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4 23:27:59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意思是,上士聽了道,努力實行;中士聽了道,懷疑道的存在;下士聽了道,會嘲笑道。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為“道”了。

曾仕強先生解讀

我們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之所以能博大精深,主要是靠着“士”字。“士”,就是以前所講的讀書人,現在叫作知識分子。其實,這兩個是有區别的。

以前我們說讀書人,一定是說他懂得道理。不懂道理,他就沒有資格叫讀書人的。現在的知識分子,隻懂得技術,懂得專業,往往反而不懂得道理,所以這是非常大的遺憾。

老子當年把士分成三等,叫作上士、中士、下士。為什麼分成上、中、下呢?因為道很深,不是一般人能夠了解的。當然你最後可能了解,但是剛開始時,卻不能完全了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聞道,他的反應是勤而行之,他不會去批評道。我們原來很喜歡講“論道”,如果讀了《道德經》,你就會覺得,原來這個已經不是上士了。

上等智慧的人,聽到道,是跟他的内心相通的,他會非常勤勞,不斷地用實踐來增強對道的感悟。他不但不會懷疑、不會評論,更不會到處講給人家聽。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就很喜歡評論:這是有道理的;這個文字是怎麼來的;這個以前是怎麼說的;誰怎麼說……扯了一大堆,就證明他似懂非懂。

下士聞道,大笑之。為什麼會大笑呢?因為道所顯露出來的,往往和下士所想的剛好相反。這很有意思,大家一定覺得,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的答案就是根據老子所講的來的,聽起來也蠻可笑,就是“當然是這個樣子”。

什麼叫道,原來是這麼玄,這麼不實在的。我吃飯都來不及了,還聽這些,都沒有關系。因為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1

傅佩榮先生解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上等材質的人一聽說“道”,努力去實踐;中等材質的人一聽說“道”,就半信半疑;下等材質的人一聽說“道”, 就哈哈大笑。不被這種人嘲笑,就不足以成為“道”了。

“士”與身份和官位沒有關系。這裡講的“材質”,就是一般所謂的“慧根”。你慧根夠不夠?你有慧根的話,聽到道,就努力去實踐。代表道不是聽聽就算了,道與實踐有關。悟道之後,就會領悟不同的人生觀點和态度,生命就産生質的變化。

中等材質的人聽了道半信半疑,有時候努力做一點,做一半,發現沒有什麼效果就停下來。

下等材質的人聽了道,哈哈大笑,認為說哪裡有這種事情?何必去想什麼來源與歸宿的問題。老子用用一句很難得的,反諷的話說:不被這種人嘲笑,就不足以為“道”了。所以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

下士為什麼要嘲笑?因為他隻知道人間的價值觀,隻在追求功名利祿。他認為這些學習道家的人,别人都要的,你不要,看起來很笨的樣子,所以要嘲笑了。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2

南懷瑾先生解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善的人,一聽到“道”,他就曉得修道了。這也就像是禅宗,釋迦牟尼佛一拈花,不用說話,大迦葉尊者就開悟了。這就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另有些人,一聽到哪裡在論道,不管什麼人講,都跑去聽;如果叫他修道的話,他又要把事情都做好了再來。然而他太太的事辦完了,又有兒子的事來了,了了兒子的事,女兒又生了孩子,又有外孫的事了,如此便永遠完不了。如果說他不修道嘛,任何修道的地方,都看得到他;若是說他修道嘛,空的地方都沒有他,有的地方他都在。這就是“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有時候不陰不陽,半像修道的,半像入世的,講不出來他究竟是什麼。世界上,像“中士”這一類的人非常之多。

下士聞道,大笑之”,有些人聽到大家聚集一堂研究道,聽經,聽講《老子》,他認為像是一群神經病,他哈哈大笑就跑掉了。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你越笑,我這個“道”越高。看起來老子是自吹,但是,講句老實話,世界上最高的東西,是很難講清楚的;最世俗的東西,反而是大家最喜歡的。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隐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