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晚19點,在中國350家IMAX影院上映了一部電影,叫做《長城》。大緻講述的是中國的古代,有一種叫饕餮的怪獸以人類為餌食,它們每六十年便會集結到人類的領地覓食,為了捍衛領土的人類軍團,用智慧鑄造了長城,以此為障礙抵禦怪獸的入侵。
長城的修建的确是為了抵禦外來入侵者,但絕不會是饕餮這樣的怪獸,不過電影的宏偉場面确實讓世界再一次重新認識了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長城的重要作用。
長城作為防禦工事,其堅固程度自然厲害,這一道高大而又連綿不斷的長垣,成為了限隔敵騎行動的屏障。千萬不要以為長城就是簡單的一面牆,它是與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說了這麼多,長城雖然堅固,但它的平均高度隻有7米8,厚度也沒有《指環王》裡面呈現出來的厚。簡而言之就是與想象中的宏偉壯觀相差甚遠,這樣的防禦工事對于遊牧民族而言,并算不上是無法攻破的障礙。就連創造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帝,都一度認為長城的存在,意義其實并不大。
作為見多識廣的當代青年,自然不能人雲亦雲,長城究竟發揮着什麼作用,心中自有判斷。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得知: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從中國曆史記載來看,長城之稱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在《史記·楚世家》中有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裡,以備楚。”
長城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要說它沒有存在的價值,可謂是天方夜譚,古人的智慧有目共睹,沒有意義的事情不可能長達兩千年還在重複。
衆所周知,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着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那麼問題來了,平均高度隻有7米8的長城,到底防住了啥?
這就要了解中國的曆史才行,其實在秦始皇之前長城就已經開始在修建,特别是在未完成大統一的時期,各個諸侯國為了抵禦匈奴、義渠等胡人,都在不同程度進行修建長城。要想過上安穩日子,前提是要保衛好邊疆,在這一點上,意見很統一。
有了長城之後,即便中原地區發生争奪戰,胡人也被阻隔在安全界限之外,沒有純外部力量的侵擾,是最好的局面,至少避免了塞外突然攻入,坐收漁翁之利的事情發生。
雖然在曆史的發展進程中,燕國打敗了東胡人,秦朝打敗了義渠,趙國也收拾了匈奴。這看似一片大好的局面,因此産生的世仇導緻彼此之間的争奪很難停止。
秦朝憑借強大的實力把河套地區收入囊中之後,便整合了趙國、燕國修建的長城,三國的長城連接在一起,以陰山為界徹底把塞外的遊牧民族給隔離開來,中原的繁榮穩定也才得到了保障。
長城是中國的長城,為了中原地區的穩定而修建的一堵牆,這與西方半毛錢關系都沒有,為何西方的學者卻叫苦不叠?
原來胡人之所以會時常騷擾中原的土地,那是因為遊牧民族生活的地域苦寒荒蕪,難以種植莊稼,隻能以牲畜為主食,一旦遇到惡劣氣候,口糧便難以保證。為了改善生活環境,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中原的主意。
相比之下,中原地域遼闊,土地肥沃,糧食産量也很高,多餘的糧食可以儲存起來,遇上大災之年也能夠存活下去。長城橫空出世之後,徹底斷絕了胡人的非分之想。無奈之下隻能轉戰其他地域,西方國家自然也就變成了目标。
曆史上的突厥、匈奴以和馬紮爾人的舉動,就是最有力地證明。與中原争鬥很難占上峰,但與當時很多西方國家較量,明顯是猶如探囊取物般容易。所以,西方學者才會大倒苦水,長城的存在,把他們給害苦了。
長城的存在意義非凡,暫且不說它的高度是否能夠有效阻擋敵人的進攻,但凡是去真實爬過長城的人都會明白一個道理:延綿起伏的山上多出了一面牆,而且還有四層樓那麼高,即便是遊牧民族,體力也很難支撐。
想一想那個場面,扛着重重的冷兵器,氣喘籲籲地翻山越嶺,然後看到長城上一排排裝備精良的秦朝士兵,那心裡的滋味怕是不好受吧。一片黑壓壓的箭雨飛過來,聽到的隻有慘叫聲了。
除此之外,在長城上居高臨下,站得高看得遠,匈奴在遠處就已經暴露了目标,這就已經處于劣勢了。作為遊牧民族的他們,脫離了馬背,戰鬥力直接大打折扣。想要與秦軍再一決高下,那簡直就是雞蛋碰石頭了。
所以長城的存在,是中原地區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的前提,也是一份安心的保障。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