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美譽,發源于祁連山北麓的黑河,孕育了這片沙漠中的綠洲,黑河也因此被稱為張掖的“母親河”。
近年來,張掖市着力“做好水文章”“打好濕地牌”,把生态建設作為提升城市新形象和競争力的總抓手,舉全市之力組織實施黑河流域濕地保護工程。古老黑河光彩奪目,綻放出獨特魅力。
“魚米之鄉”農旅融合
曾幾何時,張掖市甘州區烏江鎮元豐村被村民戲稱為“島村”,深受黑河“圍城”之苦,交通不便,發展滞後。近年來,随着甘平公路和蘭新鐵路相繼開通,曾經的劣勢變成優勢,元豐村依托黑河水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村西邊是黑河,東邊是黑河支流新河。”元豐村黨支部書記姚文九告訴記者,自古以來,位于黑河中遊的烏江鎮溪流密布、土地肥沃,種植稻谷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烏江種植的稻谷不需要殺蟲劑,完全綠色有機無污染,而且烏江大米硒含量比一般大米高出3倍多,素有“皇家貢米”之美譽。2020年12月,“張掖烏江貢米”榮獲中國“好米榜”金獎,今年5月被國家知識産權局認證為地理标志證明商标。
烏江大米“飄香”中國,然而這并不是“魚米之鄉”的唯一産業,烏江鎮在傳承稻香的同時還注重創新發展,擘畫出農旅融合發展的多彩畫卷。
“2021年,鎮上規劃建設‘甘州區新河田園綜合體’,項目占地2000畝,按兩廊三區規劃建設;‘兩廊’即甘平公路景觀視廊、蘭新鐵路景觀視廊。‘三區’即稻畫創作區、種養融合區、稻田種植區,其中以‘絲路水鄉·稻畫田園’為主題的稻田畫,是河西乃至西北最大的稻田景觀畫。自該區域彩稻插秧成景以來,遊人如織。”9月16日下午,記者跟随姚文九行走在元豐村,道路、水路縱橫交錯,田野裡稻谷低垂,一派豐收景象。
“中秋節當天遊客達5000多人,現在每天也有2000人來參觀。”從前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一下子來了這麼多人,讓姚文九和村民看到了村子發展的内生動力。曾外出在民樂縣搞花卉經營的一位村民,返回村裡籌備搞餐飲經營;曾外出打工的一位村民也回到村裡,承包魚塘開發休閑漁業,垂釣者絡繹不絕……
在元豐村新河田園綜合體二期稻鴨共生示範區,綠油油的稻田裡鴨聲一片,不時還有幾隻螃蟹遊到田邊,整個稻田生機勃勃。姚文九告訴記者,“稻 魚 鴨 蟹”是烏江鎮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也是新河田園綜合體的二期項目。該項目于今年年初開工,7月底完成建設,8月初投放了蟹苗及鴨苗。現在稻蟹、稻鴨已對外開放觀光,10月中旬鴨蟹成熟後可以出售。
“城市之肺”動力無限
秋日時節,漫步在張掖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茫茫林海中,清澈的黑河水與兩岸綠意盎然的林木交相輝映,人工湖波光粼粼,休憩廣場和彩色塑膠健身步道點綴林間,不時有遊人走過,一種自豪感在甘州區黑河林場副場長兼黨支部書記謝小龍心頭油然而生。
“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曾經,張掖黑河西岸亂石林立,如今滿目瘡痍的砂石料灘已變成草木蔥茏的森林公園,作為見證者和參與者,謝小龍為這片土地奉獻着自己的一切。
“2017年冬天,我們9人被甘州區林草局抽調組成項目辦,進駐這片黑河西岸的砂石料灘,進行前期勘察、設計、打點等工作。”謝小龍記得那年冬天特别冷,戈壁灘上沒有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中午幾個人隻能就地支起幾塊石頭架上一口鍋下面條,最後和着塵土一起下咽,個中艱辛隻有自己清楚。
五年時間,張掖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已造林綠化6萬多畝,栽植各類苗木2080餘萬株,為維護黑河流域健康生命樹牢了“綠色屏障”。其中一期項目成功打造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林地中已有30000畝納入碳彙儲備,去年9月完成甘肅省首筆林業碳彙交易,實現經濟收益460多萬元,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張掖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僅是甘州區開展生态修複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甘州區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并推行林長制,組建成立黑河林場,加速推進北郊濕地修複治理、城市水生态修複治理和20萬畝國家儲備林、10萬畝元寶楓基地、2萬畝祁連山淺山區高原儲備林、文冠果基地等重點項目,近三年完成國土綠化面積52萬畝,全區綠化覆蓋率達20.8%,建成城市生态公園73個,“戈壁變綠洲”的奇迹在甘州大地頻頻上演。
生态文明建設的“張掖模式”
奔流新聞記者從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該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1164公頃,黑河諸水系流經張掖形成了大面積的河流、湖泊和沼澤;張掖黑河濕地是全球8條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中亞通道的重要中轉站和停歇地,也是我國候鳥三大遷徙路線的西部路線途經地。張掖黑河濕地2015年成功列入全球第八批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保護區成立初期,張掖黑河流域濕地共調查監測到鳥類17目36科155種,目前,累計新增鳥類2目12科56種,新增鳥類占保護區成立之初的36.13%,是保護區生态環境日趨向好的有力佐證。”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保護區積極開展黑鹳等珍稀瀕危水鳥拯救與保護工作,着力打造“中國黑鹳之鄉”。經調查,張掖市共發現黑鹳巢址66處,尤其是在2021年10月進行的黑鹳種群數量同步調查活動中監測發現黑鹳627隻,為曆年之最。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在黑河濕地保護與利用的實踐中,張掖市實現了濕地保護與旅遊、農業、文化、體育等的融合發展,推動了濕地資源保護與全域旅遊、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脫貧攻堅的深度融合,讓美麗風景催生美麗經濟,推動綠色張掖迅速崛起。
日前出台的《張掖市“十四五”濕地生态保護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張掖市濕地保護面積不低于20萬公頃,自然濕地面積不少于15萬公頃,新增1個國家濕地公園、2個省級濕地公園、營造15處小微濕地,建設社區共建共管示範點10處,新增濕地保護面積2000公頃以上,濕地保護率達到65%。
優良的生态環境,讓許多候鳥變成了留鳥,更讓張掖市民擁有了從未有過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濕地美”“生态美”“張掖美”已成為西部内陸荒漠地區獨具特色、名副其實的生态樣闆。
“身在青山綠水間,人在春風和氣裡。”謝小龍辦公室懸挂的一幅字,正是他和張掖廣大市民如今的真實感受……
文·圖·視頻丨奔流新聞記者 曹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