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長問我:生涯規劃是什麼?生涯規劃師是幹什麼的?我孩子的生涯需要你來規劃嗎?
今天就這些個問題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在中國,生涯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此處,“生”指生命,“涯”指邊界。
也有古人把“生涯”理解為“生活”:“暮景生涯,恍如落日”,或把它當成“生計”,一種謀生的手段或者職業:“市樓酤酒是生涯”,“織席編履作生涯”。
古羅馬語中生涯指古代的戰車,在馬場上競技,架着戰車在戰場戰鬥,克服困難,勇于向前的意思。
生涯發展理論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職業指導。其中最著名也是全世界運用最廣泛的是美國學者舒伯(Super)生涯發展理論。
Super把人的生命分為5個階段
1. 成長期(0-14歲) :能力、态度、興趣及自我概念的發展;
2. 探索期(15-24歲) :探索自我能力和興趣,力争實現職業偏好;
3. 建立期(25-44歲):選定職業領域,力求職業發展;
4. 維持期(45-64歲):穩固既有成就和地位,努力更新知識和能力;
5. 卸任期(65歲以上):原有工作的隐退,發展新的角色。
你(孩子)現在正在哪個階段呢?
你(孩子)有該階段的規劃嗎?
美國在小學、初中階段就會開展生涯教育。他們認為,學習也是一種工作。在中國,學習也并不比工作輕松。高中的學生從早上6點開始早自習,晚上12點結束晚自習,每天18個小時,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美國學者認為,你對學習的态度,可能也會遷移到未來工作的态度,你學習不那麼認真,将來你工作也不那麼認真,你做功課有拖拉的習慣,将來工作時也可能會有這種習慣。所以從小就開始做生涯教育。
85歲的鐘南山還在抗疫第一線,90歲的袁隆平也還在工作。他們一位85歲,一位90歲仍然奔波在職場。在大多數人的卸任期,他們還在繼續發展着自己的角色。這不是偶然,這是生涯規劃的結果。
有人說,那些商界成功人士一定都是做了很好的生涯規劃吧。其實不一定,如果我們對“成功”的定義隻是事業成功,公司上市的話,他們确實是成功的。
我們的一生要扮演很多的角色:子女,學生,父母,持家者,朋友,休閑者,公民。Super是這樣描述一個人是否成功的,“一個人在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就是成功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不一定就扮演好了丈夫或者妻子,又或者父母的角色。
生涯規劃就像早期教育對孩子各個敏感期的刺激是一樣的。嬰兒在3、4個月時的口欲期,父母不準吃手指,沒有得到滿足,長大了坐在辦公室慢慢啃指甲。8、9個月錯過了爬行敏感期的孩子,快上初中了還喜歡往地上趴玩兒。這是一種錯過關鍵期的補償行為。
當進入成長期的孩子,是培養興趣和自我概念的階段。
媽媽說:“跳舞對女孩子好,可以鍛煉身體柔韌性”,于是被送去跳舞。
爺爺說:“下圍棋好,可以鍛煉邏輯思維能力”,于是給我報了一個圍棋班。
有沒有人真正地去發現“我的興趣”究竟是什麼?
爸爸喜歡酷酷的我,于是我的頭發被做了“一道閃電”造型。
奶奶覺得我應該是小公主,所以給我買了一雙皮鞋加公主裙。
這些都是被賦予的“自我概念”,不是我的探索。
我上初中時,父母說:“好好學習,将來考上一個重點高中就好了。”
等我上了重點高中,父母又說:“好好學習,将來考上一個985大學就好了。”
等我考上了大家期望的985,舉家歡慶的時候,我迷茫了。。。
我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呢?
考研究生還是找個工作?
我選的專業好像并不是我最喜歡的,我以後該做什麼工作呢?
中青網調查發現:
超過4成大學生對專業滿意度一般。
中青網調查數據
不到3成的大學生非常願意從事本專業的相關工作
中青網調查數據
誰說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問題就出在成長期和探索期的時候,孩子們沒有對自己興趣,能力,性格,職業偏好做足夠的探索。等到工作了,還對父母非常依賴,成為“媽寶男”、“啃老族”。
現在我們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要做生涯規劃了吧。簡單說,就是要在合适的年齡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生涯規劃師是經過了專業培訓,具備專業知識,有相當社會閱曆和職業經驗的人。說人話就是:“過來人”。而作為第三方的顧問能真正客觀地從一個“局外人”來看“局中事”,不帶任何主觀色彩地指導我們做人生的重要決策。
生涯規劃師做的是幫你分析清楚内部特質(自我分析),看清外部環境和整理碎片化的信息為你所用,幫助你做出正确的決策,所以你的人生路還是你自己在選擇。
生涯金三角
西方著名哲學家丁格說:
選擇就像是人位于一個岔路口,走哪條路靠自己的決策,命運不是機遇,而是選擇。
我是讓學習變得更有目标的蘭老師,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喜歡就點個贊,點個關注呗[玫瑰]
#高考志願填報指導#
#職業規劃#
#如何陪孩子一起度過這三年的高中生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