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紀年法是自古以來就一直在使用的中國紀年方法。該紀年法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複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幹支表”。幹支紀年以每年立春換年。《易·說卦傳》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即,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謂之一歲,立春為歲始(歲首)。
現在農曆的“正月一日”,曆史上稱為上日、元日、三朝、正日、元辰、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辛亥革命以後把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将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稱“春節”。2017年國家發布《農曆的編算和頒行》确定正月初一為屬相交替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中國古代民間都是在「立春」這一天過節,相當于現代的「春節」,而古時農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到底立春為年首還是春節為年首,個人認為不必太過于糾結,就像國家推行簡體字一樣,我們平時書寫簡體字,但是在書法領域還是繁體字為主。國家都還有一國兩制,每個領域也有自己的标準和計算方法,可以并存。易學八卦以天幹地支紀年法為準,我們平時生活以國家法令為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