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原文及翻譯例子?《小石潭記》中“隸而從者”中的“而”字用法該怎樣理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學而篇原文及翻譯例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小石潭記》中“隸而從者”中的“而”字用法該怎樣理解?
有兩種解釋,歡迎大家争鳴!
(一)
這是遊記的末尾常見的格式。作者在這裡交代了同遊的是三個人。崔氏二小生,不是同遊者,否則,“隸而從者”便是多餘。這裡就有必要搞清“隸而從者”的意義。本文已經确認“隸”與“從”是不同意義的兩個動詞,那麼“隸”究竟作何解釋呢?“隸”是個會意兼形聲字。金文的“隸”,從又從尾(省),因“又”有“手”義,所以“隸”的造字義是“用手從後面把尾巴抓住”,“隸”是“逮”的本字。有“及”和“從後及之”的意思。(《辭源》修訂本第四冊第3300頁)根據語言環境,“隸而從者”的“隸”就是這個意思。因此“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的意思是:從後面趕上來并跟随我們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一位中學語文教研員
(二)
廣義上來說,“而”有兩種解釋:表順承,表轉承;狹義上來說,“而”可以表并列、修飾、承接、遞進、轉折等。
《古代漢語詞典》(2020 第二版)第899頁,對“隸”的釋義為:1、奴隸的一個等級,泛指奴隸,奴仆,差役。2、役使。3、隸屬、附屬。4、隸書。5、通“肄”,研習。
其中1、2、3這三個義項在“隸而從者”一句中均可釋通。作為仆人跟随的,被役使着跟随的,作為附屬跟随的。“而”正是以“隸”修飾“從”,說明與“同遊”的“從”是不一樣的“從”。
類似的現象還有“笑而止之”、“環而攻之”等,皆為修飾。
兩動作以“而”相連,如有先後關系則為承接,如“乃記之而去”、“水落而石出者”;如無先後主次,可以調換順序則為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如前一動做修飾了後一動作發生時的狀态等,則為修飾,古漢語邏輯裡優先級高于承接和并列。
——一位中學一線語文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