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透社會的弊端?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111天,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孩子看透社會的弊端?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111天。
每天一本書,今天我們來讀《3-5歲幼兒為什麼問個不停?》(下)
關于作者
路易絲·伊曼紐爾,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師協會會員,現任塔維斯托克診所兒童與家庭部門兒童心理治療咨詢師。
萊斯利·馬羅尼,英國兒童心理治療師協會成員,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現負責倫敦富勒姆地區小學的兒童心理治療項目。
關于本書
本書是塔維斯托克診所“了解你的孩子”系列叢書的第二本,展現了一幅3-5歲孩子成長的全景圖,幫助你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各方面表現,以及這些表現背後潛藏的心理。
核心内容
我們可以把3-5歲孩子的社會關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和父母的關系,第二層是跟兄弟姐妹的關系,第三層是跟其他人的關系。孩子在面對這三種社會關系時存在不同的心理狀态。
第一層社會關系,是和父母的關系。
有一個點很有意思,3歲以後的孩子可能會嫉妒父母之間的夫妻關系,因為他現在已經發現了,父母之間的這層關系是如此不同,以至于連他都是被排除在外的。一個明顯的嫉妒的表現是,如果父母緊挨着坐在沙發上,孩子會很熱衷于當那個插足的第三者,爬過來硬擠到兩個人中間。還有,估計絕大多數家長都聽到過孩子發表愛的宣言:“等我長大了要娶媽媽”,或者是“等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不要被他們的這種情結吓到,孩子隻是因為你們親密的夫妻關系感到有點受傷,想把這種受傷的情緒傳遞出去。這就好像是在說:“讓你也嘗嘗被排擠的滋味吧!”這時候父母應該怎麼辦呢?書裡建議說,父母最好用适當的方式秀一下恩愛,展示你們夫妻關系的不可替代,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清楚的界限。
舉個書裡的例子,一個4歲的女孩艾米莉,今天特别開心。因為媽媽外出了,老爸一個人在家陪她。她表現得比平時要更加活躍,給爸爸表演舞蹈,一會兒來個倒立,一會兒又來個劈叉。爸爸看得很開心,熱情地稱贊她,并且建議她等媽媽回來之後,再給爸爸媽媽一起表演一次。這個可能在爸爸看來很普通的建議就提醒了艾米莉,她潛意識裡那個擺脫媽媽、獨自占有爸爸的幻想,是永遠不會成真的。
除了戀父和戀母情結,理解父母和孩子這個三角關系還有一個角度,是父母雙方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有些家庭裡,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會有一個專門唱紅臉,另一個負責唱白臉。看起來分工很明确,但這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我們還是先來看書裡的一個案例。有個3歲的小男孩叫安德魯,爸爸對他的期望值很高,要求特别嚴格。因此一旦爸爸說話的嗓門稍微高一點,安德魯就趕緊把手裡的動作停下來。而他的媽媽從來不會在他做事情的時候打斷他,經常任由安德魯把家裡翻個底朝天。還有,這個男孩的爸爸給他設定了固定的活動規律,要定時用餐、按時上床,不然就會受懲罰。媽媽的态度又不一樣,她認為對于安德魯這麼小的孩子,這種方式實在是太死闆了。你看,他們倆就是一個白臉,一個紅臉。關鍵是有時候爸爸在,有時候媽媽在,安德魯的表現會完全不同。撒歡的時候,爸爸過來了,心裡咯噔一下。過一會兒換成了媽媽,好,松一口氣,趕緊耍起來。換句話說,他不得不來回地調試心理狀态,來适應父母不同的要求。
你看,這種分裂的教養方式會徹底搞亂孩子的節奏。這本書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情況是,父母兩個人都可以兼唱紅臉和白臉。也就是說,父母中的每個人都是既可以做到嚴格地管教,也能夠做到溫暖地安撫。這樣在孩子看來,父母給自己劃定的行為邊界始終是穩定的、一緻的,那麼他做起事情就會安心得多。
第二層社會關系,是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如果家裡不止一個孩子的話。
對于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家裡突然多了一個弟弟妹妹,那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四五歲的孩子可能會比兩三歲的孩子适應得好一些,但不管怎麼樣,他們看到媽媽在全心全意地關注那個新生兒,都會讓他們感到難以接受。這時候他們經常會希望自己能回到小時候,回到父母的懷抱裡。
這是老二剛生下來那會兒。等到長大點,兩個孩子之間會發生很多争執。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通常會訓斥老大比較多,說:“他小,你做哥哥的不能多讓着點啊!?”這個做法很常見,但特别不妥當。孩子們其實是非常敏感的。以後那個小點的孩子會故意激怒另一個,反正父母來了挨罵的是你,對吧?而那個大的呢,也越來越讨厭小的。所以,不要總是假設大孩子一定是那個做錯事的人,也不要過分地要求他有做哥哥做姐姐的所謂“責任感”。大孩子一般會覺得,弟弟妹妹得到的關心比自己的要多,你再把責任都加在他身上,那隻能擴大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
相對來說,可能當弟弟妹妹會容易一些。反正一出生,老大就已經存在了,他就不需要經曆這麼大幅度的調整和适應。雖然老二也會有困擾——在最初的幾年中,他幹什麼事似乎都有一個人比他幹得更好。不過整體而言,哥哥姐姐給他帶來的好處還是很多的,能讓他在語言上發展得更快,教他玩各種玩具和遊戲。還有一些時候,兄弟姐妹會聯合起來一起對付父母。
兄弟姐妹之間就是這種友誼與競争并存的關系。可能有很多父母想過,要是兩個孩子從來不打架該多好,每天其樂融融的,少操很多心。但是你要知道,友誼與競争并存才是人之常情。家庭給了孩子們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有機會早點學習競争,學習處理沖突,這對于孩子順利發展第三層關系是有好處的。
第三層社會關系,主要發生在幼兒園。
上幼兒園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裡程碑事件,這代表着他們開始正式地探索家庭以外的廣闊世界。幼兒園就是他們邁向這個廣闊世界的第一站。
幼兒園的孩子面對的一個挑戰是老師精力有限,關注不過來。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吸引老師的注意力,但老師通常隻有那麼一兩個。這跟在家裡幾個大人輪番伺候的待遇,那差得太遠了。所以在這種環境下,特别關鍵的一點是什麼呢?是孩子需要學會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候孩子是需要老師來引導一下的。這本書中有個案例,一個叫阿薩夫的男孩在吃午飯的時候,把沙拉故意倒在了另外一個小朋友的頭上,并且拒絕道歉。後來老師找他談話,說你為什麼把沙拉倒在人家頭上?阿薩夫說我當時很生氣。老師再問,你生氣是因為那個小朋友搶了你的胡蘿蔔嗎?阿薩夫說不是,惹我生氣的是你。老師很驚訝,說我是什麼時候惹你生氣的。阿薩夫回答說,因為你發給了我一坨白色的大便——他把酸奶叫作白色的大便。老師問他,難道你不喜歡吃酸奶?阿薩夫說,我讨厭把它和水果摻在一起,我隻想吃水果。老師說,好吧,那你現在還生我的氣嗎?阿薩夫說,我想讓你抱抱我。你看,阿薩夫這樣的孩子不是不會表達,但他需要有一個引導的過程。當孩子們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他們的社會能力會前進一大步。
結交新朋友是另外一個需要面對的挑戰。有趣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表現出“人以類聚”的傾向。所以,膽小害羞的孩子會紮堆聚在一起;而那些喜歡鬧騰、喜歡違反老師規定的孩子湊成一撥,成為好朋友。在這個集體中,會有一些孩子成為發号施令的領導,有一些孩子會受到普遍的歡迎,也會出現恃強淩弱的現象,還有些孩子會在融入集體時遇到困難。對于孩子在幼兒園的社交狀态,父母一定要保持和老師的密切聯系,及時采取幹預措施。
以上,我們介紹了3-5歲孩子在社會關系中的心理狀态。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面臨着三層關系,第一層是和父母的關系,他們會出現戀父或者戀母情結,需要父母幫助建立界限。第二層是跟兄弟姐妹的關系,友誼和競争并存,父母不需要強行幹涉,讓他們自己學會處理沖突。第三層是跟其他人的關系,孩子開始探索世界,結交新朋友,可能需要成年人的一些耐心的引導。
今天的内容就到這裡,您的點贊、關注、推薦是最大的鼓勵。
參考資源:得到聽書·《3-5歲幼兒為什麼問個不停?》廣行解讀。欲讀原文或電子書請移步得到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