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這個有趣的靈魂,不是别人,正是蘇東坡。
今天恰好是蘇東坡的生日,那不妨跟着十二一起,通過這篇文章走完蘇轼的一生。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蘇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父親蘇洵,爺爺蘇序。
宋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弟弟蘇轍出生。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五月十一日,爺爺蘇序去世。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蘇轼娶王弗為妻,時年,蘇轼十九歲,王弗十六歲。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蘇轼蘇轍兄弟首次随父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轼蘇轍兄弟高中進士。同年四月,母親程夫人去世,兄弟倆回家守孝丁憂27個月。
嘉佑六年(1061年)八月,蘇轼參加朝廷制科考試,考入第三等,為宋朝開國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王弗去世。年僅二十七歲。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父親蘇洵病逝,蘇轼、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
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年)十月,蘇轼娶王弗堂妹王閏之為妻。
熙甯二年(1069年)春,蘇轼兄弟返京,正好遇上王安石變法。
熙甯四年(1071年),蘇轼請求外調地方任職,宋神宗的意思是出任地方知州,但是中書省認為不合适,改為通判颍州,最後宋神宗改為通判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可以看出來神宗還是很愛護蘇轼的。
熙甯五年(1072年),蘇轼三十七歲,在杭州通判任上,開始填詞。
熙甯七年(1074年)王朝雲入蘇家,是年秋,蘇轼杭州通判任滿,調任密州知州。期間治蝗災、救旱災。政績卓著。
熙甯十年(1077年),蘇轼調知徐州,正好遇到黃河決堤,水圍徐州,一旦城破,後果不堪設想。蘇轼始終堅持在一線,泥裡來雨裡去,衣不解帶,組織抗洪搶險,經過七十多天艱苦奮戰,大水終于退去,徐州得以保全。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秦觀、黃庭堅以詩文請教于蘇轼,正式拜入蘇轼門下。
元豐二年(1079年),蘇轼四十四歲,蘇轼調任湖州知州,例行公事,作《湖州謝上表》,文中有“知其愚不适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兩句,被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抓住小辮子,借機抨擊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後來進一步演變成“無尊君之義,虧大忠之節”。神宗皇帝遂下令禦史台勘問。
七月二十八日,蘇轼在湖州太守任上被逮捕,押往京師。
八月十八日,蘇轼被押至京師,投入禦史台監獄,因禦史台周圍遍植柏樹,烏鴉成群栖息于上,故稱烏台,這一事件也稱“烏台詩案”。
十二月二十八日,蘇轼入獄一百三十天,等來終審判決:貶谪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
元豐三年(1080年),正月,蘇轼離京。二月,蘇轼抵達黃州。
元豐四年(1081年),蘇轼四十六歲,在黃州開墾東坡,自給自足,自号“東坡居士”。自此,便有了蘇東坡。
元豐五年(1082年),曆史上的“蘇轼年”,這一年蘇東坡著作頗豐,詞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文有前後《赤壁賦》,書法有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元豐七年(1084年),蘇東坡離開黃州,赴汝州。
在黃州四年多的時間裡,蘇轼雖然是被看押的犯官,也依然盡力為百姓做實事。在黃州,他成立了“救兒會”,是世界上最早的孤兒院。
六月,過金陵與王安石會面,兩人盡釋前嫌,恩仇盡泯。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去世。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蘇轼升任翰林學士、知制诰。不到一年的時間,蘇轼從一位貶谪的犯官,一路扶搖直上,成為朝廷的重臣。
元祐二年(1087年)八月,蘇轼再多了一重身份——哲宗皇帝的老師。
元祐四年(1089年),蘇轼再次請求離開朝廷到地方任職,最終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出任杭州知州。
在出任杭州知州期間,蘇轼組織疏浚西湖,築蘇堤,赈濟饑荒,防治瘟疫,組織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公立醫院——“安樂坊”。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他被召回朝。五月,抵京。八月,又因為政見不合,出任颍州知州。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九月,被召回朝,進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這是蘇轼一生官位最高的時候。但他已厭倦了朝廷的紛争。一心隻想歸老,朝廷不準,他又多次請求外放。
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妻子王閏之病逝。終年四十六歲。
九月,出任定州知州。同月,高太後去世。哲宗親政,新黨再度執政。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蘇轼五十九歲,被貶惠州。
紹聖三年(1096年)七月,蘇轼的愛妾王朝雲病逝。年僅三十四歲。
紹聖四年(1097年)四月,蘇轼六十二歲,被貶海南儋州。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去世,無子嗣,由他的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
四月,朝廷大赦天下,蘇轼也在其中,得以北歸。
八月十二日,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病逝,蘇轼知道後悲痛不已,在扇子上寫下“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轼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歲。
宋高宗時,追贈蘇轼為太師;宋孝宗時,追谥“文忠”。故稱“蘇文忠公”。
回顧蘇轼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他的一生是不斷失去又不斷得到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不斷與挫折磨難相包容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不斷與自己和解的一生。
他的一生過得并不快樂,但是他的這種豁達與超脫感染着每一個走進他、靠近他的人。
當你身處逆境,你會想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當你在中秋節仰望天空的一輪皓月,你會想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當你陷入迷茫、彷徨無助時,你會想到:人間有味是清歡。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不知道你是因為哪一句詩、哪一句詞,因此而喜歡上蘇東坡,但我很慶幸:你終于還是喜歡上了這個有趣的靈魂。
和你相遇在這裡,真好!
好了,這一期分享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再見。
文|丁十二
圖|網絡
如果喜歡本文,歡迎分享轉發,您的轉發支持就是十二創作的動力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