何題材保留,創作者隻有不停的試。創新和嘗試也沒有錯,說明創作人員有所追求,不是敷衍的循舊交出行活。唯一能确定的是,《風起隴西》的試驗結果一定會影響之後的曆史題材劇。效仿、向上、繼續向下,或是在自帶觀衆的名著之外,徹底抛棄這個題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