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馮骥才俗世奇人的小片段

馮骥才俗世奇人的小片段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13:08:15

近日,馮骥才的《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完整收錄“俗世奇人”系列,包括在創作過程中保留的大量手稿、畫稿。這是在跨越30年的出版曆程中,“俗世奇人”系列手稿、畫稿的首次集中亮相,它們不僅記錄了作者的創作思路和瞬間靈感,本身也極具審美和收藏價值,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更多美好的藝術享受和創作妙趣。

馮骥才俗世奇人的小片段(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1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骥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國内外公認的小小說經典。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馮骥才先後創作了諸多“俗世奇人”系列小說,其風格統一、傳奇色彩濃郁、充滿生活氣息、人物形象活靈活現,書寫了清末民初天津衛的地域風貌、風土人情、生活風尚,也展現出我國民間文化的精巧技藝與其中蘊藏的非凡智慧。

30年“俗世奇人”手稿、畫稿首度集體亮相

馮骥才不僅是著名作家,還是一位負有盛名的畫家。他曾說:“(俗世奇人)這些人物是從我腦袋裡生出來的,我知道他們脾氣禀性,擠眉弄眼是什麼樣子。”在跨越30年的創作曆程中,馮骥才随寫随畫,保存了大量“俗世奇人”手稿和繪畫草稿。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如今一筆一畫全部收入本書。

此外,他還親自為本書精心繪制了20餘幅精美彩墨插圖,全新塑造了“蘇七塊”“刷子李”“藍眼”“酒婆”等人物形象,全彩繡像,天真爛漫,意趣盎然,均以精美四色工藝印制,收錄于《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

榮獲魯迅文學獎,總銷量超1000萬冊

2018年,《俗世奇人》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标志着小小說創作傳播已進入一個新階段。組委會的授獎詞寫道:“馮骥才的《俗世奇人》,回到傳奇志異的小說傳統,回到地方性知識和風俗,于奇人異事中見出意趣情懷,于舊日風物中寄托眷戀和感歎。精金碎玉,以少少許勝多多許,标志出小小說創作的‘絕句’境界。”

據統計,《俗世奇人》系列各個版本的總銷量在今年上半年已經超過了一千萬冊,是國内有着衆多忠實讀者、影響力極大的圖書系列,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刷子李》《泥人張》《好嘴楊巴》等篇目還入選了中小學語文課本,成為文學創作、語文教學的典範。數以億計的青少年讀者通過“俗世奇人”系列學習語文,學習寫作,培養和提升語言能力。

在圖書出版之外,《俗世奇人》還被改編為有聲讀物、影視劇、動畫片等形式,通過多種藝術門類進行演繹。由《俗世奇人》原著改編的同名話劇,近日也将作為開幕大戲登上老舍戲劇節的舞台。本劇由鐘海導演,劉敏濤、陳赫等主演,将給廣大觀衆帶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

對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弘揚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馮骥才既是整個新時期文學發展變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也是當時文壇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活動家之一。他不僅承接了老一輩作家對文學精神的執守,而且開啟了新時期文學的創新之路。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馮骥才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進行文化遺産保護,他倡導與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傳統村落保護等文化行動,對當代人文中國産生了巨大影響。在此期間,馮骥才并未離開文學,也始終沒有離開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場。《俗世奇人》正是這一時期創作的代表性作品。

《俗世奇人》以傳奇志異的筆法,精煉靈巧的語言,塑造了諸多百年前天津地區的奇人絕技。這一系列作品,書寫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着我國民族文化中的精氣神,是當今社會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從這些妙趣橫生、富有智慧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馮骥才的創作立場不僅是思想性的,而且還帶着一份濃厚的情感,體現出了他作為知識分子對文化的敏感與自覺,責任與擔當。《俗世奇人》系列的熱銷,也讓更多讀者接納、認可、喜愛上民間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這對于我們國内的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無疑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馮骥才俗世奇人的小片段(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2

【新書試讀】

自畫小說插圖記

為自己的小說畫插圖,是一種另類的愛好,畫的也是一種另類的畫。

作家寫人物時,這人物的音容笑貌先是清清楚楚在自己心裡,然後用筆把他寫出來。可是,作家能把人物活脫脫寫出來就行了,幹嘛還要再畫出來呢?給小說畫插圖是畫家的事呀。為什麼有的作家喜歡幹這種事?比方雨果、薩克雷、馬雅可夫斯基等等。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作家擅長畫畫;會畫畫的人,總是情不自禁把自己腦袋裡的形象畫出來。你看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的手稿上,不是常畫着一些各種模樣的小人兒嗎?再有,是因為有的作家很在乎書的形态和美感,比如魯迅先生,雖然不畫畫,卻給自己寫的編的不少本書設計過封面呢。單純從裝幀角度看,魯迅先生的設計頗有品味,大氣,富于審美個性。

我為自己小說畫插圖全然出于一種興趣。有時小說寫完,人物還在腦袋裡活靈活現,我是畫畫出身的,便禁不住畫了出來。待到給報刊寄稿時,就連文帶畫一并寄去。編輯見插圖是我自己畫的,覺得有趣,一起發了出來。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些發表在《收獲》上的小說如《三寸金蓮》《雪夜來客》,還有登在《文彙月刊》上的《話說王蒙》《霧裡看倫敦》等,都是圖文一并刊出的。如此自寫自畫,在自享中也給讀者一點樂趣。然而,幹這種事很即興,信手拈來,近些年來實在太忙了,很少寫小說,多寫憂慮重重的思想随筆,自畫插圖的事便自行中斷了。

我畫插圖來得随意。畫得随意,連用的筆也是從書案上随手抓來就用,多使鋼筆、鉛筆、圓珠筆、軟筆。簡筆寫意,還都帶着一點幽默感,這大概與我愛畫漫畫有關。我的漫畫是我家庭生活的内容之一,常取材家庭日常生活的笑料,畫的對象多是老婆孩子朋友熟人和自己,畫出來取樂,畫自己時多自嘲。由于常畫,便練得幾筆之間神氣活現,但這屬于一種私人的“家庭文化”,從不拿出來發表。

可是,我有一次卻用這種漫畫的筆法自畫了插圖。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訪美歸來,我寫了七十多篇中西觀念對比的随筆,發表在報紙上。這組随筆多使用诙諧幽默的筆法,很契合我的漫畫畫法,便随手畫了插圖。一文一圖,連畫了七十圖,後來還出版了一本自畫插圖版的《海外趣談》。

現在為《俗世奇人全本》畫插圖也是這樣。一是很即興,寫好小說之後,人物還在腦袋裡有聲有色;一是這部小說本身帶着一種幽默,很适合用我擅長的這種漫畫形式來畫插圖。我先是在一個本子上畫了幾篇小說中的人物,沒想到愈畫愈來勁來神,一發不可收拾,半個月過去,居然畫了厚厚一本;有時一個人物不同姿勢不同神氣畫了好幾幅。每篇小說各選一個人物,這個插圖本也就出來了。

以往,他人也為《俗世奇人》畫過插圖,比如日本的納村公子,畫得不錯。但别人畫的是他們心裡的《俗世奇人》,我畫的是我的。這些人物是從我腦袋裡生出來的,我知道他們脾氣禀性,擠眉弄眼是什麼樣子;再有,我在天津生活了一輩子,深谙天津人骨子裡那股子勁,那種逞強好勝,熱心腸子,要面子,還有嘎勁。我畫,更是畫這些東西。

好了,我有一本自己畫的插圖本小說了。現在隻想再寫畫一本。

(摘自《俗世奇人:手繪珍藏本》)

南都記者朱蓉婷 實習生曾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