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麗洋瀾湖(袁谟浩 攝)
鄂州近年來先後兩次實施“40工程”,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柯志國 攝)
鳳凰廣場放風筝(張媛珍 攝)
石橋水庫美景(範則英 攝)
位于鄂州市華容區的三江港正全力打造一類水運口岸和多式聯運示範基地 (孫宇峰 攝)
武陽高速建設進行時(桂多 攝)
這是一片紅色基因深深烙印的古老土地,這是一代代革命家傳奇故事遍布的英雄城市……湖北之根,“武昌”之源,這裡是鄂州!
歲月的腳步沉澱了興榮和滄桑,曆史的記憶留下了掌聲與呐喊。鄂州百年巨變,恰從一個側面見證了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風雨征程,峥嵘過往,精彩當下,騰飛未來……獵獵黨旗下,百萬鄂州人承續先輩前賢的精神血脈,抒寫鴻篇故事,再創發展奇迹。
鄂州,一座近代因鋼而興的工業城市,即将建成全球第四個、亞洲第一座貨運樞紐機場,正迎來全面向港城高質量轉型的千年機遇!
激活區域發展新動力
自2002年首提概念起,武漢城市圈從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布局、區域市場、城鄉建設等“一體化”,到獲批全國兩型社會發展試驗區,再到2020年底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同城化”,正邁入新的曆史階段。
今年5月19日,武漢城市圈首次聯席會第一次會議召開,9城市簽署同城化發展協議,達成“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産業同鍊、民生同保”的合作共識。作為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的核心區,鄂州與武漢、特别是與東湖高新區已融為一體,處于最佳跑道、最佳起跑點。
加快交通互聯互通。全面打通武鄂兩地“斷頭路”,做好機場軌道交通、紅蓮湖軌道交通以及梧桐湖軌道交通對接謀劃,打造武鄂“1小時通勤圈”;加快鄂鹹高速驗收通車、武陽高速鄂州段建設,啟動江夏梁子湖大道—鄂鹹高速連接線建設,推進三江港與武漢港深度合作。
加快産業互促互補。與武漢共建産業園區,圍繞重大項目引進上下遊配套企業,共同打造“光芯屏端網”産業集群。
加快服務共建共享。從群衆最關心、感受最直接的問題切入,加快完善功能區幼兒園、中小學校、健康醫療、綜合商貿、娛樂體育等基礎設施配套,逐步實現社保、醫保、住房公積金等公共服務無障礙轉移對接,推動武鄂兩地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加快生态共保聯治。實施長江幹線、梁子湖、嚴家湖等水系治理,推行統一監管執法,探索跨地區生态價值實現機制。
打造項目建設強引擎
自年初确定2021年為“項目攻堅年”以來,鄂州市委、市政府堅持“簽約項目抓跟蹤、儲備項目抓前期、開工項目抓進度、續建項目抓投産”,通過謀劃一批、開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産一批,以最終實現項目滾動發展的良好格局。
2016年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落戶,次年全面啟動機場建設。眼下,被譽為當前湖北省“一号工程”的鄂州花湖機場按計劃有序推進,全力沖刺年底建成校飛目标,成為湖北、中部乃至我國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按照“任務、責任、時限”三項清單,鄂州主動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謀劃和統籌推進機場整體功能布局、周邊功能配套、運營管理體制機制等工作,加快空港綜保區、機場口岸規劃建設,将鄂州花湖機場片區、中部電商基地、三江港片區納入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擴區範圍。
同時,繼續推動三安光電一期項目投産,加快建設二期新型顯示器項目,聚力推進大數據雲計算、航空物流等産業園區建設。
錨定“引進省外資金350億元,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90個”的年度目标,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臨空服務等重點産業發展方向,深入開展鍊長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園區招商,既“用足内力”,又“巧借外力”。
強化科技創新硬支撐
科技引領未來,創新決定發展。當前,鄂州正加快推進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區建設,挺起全省科技創新的“脊梁”,為湖北建設科技強省貢獻鄂州力量。
構建“一軸一帶兩組團”創新空間布局,形成以“高新大道——吳楚大道”為橫向創新軸,以武鄂邊界連接線為縱向創新帶,高标準規劃建設紅蓮湖——葛店科創組團和鄂州花湖機場臨空組團。
發揮毗鄰武漢的地域優勢,深化與武漢高校院所合作,做強做優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研院、東湖高新科技創意城、光谷聯合科技城等一批創新創業平台,加快中科院沼山時空精密測量基地等重點平台建設,并與武漢共建東湖科學城,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倍增計劃,培育壯大更多“隐形冠軍”“科技小巨人”和“瞪羚企業”,推動更多科技企業上市;引導三安光電、順豐集團、容百锂電等企業建立創新聯合體,打造産業鍊上下遊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創新型産業集群。
深入探索“研發在武漢,轉化在鄂州”模式,加快推進PET-CT、萬度光能、深紫科技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鄂州轉化,讓更多科技人才“來到鄂州,名利雙收”;擴大市級股權投資引導基金規模,構建覆蓋研發、中試、産業化等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鍊條,增強“錢變紙、紙變錢”能力。
用好深化改革關鍵招
鄂州經濟總量不大,經濟結構偏“重”,“家底”并不豐厚,到潮頭逐浪,須勇下先手棋。
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思想“破冰”,堅持從主觀層面着手、從政商關系破題,引導廣大幹部強服務、轉作風,争當優化營商環境的倡導者、維護者、踐行者;要推動機制“清障”,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跨省通辦”,提升企業投資便利度;推動服務“升級”,加強惠企政策的宣傳、落實,暢通政策落地“最後一米”;深化“雙千工程”,及時解決企業發展、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形成更高效的營商環境。
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近年來,鄂州市經濟社會發展與要素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破除土地要素天花闆,須在用足增量的同時,全面向内挖潛,加快存量土地消化處置。要以“畝産論英雄”,實行“标準地”供應,推進産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提高土地産出效率;創新融資模式,積極争取預算内“大蛋糕”,加強政銀企大合作,激活社會資本大市場,多渠道、多途徑破解資金不足問題;優化實施“新鄂州人”計劃,加快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政策體系,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各路高賢大展其長”。
構建開放大平台。打造重要節點和戰略鍊接,基礎在交通、關鍵在功能,重點在開放。鄂州花湖機場不僅要成為國際物流核心樞紐,更要成為鍊接國内外市場的通道。借鑒浦東等地經驗做法,謀劃做好規則、規制、管理、标準等制度型開放,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适應的開放型政策環境。
深化生态價值工程。生态價值工程已經成為鄂州改革的一張名片,要加大創新力度把這張名片擦亮叫響。要探索建立體現市場價值的自然資源和生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争取和推進長江經濟帶“兩山”理論成果轉化試點。
夯實鄉村振興壓艙石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其深度、難度、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彙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态監測和幫扶機制,促進扶貧産業持續發展。
加快推進農業産業化。大力引進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圍繞水産等特色農業産業鍊,抓好建鍊、補鍊、強鍊工作,推動優勢資源産業化發展;注重一二三産融合,發展農業旅遊、電商物流、農産品精細加工,實現農業産業效益倍增;打造“叫得響”的區域公用品牌和産品品牌,實現從“賣資源”到“賣品牌”轉變,不斷提高産品附加值和市場競争力。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打造“沿江、沿湖、沿山、沿港”美麗鄉村示範帶,全面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要補齊短闆弱項,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由“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深化農村改革。圍繞“人、地、錢”,深入推進城鄉二元體制和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産業、信息彙聚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落實好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逐步達到50%以上的目标要求,以土地市場價值的充分釋放,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來源:湖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