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像
大家喜歡陶淵明,是因為陶淵明勇敢地退出了“樊籠”似的官場,回到了“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的田園,他“種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雖然莊稼種得不好,“草盛豆苗稀”的,但确實不用為五鬥米折腰了。真正的“裸辭”呀,從此以後,就沒有工資了,如果莊稼收成不好,就得挨餓。陶淵明讓我佩服不已的就是這種勇氣,我可真沒這種勇氣,試想,明明有官做,就是不做,自己倒是逍遙自在了,讓一家老小跟着辛苦勞作、挨餓受凍的,老婆不唠叨嗎?孩子們不埋怨嗎?不過這是我無端地替古人擔憂,陶淵明的老婆唠叨了沒有,陶淵明的孩子們埋怨了沒有,陶淵明的詩裡沒明确地寫,陶淵明的詩裡主要寫的是他自己的日常活動,與朋友的交往酬贈以及自己的各種胡思亂想。
陶淵明的詩文作品裡,有少量作品提到了自己的孩子,讓我們看到這位大名鼎鼎的隐士是怎樣做父親的,他是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陶淵明像
1 《命子》:望子成龍陶淵明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寫了一首詩,題目叫《命子》。是因為陶淵明的長子出生,他要給他取個名字,表達一下對他的期望。
在這首詩裡,陶淵明回顧了自己祖先的光輝業績,說自己很慚愧,沒什麼出息,不能光大祖先的勳業。幸好兒子出生了,免去了“無後”之罪,“名汝曰俨,字汝求思”,給兒子取名叫“俨”,字叫求思,希望他能像孔子的孫子子思一樣,繼承發揚祖先的事業。
望子成龍,陶淵明也一樣。但陶淵明實在是個通達的人,是個有哲學家氣質的人,他說:“福不虛至,禍亦易來。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不到三十歲的陶淵明對社會、人生已有很透徹的領悟,他已經知道一個人可不是想成才就成才、想成功就成功的,所以他說,我日日夜夜期望你能成才,但如果你實在成不了才,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陶淵明故居
2 《責子》:小小沮喪白發被兩鬓,肌膚不複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寫這首詩時,陶淵明已四十四歲,是在經曆了出仕與歸隐的交替反複并最終歸隐田園之後。陶淵明有五個兒子,最大的十六歲,最小的九歲。陶淵明稱呼的是他們的小名,他以玩笑戲谑的口吻說,自己的五個孩子都不太愛讀書,老大阿舒十六歲了,就數他最懶;老二阿宣快十五歲了,卻不操心讀書;阿雍和阿端十三歲了,連六和七都不認識;最小的阿通快九歲了,天天爬樹找果子吃。實在是命運不濟呀,兒子不成才,能有什麼辦法呢,還是喝酒吧!
陶淵明的兒子可能不像他期望的那般優秀,因此他确實有點心灰意懶,有點失望,但他沒有苛責。
陶淵明故居
3 《與子俨等疏》:愧疚的誡子書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
鮑叔、管仲,分财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瑠。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颍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濟北氾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無怨色。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複何言。
這是陶淵明寫給五個兒子的書信體文字,陶淵明此時已年愈五十,老年的詩人情深意切地對同父異母的兒子們說,由于自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所以辭官歸隐,以至于使兒子們“幼而饑寒”,“每役柴水之勞”,作為父親,心裡非常難過。不知哪一天,他就會離開這個世界,希望兒子們相親相愛,“常思四海皆兄弟之義”,千萬不要忘記兄弟情分。
結語以上是陶淵明寫給自己兒子的詩文作品,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流露出的是一種滿滿的愛,是一種拳拳舐子之情。盡管陶淵明自己的人生不算得意,他的兒子們不算出色,但他作為一個父親,因為這樣一份親切,卻遠勝那些父子關系僵硬的所謂成功者。
想到了自己,一個沒什麼出息的準老年母親,混得就差上街做乞丐讨飯了,我能強行要求女兒為我增光添彩嗎?如果她自己沒有内動力,我的苛責能起到什麼正面作用呢!如果她自己願意奔跑,我想追恐怕都追不上。還是先繼續修煉自己吧,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