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時發生暈針怎麼辦?暈針是針灸中常見的一種不良反應,面對暈針,該如何預防以及治療,看看中醫怎麼說。
針灸時輕度暈針,表現為精神疲倦,頭暈目眩,惡心欲吐;重度暈針、表現為心慌氣短,面色蒼白,出冷汗,脈象細弱,甚則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壓下降,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症狀。
暈針發生的常見原因
1、體質原因
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臨床多見的是體質虛弱,饑餓,疲勞者易發生暈針。另外,酒後針刺也容易導緻暈針;其次是過敏體質、血管神經機能不穩定者。不少無明顯原因的暈針者,往往可從體質中找到原因。
2、心理原因
亦為主要原因。多見于初次針灸者,由于缺乏體驗,而産生恐懼、畏痛、心情緊張等情緒。其中以憂郁質人格患者發生暈針者最多。可能是由于憂郁質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壓抑,遇刺激既易興奮,又易抑制,易發生植物神經調節功能紊亂。
多見于初次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緊張、體質虛弱、勞累過度、饑餓空腹、大汗後、大瀉後、大出血後等。也有因患者體位不當,施術者手法過重以及治療室内空氣悶熱或寒冷等。
如果暈針應該處理
立即停止針刺,起出全部留針,扶持患者平卧;頭部放低,松解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卧片刻,給飲溫茶,即可恢複。如未能緩解者,用指掐或針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關、足三裡、湧泉、中沖等,也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神阙等,必要時可配用現代急救措施。暈針緩解後,仍需适當休息。
暈針的預防與處理方法:
一、心理預防:主要針對有猜疑、恐懼心理者,或針刺時哭笑、驚叫、戰抖、躲避、肌肉痙攣,伴有瞳孔、血壓、呼吸、心跳、皮溫、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經系統和内分泌功能改變者。均可作預先心理預防,以避免出現暈針等不良反應。共分三法:
(一)、語言誘導:進針前,先耐心給患者講解針刺的具體方法,說明可能出現的針刺的感覺、程度和傳導途徑,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二)、松弛訓練:對好靜、壓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視某物體,待其完全進入自我冥想(入靜)狀态後,始行進針。
(三)、轉移注意力:對急躁、好動、注意力渙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簡單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問題,利用其視、聽覺功能和思維活動等,轉移其注意力,促進局部組織放松。有人以此法對420例患者進行對比觀察,發現對預防暈針及其它不良反應有較好的作用。
二、生理預防:饑餓病人,針前宜适當進食;過度疲勞者,應令其休息至體力基本恢複。特别對有暈針史者和初次針灸者,最好采取側卧位,簡化穴位,減輕刺激量。
對暈針要重視預防,如初次接受針治者,要做好解釋工作,解除恐懼心理。正确選取舒适持久的體位,盡量采用卧位。選穴宜少,手法要輕。對勞累、饑餓、大渴時,應囑其休息,進食、飲水後,再予針治。針刺過程中,應随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神态,詢問針後情況,一有不适等暈針先兆,需及早采取處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氣流通,消除過熱過冷因素。
編輯:陳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