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機不避讓救護車#險釀大禍,事後交警對該女司機進行了批評教育,并且依法做出了處罰。如此看來,難道女司機真的不适合開車?
近日,廣西的一名女司機在開車時無視後方鳴笛的救護車。險些導緻救護車上大出血的孕婦錯過寶貴的救援時間。這件事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讨論,不少人紛紛指責該女司機“出門不帶腦子”“沒有一點良心”。女司機不适合開車這一話題又一次成為了焦點。
首先,這名女司機的做法是錯誤的,受到處罰和教育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女司機是真的不适合開車嗎?是什麼導緻了如此多的人産生了女司機不适合開車的觀點?女司機們又該如何為自己正名?請繼續讀下去,我們一起探尋答案。
在我看來,女司機就不應該開車的觀點是錯誤的。從2019年的交通事故統計數據來看,男性司機所占比率是遠遠高于女性的,即使持有駕照的女性略少于男性,也不能說明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和司機性别有直接關系。
2019年交通事故駕駛員性别比例
相反,女性司機由于其細心,“膽小”的性别特征,在駕駛汽車方面可能會有比男性更為顯著的優勢。例如,她們為了安全,會時刻牢記要系安全帶,同樣她們并不追求速度上的“刺激”,在超速方面明顯要少于男性,在酒駕方面,女性所占比例也小于男性,因此,在開車方面,男性和女性根本沒有太大差異,更不能說,女性司機就更容易導緻交通事故。
我們都知道最美司機吳斌的故事,他在最後一刻也不忘保護一車人的生命安全。然而35歲女司機魏斐在駕駛公交車時突然感到頭暈,在暈倒之前,她還能盡力将車停穩,保證不出事故。由此看來,女司機也能和男性一樣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面臨危險時準确的判斷。
暈輪效應,讓女司機背了不該背的鍋
在去年的交通事故統計中,女性司機所占比例僅為15%。而女司機不适合開車的觀點卻被頻頻搬上台面,這背後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它——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等,指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别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确了解。這種錯覺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暈輪效應”。
同樣,暈輪效應不僅僅可以适用于人際交往。也常常左右人們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由于女司機造成的交通事故并非十分嚴重。這就導緻這些女司機們的錯誤操作和驚恐表現更容易被記錄下來,人們在網絡上獲取這類信息的時候就很容易對女司機産生偏見。同樣,雪球越滾越大,女司機造成交通事故的相關信息也就越來越多。女司機也就背上了這不該背的鍋。
所以,像這樣,我們僅僅從十分片面的信息就得出結論是不合适的,而暈輪效應也很容易讓我們形成偏見。少數例子也不能完全否定所有女司機的駕駛技能,女司機,她們應該得到正名。
女司機的做法明顯不對,但也不能代表所有
做一個優秀的駕駛員,是所有人的責任
其實,大多數女性由于其從小被教導要溫柔淑惠,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因此,為女司機正名也不僅僅要靠大家全面認知全面判斷,去避免“暈輪效應”,同樣,也需要在教導上正視而不“歧視”女性,從小培養女性的動手能力和應急反應能力,這樣才能減少女司機“錯把油門當刹車”的笑談。
在駕校方面,一定要做好對于駕駛員法規理論和道德素養的培養,而不能為了提高效率。僅僅用固定的技巧幫助駕駛員通過駕駛考試,對于科目一和科目四的考試,則由考生自己靠瘋狂背題來解決。
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每一個駕駛員本身,遵守交通法規,能慢的時候盡量慢一點,能禮讓的時候就禮讓他人。不做“路怒族”,在開車時積極觀察路況,預判前後車距和規劃最優行駛路線。畢竟,做一個優秀的駕駛員,不僅僅是女司機,而是所有駕駛員的責任和義務。
有時候不讓救護車的不僅僅是女司機
喜歡就關注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