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農曆的十月初一是傳統的祭祖節氣:寒衣節。不少地方講究寒衣節要上墳掃墓,給祖先送錢送衣,在墓前祭祀、叩拜。
但你知道墓碑上的顯、先、考、妣等字是什麼意思嗎?為啥有些墓碑上是黑字,而有些卻是紅字呢?
1·寒衣節祭祖燒紙衣
據說寒衣節祭祀的習俗源于孟姜女的傳說。《春秋左氏傳》等文獻中“杞梁妻哭夫”的故事便是原型。
故事中說:在秦始皇時,孟姜女的丈夫範喜梁被抓去修建chang 城,從春到秋杳無音信。
天冷了,孟姜女便做了寒衣前去尋夫。幾經輾轉才知道丈夫早已累死、被築城牆之中,傷心的孟姜女就在城牆邊大哭,哭聲悲切、令人動容。
突然城牆崩塌,露出累累白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滴血“驗夫”,尋到之後抱夫君投海殉情。
民間感其堅毅和深情,便把這天視做祭祀之節,懷念先人,送錢送糧送衣。
除去傳說,“十月朔”送寒衣習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
《詩經》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句子,說的就是農曆九月底、十月初天氣變冷,要準備寒衣過冬,所以寒衣節又被稱為“授衣節”。
宋代《武林舊事》中載: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類。說明此時之前,十月初一祭拜用的是實物棉衣;到了明代才出現燒紙衣的習俗,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寫: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
不但要燒紙衣,還要寫上名字和輩分等,像給親人寄信一樣。
清代之後,寒衣節的習俗更加具體,《帝京歲時紀勝》中載: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那時寒衣節的習俗和中元節相同,要在晚上、在自家門外燒寒衣。不少地方至今依舊沿用這一風俗。
但很多地方寒衣節的習俗已經基本和清明節類似,要上墳、掃墓,燒紙、叩拜。
2·墓碑上的字是啥意思
我們這裡寒衣節的習俗,就與清明節有些類似,唯一不同的是清明祭祖要在清明節前,寒衣節祭祖則在十月初一之後。
據說清明節“那邊”會提前開門、當天關門,送晚了會“收”不到祭品;而寒衣節則是當天開門,去早了反而“收”不到。
在上墳祭祖的時候,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墓碑上的字,通常都有“顯、先”還有“考、妣”等字,以及有些墓碑上是黑字或金字,另外一些卻是紅字,這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呢?
其實這些字和顔色都源于後輩對先祖的尊敬和懷念,講究還是很具體的:
先和顯:
辭書類鼻祖《爾雅》中解釋,“先考”和“先妣”是對逝去父親和母親的尊稱。先指的是“過世”,考指父親,妣指母親。
而顯字指的是:此人在過世時,上面已無長輩健在,下面已有孫輩,在家中地位比較顯赫,立碑時可以加“顯”字;如果過世時上面還有長輩,或者尚無孫輩,那就隻能用“先”而不能用“顯”。
在一些地方還講究隻有過世時在六十歲以上,符合上面的條件才能用“顯”。
公、氏、孺人:
公指男性,在前面加上姓氏,意思是姓某某的男性;氏和孺人指女性,通常在前面加上夫家姓氏,指的是這家的女性,也有在氏前冠自家姓氏的,依各地風俗而異。
故和諱:
故指的是已故之人,通常指關系比較親近之人。通常已故之人如果是長輩,姓氏後、名字前要加上“諱”字以表避諱,認為晚輩直呼尊長、長輩之名為大不敬。
墓碑上的紅字和黑字:
墓碑的顔色有從五行上論的,黑色為水,白色為金、青色屬木,紅色屬火(深棗紅)。
碑上字體的顔色多以醒目為準,深色底就用白色或金色字,淺色底則用深字或金字等。
墓碑上出現紅字,大多有三種情況:
一是合葬之墓,一方已過世,另一方還健在。健在者的名字就用紅字,待百年之後,再由後輩描為統一顔色;
二是過世之人曾有過重大、突出貢獻,為表敬仰和深切追思,就用紅色來标明,祭祀時也需擡高禮遇。
三是個别地方講究過世之人在80歲以上者,碑文要用紅色,尊其長壽,為喜喪标志。後兩種通常會在墓碑上注明。
結語:
寒衣節祭祖的風俗,因地域不同應該會有所差别,但我們懷念先人的心情應該都是一樣的。逝者如斯夫,憶親也思親。
不過民間也有句話,說“活着一碗水,勝過故後十炷香”,人孝不在形式,而在于内心。
你說是嗎?#文化##祭祖##傳統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