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的紅原縣,是一片紅軍長征走過的草原。 在過去,紅原縣畜牧業基本是靠天吃飯,随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政策的推進,牧民們學會了現代畜牧技術、建起了畜牧産品深加工園區,還搞起了耗牛文化節、牧家樂旅遊項目。如今的紅原縣,已經是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省特色農産品優勢區,“紅原大草原”文旅品牌也越來越響亮。
小紅軍變成老牧民,舊牧區變成示範區 在紅原縣,流傳着一個小紅軍的故事。長征初期,賀龍率領的紅軍部隊經過湖南省大庸縣(今張家界),生活困苦的侯家八口人,舉家追随紅軍開始了長征。穿越若爾蓋草原的時候,擔任文藝宣傳員的侯家媳婦劉大梅犧牲在沼澤裡,年幼的兒子侯德明和家人失散,患病無法跟上隊伍,被藏族牧民格西阿谷收養。 侯德明由此多了一個藏族名字“羅爾伍”,長大後娶了格西阿谷的侄女曲美拉姆,在當地結婚生子。直到了2004年,侯德明才和失散的侯家親人相認。闊别七十年,當年的小紅軍已經變成了老牧民,在長期的放牧生活中,他已經是滿臉風霜,兩頰都是高原紅,和其他藏族牧民沒什麼區别。 侯德明老人的生活經曆,就是紅原普通牧民的真實寫照。 他生活的地方,是今天的紅原縣瓦切鎮。 解放前的瓦切是一個牧民聚居地。建國後,瓦切成為牧業公社。改革開放後,瓦切公社改為瓦切鄉,到2012年又改鄉為鎮。幾十年滄桑變幻,瓦切不變的是放牧。由于草場不堪重負,傳統牧業生産效率又低,當地牧民再怎麼努力也難以通過放牧改善生活,于是許多人離鄉背井外出打工。 如今的瓦切鎮,是紅原縣的鄉村振興“明星”。引入先進畜牧技術,按照環境保護需要優化産能之後,瓦切鎮每年的畜牧産品依然很可觀,每年産出鮮奶4683噸、酥油87噸、奶渣40噸,牦牛出欄18184頭;唐日合作社、陽諾合作社興起了酸奶加工,德香村搞起了織布廠和牛糞燃料初加工;各村還根據自身條件,打造出旅遊觀光、民俗體驗、婚慶文化、餐飲住宿、觀光住宿等旅遊項目。以前瓦切鎮的村民流行外出打工賺錢,如今外出務工的村民陸續返鄉創業。
紅原瓦切鎮
紅原瓦切鎮
在紅原縣,像瓦切鎮這樣在鄉村振興中發展起來的鄉鎮,還有阿木鄉、安曲鎮等地。 阿木鄉在推進現代草原畜牧業的過程中,湧現出了大成綿羊養殖合作社、洛爾央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查長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古道阿木、馬術之鄉”美麗鄉村旅遊品牌也初見成效。安曲鎮的月亮灣景區在2017年成功創建為國家4A景區,牦牛養殖、傳統手工、藏式唐卡繪畫、紅色教育等特色牧旅産業也已全面展開。2021年,安曲鎮成功創建省級先進鄉鎮。 在現代畜牧業展現成果的同時,紅原縣還圍繞畜牧業打造“綠色工業”,農畜産品加工園區已經發展成為“甘、阿、涼”三州第一家省級農産品加工示範園區。2022年1月26日,紅原縣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省第二批特色農産品優勢區。
産業振興為紅原縣帶來了強勁的發展動力,2021年紅原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96715萬元,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83033萬元,同比增長6.7%;第二産業增加值10826萬元,同比增長9.2%;第三産業增加值102856萬元,同比增長7.6%。 2021年,紅原縣被列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2022年5月,紅原縣60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預計年度投資36.9億餘元,創紀錄的建設熱潮,将進一步改善紅原的基礎設施條件,為産業振興帶來更好的發展環境。
人才推動新舊交替,組織打造做事隊伍 作為一個高原牧區小縣,紅原的發展缺資源更缺人才。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紅原縣常住人口為46644人。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紅原縣對人才振興、組織振興的感受格外深刻。 人才代表着新思想、新知識、新方法。為了推動鄉村人才叠代升級,紅原縣充分發揮能人、帶頭人的作用,按照脫貧緻富帶頭人、生産經營型、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專業技能和專業服務型五大類,有針對性的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這一人才模式,形成了“龍頭企業 合作社 牧戶”的生産結構,帶動牧戶牧民和現代畜牧業有機銜接。通過傳知識、教技能,帶動畜牧業經營方式由“粗放養殖”轉變為“家庭生态牧場 适度規模化标準化養殖”,生産方式由“四季放牧 冷季補飼”轉變為“暖季适度放牧 冷季圈舍飼養 科技 保險”。農牧民生産效率更高,畜牧産品合标合規率大幅提升,經營風險也得到了保障。草畜動态平衡的目标如期實現,農牧民的收入也獲得了增長。 通過全新才人模式推動畜牧業現代化的同時,紅原縣還打造了奶制品、肉制品、毛紡品等畜牧産品深加工産業鍊,并以非遺文化傳承人推動傳統手工、唐卡繪畫、藏戲表演、民間彈唱等項目市場化,形成深度開發當地特色資源的推動力,促進村民轉變思想跟上潮流,并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受惠受益。 2022年,有60個重點建設項目要集中開工,這對紅原縣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了對接好投資落地,紅原縣主動轉變職能定位,着力改善營商投資環境。 通過完善在線并聯審批體系,紅原縣建立健全聯審聯批機制,發改、住建、林草、水務、自然資源等部門積極配合業務銜接,及時解決集中審批、并聯審批、聯審聯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相關項目及時提供氣象、水文等資料,及時協調解決用地、用電、技術、地材和環境容量等問題,形成圍繞建設項目的“多對一,一對一”的工作格局。 為落實項目保障服務,紅原縣實行了領導包聯制,每個項目落實1名聯系領導、1名責任領導、1個責任單位、1位責任人、1位服務專員,20名縣級領導聯系50個投資規模較大、帶動力強的重點項目,全面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及時解決困難問題,有效督促項目建設。通過“限時審批”、“并聯審批”、“要件承諾”等模式,助推項目按時開工、盡快建成、盡早投用。
生态文态催生新業态,紅原草原成為大品牌 生态,是紅原縣的一張靓麗名片。黃河水系造就了紅原縣水草豐美的放牧環境,也帶來了壯麗的草原風光。紅原縣連接阿壩縣、若爾蓋、松潘、黑水的區位優勢,又讓這一地區有着悠久的商貿曆史。農牧 商貿的曆史底蘊,給紅原縣留下了獨特的經濟傳統,并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安多藏族文化。
紅原縣的牧區經濟是對四川經濟結構的有益補充,牧區風光更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稀缺旅遊資源。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随着現代牧業在紅原縣蓬勃發展,“牧、文、旅”融合的全新業态也在蔚然成型。
朗則祥隆節,是紅原安多藏族的特有節日。“朗則”意為藏曆十二生肖中的牛月,“祥隆”意為迎接盛夏。牛月迎接盛夏,在草茂牛肥的時節慶祝幸福安康的生活,祈福吉祥隆盛的未來。這樣一個以遊樂、歡慶、消暑為主題的節日,天然就是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節會。 以“祥隆節”為基礎,紅原縣打造了“牦牛文化節”。跳安多鍋莊,吃安多美食,欣賞藏戲、山歌、民間彈唱表演,觀看精彩刺激的賽馬、摔跤,為期三天的“牦牛文化節”格外熱鬧。為了體現牧區特色,還加入擠奶比賽、馴牛表演、藏式舉重、藏式選美等活動,形成了集“刺激性、挑戰性、冒險性、觀賞性”于一體的安多牛仔風情。“牦牛文化節”已經舉辦了九屆,一年比一年熱鬧,“紅原大草原”的文化旅遊品牌也越來越深入人心。
近年,紅原縣又為“紅原大草原”加入了“夏季避暑放歌草原”旅遊體驗,由此誕生的夏季雅克音樂季,已經連續舉辦四屆,吸引了57.4萬人次現場觀看,實現綜合收入42800萬元。 “生态 文态”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生的發展動力。紅原縣通過“景區帶村”、“公司帶村”、“節慶帶村”等模式發展鄉村集體經濟,并以“牧家樂 個戶”模式,促進文旅新業态發展,增加當地就業機會,帶動群衆增收。 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紅原縣也格外珍稀生态資源。在大環境方面,紅原縣抓住黃河上遊生态保護、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等機遇,保護和改善當地生态,讓自然風光成為不褪色的名片。在小環境方面,紅原縣推動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整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新農村人居環境大為改善,鄉村旅遊、民宿接待、民俗體驗的吸引力也得到提升。
紅原縣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紅原縣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除了安多文化、遊牧文化,紅原縣還有紅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音樂文化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生态 文态”孵化新生業态的融合模式還大有發展空間。“紅原大草原”這一品牌,還會有更豐富更精彩的内涵加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