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比賽評委
文 | 高潔
5月29日,第十二屆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于芬蘭赫爾辛基落下帷幕。經過激烈角逐,來自韓國、美國、烏克蘭、亞美尼亞的6位選手進入決賽,韓國選手梁仁模、美國選手内森·梅爾策和烏克蘭選手德米特羅·烏多維琴科分别獲得比賽的金、銀、銅獎。賽後,部分評委、獲獎選手接受音樂周報專訪,分享了對本屆比賽的體悟與感受。
梁仁模“壓倒性”勝出
韓國選手梁仁模
大賽組委會主席、芬蘭西貝柳斯協會主席勞裡·拉蒂亞表示:“這是一場高水準、激動人心的比賽,給觀衆帶來接踵而至的豐沛音樂體驗。”
“本屆比賽或許可稱之為疫情緩解後第一場最高規格的國際小提琴比賽,參賽者的整體水平極高,入圍者已足夠令人驚豔,是毫無疑問的國際水準。第一名獲得者梁仁模從第一輪比賽開始就展現出不凡的實力,成熟大氣的音樂表現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對于他的奪冠,我由衷感到高興,祝他今後在國際古典樂壇大放異彩。”大賽後,評委、執教于曼哈頓音樂學院及曼尼思音樂學院的小提琴家露西·羅貝爾表示,每一位評委都非常認真,提出改進的建議,幫助選手們客觀看待自己的演奏,并更好地理解音樂。“比賽正是這樣一個契機,可以鞭策選手們從精神、技術、音樂等多方面成長,接近一個真正偉大音樂家所應具備的素質。”
本屆比賽競争激烈,14個國家的39位選手進入初賽,18人進入半決賽,最扣人心弦的決賽為期三天。最終,梁仁模獲得金獎及西貝柳斯家族頒發的最佳比賽委托作品表演獎,以肯定他對格努斯·林德伯格應約所作新作品《Caprice》的诠釋。評委會主席薩卡瑞·歐拉莫認為,梁仁模的勝出為“壓倒性的”,他的音樂與技巧均極為傑出,換弦幹淨自然,無任何冗贅,因此極具歌唱性且自如。作為自2006年金獎空缺以來再次獲得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金獎的選手(2015年),梁仁模無疑有着超出一般演奏者的豐富舞台經驗。此前的2014年,他曾獲得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舉辦的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青年組亞軍。通過 J & A Beare 及 Beare 國際小提琴協會,梁仁模還将獲贈使用一把1772年喬瓦尼·巴蒂斯塔·瓜達尼尼名古董小提琴,使用期為一年,可酌情延期。
本屆賽制有變化
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由西貝柳斯協會啟動,自1965年起每5年舉辦一次,已成為當今古典音樂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小提琴大賽之一。第十二屆比賽由西貝柳斯協會、赫爾辛基藝術大學西貝柳斯學院聯合舉辦,贊助人為芬蘭共和國總統紹利·尼尼斯托。本屆比賽最終評委均為歐洲知名弦樂演奏家、教育家,評委會主席為BBC交響樂團和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首席指揮薩卡瑞·歐拉莫。
今年的比賽賽制與以往有所不同:評委們根據申請者資料及提交的錄音評選出入圍選手,初賽抽簽及開幕式地點為西貝柳斯學院音樂廳。所有參賽者需親自到場或由代理人代表抽簽,一旦順序确定,初賽、第二輪及決賽中将保持不變。所有選手的演奏過程均向大衆公開。除半決賽中的大賽新創作品及可能的室内樂作品演奏外,其他所有參賽曲目均需背奏。第一、二輪比賽中,選手可自行決定曲目的演奏順序,由評委控制每首曲目演奏長度以限制選手舞台演奏總時長,按賽制為每人不超過35分鐘。
從預選申請視頻到決賽,本屆比賽的每一個環節都包含西貝柳斯的作品。例如,預選申請提交視頻的三首曲目中就有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第一輪(即初賽)曲目包括2至3首西貝柳斯鋼琴小提琴作品;第二輪(即半決賽)規定演奏曲目包括西貝柳斯兩首幽默曲,任選自Op. 87 和 Op. 89;第三輪(即決賽)規定演奏曲目包括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 47)。
除了各時期的經典小提琴作品之外,第二輪比賽要求選手演奏紐約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駐團芬蘭作曲家馬格努斯·林德伯格專為大賽所作無伴奏作品(時長約7至9分鐘)。進入決賽的6名選手每人演奏兩首協奏曲,由迪瑪·斯洛博德尼烏克指揮芬蘭廣播交響樂團及蘇珊娜·馬爾基指揮赫爾辛基愛樂樂團與決賽選手同台演奏。
比賽一至三名獲獎者的獎金分别為3萬、2萬、1.5萬歐元。其餘三名決賽入圍選手每人獲得3千歐元獎金。此外,西貝柳斯家族還為每一位半決賽入圍者頒發特别獎和1千歐元獎金。賽事結束後,獲得冠軍的選手将與奧斯莫·萬斯卡指揮的赫爾辛基愛樂樂團合作,于今年12月8日演出,并在之後的10日、11日舉辦兩場小型音樂會(含私人音樂會)。芬蘭廣播交響樂團将與決賽選手合作,由薩卡瑞·歐拉莫執棒今年9月14日、15日的演出。其他樂團也将挑選決賽選手作為合作演出者。
助選手多角度審視自己
銅獎獲得者德米特羅·烏多維琴科
本屆比賽銅獎獲得者德米特羅·烏多維琴科出生于烏克蘭的音樂世家,父母均為中提琴家,從哈爾科夫專業音樂學校畢業後于富克旺根藝術大學跟随鮑裡斯·加利茨基教授學習。由于戰争影響,烏多維琴科覺得自己并沒有做足充分準備,但已在現有條件下盡力做到最好。他在曲目上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并且得以在半決賽中未曾被評委打斷地全部演奏完畢。“比規定時間超出了7分鐘。”他說,“在這樣級别的大賽中演奏,對選手來說是頗具壓力的,因此我在此之前就為自己安排了諸多小的演奏挑戰,比如在朋友們面前演奏第一、二輪曲目。而這樣的比賽也會為選手帶來前所未有、難以忘懷的體驗,比如遇見冉冉升起的新秀們,與優秀的樂團合作演出,當然,還有探尋赫爾辛基的美。”
烏多維琴科認為,人生中的每一次大賽體驗都無與倫比、助人進步。“如果選手能在個人感受和比賽的現實之間尋找平衡,将會發現更多樂趣,即使比賽有時是殘酷的。這種巨大的挑戰與緊張感将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給予自己從中學習的機會,不僅僅作為音樂家,而是成長為更好、更強的人。”
殷歐卡琳在比賽現場
本屆比賽的兩位中國選手殷歐卡琳、翁卿翥目前分别就讀于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和德國漢諾威大學。其中殷歐卡琳進入了初賽,翁卿翥進入了半決賽。
“我現在的專業老師和我的母校恩師——上音附中的周銘恩老師都給予我非常多的幫助和支持,花了很多時間與我一起鑽研曲子。”殷歐卡琳說,她在備賽期間花費了大量時間和心血來研究每一首作品,這次比賽的曲目極具挑戰。她選擇了自己非常喜歡的、輕快溫馨風格的作品:西貝柳斯的瑪祖卡和華爾茲,并且為後續的曲目準備了兩首法國作品。
“備賽期間我基本上不會讓自己太緊張,因為我們的肌肉也需要休息,練到自己滿意即可。面對舞台表演,選手們克服緊張的方式各不相同。其實上台時,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毫不緊張,每一位演奏者甚至大師上台都會有這樣的情緒。與其克服,不如去享受那種緊張感,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殷歐卡琳表示,選手們在現場的氣氛非常友好,當一位選手演奏完畢走下場時,會鼓勵後面即将上場的選手。這句“祝你好運”對殷歐卡琳來說是一件非常溫暖貼心的事,也大大緩解了面對比賽的緊張心情。殷歐卡琳希望,未來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帶給更多人,希望可以回家演出,也希望這些願望快些成真。
萬無一失不是最終目的
“很多人往往會認為,比賽是一個被評判的過程,演奏好每一個音符至關重要,不能出錯。我們當然不想聽到錯誤,但這不是關鍵。在高超的技巧之上,最終,演奏者表達的是自己的想法。”評委露西·羅貝爾認為,選手應在音樂表達中注入自己獨特的貢獻,即個人的音樂理念與品味。換句話說,要在技巧與音樂表現中找到平衡,全面塑造音樂,從演奏的那一刻起,懷抱堅定的音樂信念,這是每一位演奏者獨有的東西,流淌自心底。“比賽是一場演出,評委們要做的即是挑選出值得觀衆票價的演奏家們。萬無一失當然很好,但這不是演奏的最終目的,隻是它的起步。遺憾的是,它足以困住足夠多的學生。讓我們這樣思考:如果一位演奏者沒有足夠強大的、獨特的音樂解讀,觀衆為什麼要來買票聽他演奏呢?”
評委露西·羅貝爾和西貝柳斯的重孫在西貝柳斯的故居
此外,露西·羅貝爾認為,通過參加不同比賽,選手和評委們還可以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音樂風格、文化曆史乃至美食,使自己更具國際視野。本屆評委中的雅克·伊利維斯來自西貝柳斯家族,是作曲家的第四代後人。比賽期間,評委們應邀前往西貝柳斯的故居參觀。“當身處作曲家最喜愛的書房中,仿佛可以觸摸到傳述中的曆史。”露西·羅貝爾說。
- THE END -
“星标”音樂周報微信公衆号
不錯過每條推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