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子的人生态度

老子的人生态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01:23:22
微妙玄達的商先生

鎮江的商靈虛先生給我發來私信說:你有一個缺點知道嗎?就是自我意識太強了,說得難聽點,就是太把自己當“人”看了。我問何以見得?她說你的性格如此,你的文風如此。難道你沒讀過莊子的《田子方》?還記得孔子見老聃那段話嗎?孔子見老子剛洗完頭,披頭散發地站在門前晾幹,木然而立毫無生氣。孔子施禮并問其“形同槁木”的緣故,老子說:我之所以形同槁木,是剛才的确在神遊萬物初始萌生之渾沌虛無之境——形同槁木還是人嗎?

我問商先生:這跟我所謂的“自我意識太重”有什麼關系呢?商先生說,你就總把自己當“自己看”,不知道“吾喪我”的道理。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1

孔子見老子

商先生30多歲開始研習《道德經》,如今年過七旬,我們是在湖南常德“隐士林”做義工時認識的。那時候我覺得她深藏若虛,微妙玄達,在我心中,她就是一個“善為道者”,不過,我總感覺他們都有神化老子的傾向。

那些深研《道德經》的人,來自五湖四海,日美韓、新馬泰的都有,他們白天圍坐在一起,寫寫畫畫,常常暢談到深夜,我是做文字的,有自己的工作,所以除非老監院有約,通常我很少參加他們的“晚課”,更不喜歡練功。

但他們都很平和,商先生有着老大姐一般的情懷,總是潤物無聲,行止端莊,“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從不固執己見,哪怕對方态度過火,她也一如既往地和顔悅色,十分難得。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2

固執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

有一次,襄陽日報的林先生說:你們黑闆上寫着“重為輕根,為躁君”明顯寫錯了嘛,“輕”與“重”,“”與“躁”才是一組對立的概念,才符合文法和邏輯,這是老子的原話,老子說“歸根曰”,“緻虛極,守笃”“不欲以”,“我好而民自富”,“濁以之徐清”,“牝常以勝牡,以為下”等等,“”正是柔弱的體現,也是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并且跟“玄牝”“谷神”的奧妙相匹配,老子強調的就是一個“”字。你們寫成“”不是誤人嗎?

商先生耐着性子等林先生說完,微笑着問道:林兄弟可知道帛書《老子》嗎?我們把帛書和傳世本放在一起探讨,孰優孰劣,且不管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總是有道理的,存在的一定是有原因的,這不正是“人無棄人,物無棄物”的道理嗎?我們對于新的文獻總不能視之不見,那不就把學問做死了嗎?我們探讨的是:哪一種版本更容易接受,是否應該兼顧諸版本。而不是版本優劣的問題。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3

道德經

并且,您所說的“靜”字,在帛書裡大部分分别是“靜”“情”“靓”,出現這些不同,作為道學愛好者,我們不能妄下結論,我們通過比較,會加深我們對老子思想的領悟。這是我們目的。

後來因出版問題,我去襄陽,再次見到林先生。林先生說,那位老大姐太令人佩服了,那天那麼攻擊她,她都笑臉相迎。他們分明在探讨優劣問題,卻說在比較學習,她是怕引起争執啊!林先生說,回家看了帛書,深有感觸,認為“清為躁君”的确更容易理解,因為“君王”的确應當保持醒的頭腦,所以說“清為躁君”也是對的。并讓我轉達對老大姐的敬意。

老子本來就不是人,還用得着神化嗎?

商先生和浙江蕭山的鐘先生在《道德經》方面的研究,都是我佩服的人,他們常常跟我說:老子本來就不是人,用得着神化嗎?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4

萬物混而為一

佩服歸佩服,但一直不敢苟同,尤其是鐘先生認為老子是高緯度的智人,至少你别把他當世間的普通人來看,老子往來得妙理,神思通天機,你以俗世之心永遠讀不懂他。你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卸下你“人”的包袱,來審視我們這個世界,才有一絲可能找到對話老子的機緣。我想這大概就是他們說我太自視的緣故吧?

說起在湖南常德隐士林的多次辯論,商先生依然不改初衷:你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引用孔子、唐玄宗、李約瑟、海德格爾、卡普拉等人對老子的稱贊,為何就不能允許朋友們對老子神聖的頂禮膜拜?一樣的贊美,孔子說老子“其猶龍耶”不也是說他不是人嗎?老子言“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你為何偏執一方而不能用“中”呢?老子的“無欲觀妙,有欲觀噭”到底蘊藏着什麼樣的天機,你知道嗎?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5

無欲觀妙,有欲觀噭

讀懂“有欲”“無欲”,可破“天機”?

“天機”?老大姐您這不是又往“玄學”上扯嗎?

商先生嘿嘿笑了起來:兄弟學《道德經》,是否在于探尋“天機”?為何說個“不可道”的“天道”你樂于接受,換個“可道”的“天機”就排斥?你要不能收受兩段好好理解一下“恒無欲也,以觀其眇; 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吧!你要能解透“無欲”“有欲”,也就快遠離“自視”了,也就快入門了。

對這兩句話,不管對錯,我大約可以直接說出它的大意來:

總是從事物的初始萌發時的狀态(無)來觀想它的生發微妙,總是從事物産生的根源(母)探尋它擴散變化的端倪(徼)或者聆聽它擴散變化的聲音(噭)。

因為我不敢确定是“徼”還是“噭”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6

深藏若虛

商先生很快發來語音:“我不敢确定你說的就是對的,但似乎也說不出你錯在何處。以我本人從40年來學習《道德經》的直覺來看,我相信這個‘噭’是筆誤或通假,因此,我還是傾向于是‘徼’而非‘噭’”。僅供參考,不要輕信。切記:不經反思的輕信是體道的大忌。

試試不把自己當“人”看的效果,且以“神性”的思維領悟老子

商先生說:我們生活于天地之間,又不能遠離社會,“人”的屬性既是我們應該尊重的,同時也是體道過程中要克服的。所謂尊重,就是人之為人,乃是因緣造化的結果,不是自我選擇的結果,因此應該順其自然,尊重天之道的和合運化。

但從宇宙為一的“玄同”角度來看,又必須“聞道者日損”,那就意味着要把“嬰兒”以後的社會“所得”全部幹淨的從身上“修除玄覽”,并且永遠保持“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锉其銳,解其紛”的狀态,杜絕再次被“人”化,從而融入自然,與萬物和諧相處。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7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就是“有”與“無”在人身上的體現,回歸本初,從“一二三”的“三”的“有”,返歸于“一”的不分離狀态的“無”。

我問她:這就是您說我“太自視”有分離的用意所在嗎?

她說有此用意。但更主要的是,要跳出“人”的藩籬,就像蕭山的鐘先生說的那樣,不以平視,而是以俯視的視角來審視萬物,就如同把老子設定為外星人的用意是一樣的,盡管老子不是外星人。

我問她:“世人是因為沒有老子的思想純粹,做不到‘至虛,極也;守情,表也’‘抟氣緻柔’,而導緻的思維障礙嗎?”

老子的人生态度(老子不是人不用神化)8

緻虛極也,守情表也

商先生說:“至虛,極也;守情,表也”隻是融入萬物的途徑,老子意在教人學會“舍得”,舍棄掉“餘食贅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學會從宇宙自然中汲取能量和智慧。

老子和他發現的“道”一樣永恒,且唯一,是宇宙大法則,世界真理。

所以,我們不妨超越一些,“革命”一些,略帶點“神性”的思維,在觀想中,不妨把老子當做高緯度的高智者,以“宇宙為一”的思維來看世界,看自己。不然的話,要參透《道德經》,何其難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