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隻以“壽司”拼裝而成的熊貓外形“雕塑”,以0元起拍,曆經83次出價,最終以1675元成交。
說是“雕塑”,其實隻是一張GIF的動圖,360度旋轉展示。成功競拍的賣家并不能在現實中拿到一個“摸得着”的雕塑作品擺放在家中或者辦公場所,隻能時不時在手機專門的小程序裡點出來,欣賞這件似乎屬于自己的藏品。
曾經拍出過億元天價、聽上去玄而又玄的“數字藝術品”已悄然來到我們身邊。登錄多個拍賣平台和APP,普通人也可以競拍專屬于自己的“數字藝術品”。不僅如此,國畫、油畫等傳統藝術品也開始“數字化”,嘗試變為“數字藝術品”參與拍賣。
數字藝術品究竟是未來收藏的新趨勢,還是互聯網又一次“割韭菜”的道具?
拍出逾千元的“數字雕塑”
花近7000萬買個微信頭像?
最近,市民馮苑把微信頭像換成了一隻身着塗鴉裝、戴着墨鏡與耳機的泰迪熊——這是她今年“雙11”搶來的熱門藏品。
今年“雙11”期間,某腕表品牌宣布發布限量版數字藝術品——正是馮苑微信頭像上這隻獨特的泰迪熊。掐準時間,馮苑在商品上線後第一時間下單,如願獲得了這一禮物。然而與過去的藝術品收藏者所習慣的消費不同,馮苑并不能拿到一隻泰迪熊實物。她拿到的是手機裡一張3D的泰迪熊圖片,可以翻轉,也可以放大縮小,還能曬到朋友圈。
買表送數字藏品的廣告
今年“雙11”期間,消費實物贈送數字藝術品不僅成了一些商家的促銷新手段,一些拍賣平台和APP還推出數字藝術藏品拍賣專場,數字藝術品創作工作室奧陌陌的“壽司世界”系列、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郭斌的“喵星人”等,都以“全網首發”之姿登上拍賣平台。
數字藝術品第一次大規模“出圈”,是今年8月NBA球星斯蒂芬·庫裡更換社交媒體賬戶頭像。為了這一藍色的“無聊猴”頭像,他花了55個虛拟貨币以太坊,約合18萬美元。随後,在互聯網上頗有争議的孫宇晨号稱以1.2億個虛拟貨币波場币購買“Tpunk#3442”數字藝術品——一個像素化的小醜形象,價格相當于105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6700萬元。有網友稱其“花近7000萬買個微信頭像”。此外,演員徐靜蕾、陳柏霖等人也将社交媒體頭像換成了這樣的數字藝術品。
據悉,數字藝術品在海外被稱為“NFT”藝術品,全稱“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币”,通過區塊鍊技術對圖像和視頻文件等進行加密,生成無法複制的數字簽名。
收藏數字藝術品隻是收藏個寂寞?
拿到屬于自己的數字藝術品後,馮苑第一時間将其發到了朋友圈,“好像走上一條新的花錢不歸路”。
在馮苑看來,自己收藏數字藝術品“順理成章”。“現在我們的工作、學習、興趣、社交都在數字化,藝術創作和收藏怎麼可能不數字化?”作為一名95後“互聯網原住民”,她并不認為花錢買一件“看得見、摸不着”的數字藝術品是“拿錢打水漂”:“藝術品的價值在于創造性,數字技術極大地拓寬了創造的空間和手段。比如很多3D藝術品,現實中根本做不出來。”
同樣關注數字藝術品的敬磊曾經花2000元買過一件數字藝術品,被大自己14歲的表哥嘲笑“花錢買個寂寞”,但他反問對方:“你當年花更多的錢找人在網絡遊戲代練升級,以及給遊戲角色買裝備、買皮膚,不是一樣的嗎?”
在敬磊看來,手機已經可以取代錢包、鑰匙甚至遙控器,同樣可以成為存放藝術品的空間——隻要自己想看,随時點開手機就能享受這件藝術品。如果收藏得足夠多,甚至可以在朋友圈策劃一個展覽,用這些收藏向熟人展示自己的品味與思考。
号稱價值近七千萬元的數字藝術品,任何網友截屏即可免費成為微信頭像
馮苑在一個二手交易群裡已經發現好幾個自己的“同款頭像”。事實上,網上可以找到鋪天蓋地的數字藝術品圖片——這意味着普通人可以不花一分錢就擁有近7000萬元的“同款微信頭像”。
“除了創造性,稀缺性是藝術品進入流通領域後價值的另一特點。”從事藝術品交易的廖先生告訴記者,互聯網上大量複制圖片、視頻并不影響數字藝術品的稀缺性。“藝術品本身不害怕複制品或赝品,相反複制品越多、被觀看次數越多,真品價值越高。”廖先生坦言,藝術品唯一害怕的是無法被辨别真僞,但區塊鍊技術讓數字藝術品的每一次交易流動都留下記錄,意味着幾乎不可能被複制或仿冒:“如今人人都可以通過數字技術知道你是這一廣為流傳的數字藝術品的主人,稀缺性帶來的巨大社交價值,是互聯網一代非常在意的。”
數字藝術品會取代實體藝術品嗎?
在某數字藝術品拍賣平台上,嶺南畫派畫家郭偉光的作品《紅蔥》剛剛進入競拍環節。當大多數人仍然在争論藝術品是否必須是“實物”時,畫家和專業機構已經介入數字藝術品的交易和收藏。
今年8月,香港畫廊Start Art Gallery曾宣布買入“CryptoPunk 8236”與“CryptoPunk1970”兩幅數字藝術品作為畫廊的“珍藏”,為此約花費70萬美元。今年3月,佳士得将《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拍出6025萬美元的天價,加傭金共約6930萬美元,相當于4.5億人民币。
《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
這一作品由昵稱Beeple的美國藝術家邁克·溫克爾曼耗時14年創作,他從2007年起每天創作一幅畫作并上傳到網絡上,最終把5000張作品圖拼接成一個316MB的JPG格式文件。
然而邁克·溫克爾曼在3月的拍賣中獲得了價值約5300萬美元的以太坊後,立即将所有的虛拟貨币換成了美元,甚至對媒體稱“NFT價格‘絕對’是一個泡沫”。他表示自己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加密主義者,“如果明天所有這些NFT東西都消失了,我仍然會從事數字藝術創作。”
“數字化”後,傳統藝術品還存在嗎?
“線下的藝術品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經營畫廊的王女士以正在競拍的《紅蔥》為例,這幅國畫将紅蔥這一植物由紅變綠的色彩變化置身于黃色背景之上,預展時的介紹稱,創作該作品時将朱砂、青金石、孔雀石、雄黃雌黃、珍珠粉、水晶末等材料研磨調制,過程繁複:“色彩是這一作品的價值之一,受到設備限制,數字化藝術品不可能呈現創作質感,一定要在線下才能感受。”一些業内人士持同樣觀點,未來藝術品收藏可能将線上線下并行:“就像互聯網時代的生活一樣。”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簡工博
來源:作者:簡工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