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妍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專業2016級本科生,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位在讀,高中畢業于安徽蚌埠第二中學,2018年北京大學學生年度人物。現任北京大學團委創新創業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學生國際象棋協會會長、北京大學國際象棋隊隊長。具有棋協大師、國家二級運動員、教練員稱号。曾榮獲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标兵、工商銀行獎學金優秀獎、新生二等獎學金、五四獎學金。
我将輕輕歎息,叙述這一切
許多許多年以後:
林子裡有兩條路,我——
選擇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條
它改變了我的一生
——羅伯特·弗羅斯特
我們向往選擇,我們逃避選擇。
與無路可選相比,擁有大量的選擇總是一件好事。但是當我們坐下來思考,到底要走哪一條路時,往往會陷入迷茫: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該如何做出選擇?
“在北大,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陳妍汀用她的經曆給出了一份簡潔的答案:cool head & warm heart。用冷靜的頭腦和熱忱的心靈支撐自己作出選擇,并堅定地沿着所選之路走下去。
國際象棋:熱愛與堅守
“2003年10月8号。”這是妍汀第一次接觸國際象棋的日子,那一天國際象棋課程的繳費收據依然被用心地保留在家中。
成長的過程總是伴随着心境的變化,然而,妍汀對于國際象棋深沉而持久的熱愛,卻從未改變。
15年來,國際象棋已經成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學業的壓力曾使她閃現過放棄的念頭,教練對比賽取得優秀成績的期望又一度使她感到壓力重重,但她最終仍選擇了在黑白相間的棋盤格上堅守。
初高中學業最緊張的一段時間,她減少了訓練的強度;但也正是這段空窗期,給了她充足的時間思考:下棋究竟是為了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于所作選擇的清醒認知,比起頻繁的訓練,更能從心靈深處給人以前進的力量。
短暫的休息是為了邁上更長遠的征途,對棋藝精益求精的打磨,使她将棋協大師的榮譽與全國大學生賽的銀牌收入囊中。
“進了北大,我覺得應該把這麼多年的愛好堅持下去,所以百團大戰的時候,就直奔着國際象棋協會去了。”在畫風各異的社團中,選擇國際象棋仿佛是本能的行動。在北大,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對于妍汀來說,毫無顧忌地擁抱自我的機會來了。
賽場上緊張思考的陳妍汀
在協會中,妍汀表現積極、棋藝精湛,對國際象棋赤忱的熱愛和強烈的責任感讓她在第二年毫無争議地成為了會長。
組織活動、培養新人、社團架構建設都需要她身體力行。然而面對職責的壓力與繁多的事務,妍汀樂在其中。
“我想協會的工作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放松吧,畢竟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就是學習嘛,隻不過是把看電影和電視劇的時間轉移到了國際象棋上。也是有一腔熱血在,想要激勵更多同學喜愛上國際象棋,所以也沒有感到太大的壓力。” 對國際象棋的熱愛給了她源源不斷的工作動力,“我比較喜歡自己承擔大大小小的事情,而不是去麻煩學長學姐們。這兩年随着社團管理逐步的規範化,一些之前沒有建立起來的組織架構和社團章程都是在我擔任會長期間确定下來的。”
建設社團,磨練棋藝已是妍汀業餘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周末空閑時與協會的同學切磋,更是一件樂事。她認為,下棋的快樂不僅在于對弈本身,也在于以棋會友。結識來自不同院系的棋友,交流中獲得看問題的新視角,樂亦無窮。帶着深厚的積澱與恒久的熱忱,她盡情地享受着國際象棋帶來的快樂。
全國第二名,9局7.5分一場不敗。這是妍汀在全國大學生國際象棋賽中取得的成績,也是北大6年來的最好成績。“機緣巧合”是她對自己優異表現的評價。如果說這份成績中确有無法把握的“巧合”成分,那麼剩下的,則是在多年前,她經過深思熟慮,終将國際象棋帶上成長的路途時,便注定的吧。
學業:把握學科之間的平衡
從小學習珠心算的妍汀對數學有着極高的興趣,甚至一度考慮将數學作為自己的專業。進入大學以後,這份對于數學的興趣使得她在大一上學期将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到了兩門數學課的學習中。她不僅牢牢掌握課本要求的知識,更通過自主閱讀專業教科書拓展學習了更為深奧的數學知識,使得自己對數學的理解更深了一層。
在數學學習順風順水的同時,妍汀開始感受到了來自科目平衡的壓力。
大一上學期期末的文科計算機考試,對她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挫折。短暫的低落之後,她開始反思:數學課程的學分占比固然極大,但是通過“壓榨”其他課程的方式将全部時間投入其中或許并不是那麼理智。正如她所說的:“在後面的學習和實踐中你會慢慢意識到,在經濟學中,數學隻是一個工具,它絕對不是經濟學的全部。”
因此,在後來的學習中,她開始逐漸把握學科之間的平衡。
勤奮、聰穎,妍汀的綜合測評排名年級第一,雙學位課程曾獲得滿分的成績。2017年、2018年,她曾連續兩年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均獲得非數學專業組一等獎。
綜合測評不僅是成績的排名,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現。課餘時間,妍汀不僅參加了學科競賽、科技創新活動和國際象棋比賽,還積極投身到學生工作、社團建設和社會實踐中。
值得一提的是,妍汀還設計了一款環保型垃圾桶,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據妍汀介紹,這一垃圾桶的主要特色有兩點:一是蓋闆内側設有一個下部部分開口,頂部和周邊封口的空腔,空腔口部螺紋連接有隔闆,隔闆上聚集開有若幹通孔,空腔内設有幹燥劑包;二是在内壁塗有納米二氧化钛抗菌物質。
從求職到科研:cool head & warm heart
大一兩次短暫的實習經曆,讓妍汀意識到,自己對求職并不是那麼熱衷,從而開始考慮做學術研究的可能性。起初的選擇并不是出于對學術的狂熱,而是希望能夠獲得一個可以自由表達并實現自己想法的平台。在她看來,這是職場無法帶給她的。
在金融經濟方向的學習愈深入,經濟學研究對她的吸引力也愈大。通過助研、本科生科研等機會,她開始廣泛地接觸經濟學的前沿學術研究。
第一份助研經曆,已經是兩年以前了,妍汀不禁陷入了短暫的回憶。“一開始覺得助研的工作還是挺有趣的,但是做到第二期的時候慢慢地又覺得這些機械的操作比較枯燥。”其時,妍汀所在項目組的研究主題是地方财政發展,需要采集大量的地方财政數據,因此她要負責在圖書館中翻閱各個地區的縣志來獲得可靠的數據。
這并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學術研究是為了解決現有的問題,啟發深入的思考,看似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事,但其中不可避免的繁瑣操作與枯燥過程,卻是為多數局外人所不知的。如何在短暫的“無意義”中發現意義,從而将最初的學術熱情延續到底,這是她面臨的問題。
“我當時也有想過放棄,但是想到這個任務對于自己、對于項目的意義,便咬咬牙堅持了下來。”現在回想起第一次助研的經曆,妍汀感到,原本看似枯燥的數據收集其實也有不小的收獲——地方财政是如何發展的,不同省份之間的差别,這些都是能激發新思考的問題。
這次助研結束後,妍汀不斷地在不同項目組中深入接觸學術研究的前沿。一個有關商務統計的研究項目更是一波三折,讓妍汀印象深刻。
無數次的數據篩選、無數次的數據回歸都無濟于事,數據樣本量似乎成為了一道邁不過去的坎。然而,科研路上的這些坎坷并未使她停滞不前。她所在的小組利用暑假的時間潛心鑽研更加合适的研究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該項目後來取得了新的進展,“起死回生”。
在妍汀看來,科研經曆雖然有時真的枯燥,但能夠獲得對于一個大問題的基本認識,同時也能夠學習到研究思路。而科研最大的樂趣既在于通過靈感的碰撞獲得新的想法和思路,也在于提升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得到有一定意義的結果。
妍汀自主研究的課題——《基于三期叠代模型的人口撫養比對儲蓄率影響機制探究》和《打造千億産業鍊基地,實現新能源汽車“贛州造”——贛州市經開區新能源汽車産業鍊調研報告》均獲得“挑戰杯”五四青年科學獎三等獎。
從求職轉向學術,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從容應對意料之外的變化,并将熱情堅持到底,這或者是本科階段除發現新知外,妍汀的意外收獲吧。
後 記
信息時代,變化是永恒的主旋律。變化意味着不拘定式,意味着天馬行空,意味着無限選擇的可能。變化也帶來了不确定性,帶來了選擇的焦慮,帶來了前路的迷茫。
在變化中尋找不變,在紛繁的選擇與可能中尋求栖息,也許是給心靈以安甯的出路。
筆者作為大一學生,面對北大這個大舞台上的精彩紛呈,有過自我懷疑,也有過茫然失措。這種茫然,為相當多北大學生所共有,亦将為往後踏入北大校園的許多同學所有。
陳妍汀學姐的經曆,無論是對國際象棋興趣的堅守,抑或是對發展方向的探索與堅持,均可給迷茫中的我們以振奮。不輕易随波逐流,用冷靜的思考認清自己的追求,再用熱忱的心靈擁抱所選的生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這是北大人的驕傲所在,亦是你我對自我負有的責任所在。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本事;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跟。
願我們,在北大,在光華,遇見無限可能。
(來源:北京大學招生辦 美編:賴雯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