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光陰似箭,一轉眼又到了處暑節氣,這是我的家鄉每年開始秋收的時刻,我的家在雲南富民,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村,這個時節的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包谷和大豆。
說起收水稻(我們老家叫掼谷子),老輩人的方式最傳統,先是婦女們把谷子割下來捆成小把,成喇叭口狀就地撒在田裡曬三天左右太陽(我們叫曬谷把),把谷把曬幹,然後由男人們負責掼回來。
掼谷子當天,男人們會早早的起床,約好合心的同伴,一般是8個人一夥(我們叫一張槽),大家推選一個年長者當領導(我們叫"槽長"),到生産隊的倉庫房裡挑選自己心儀的掼槽。再配上一個撮箕,一把攬篩,一把六齒杷,接谷粒的草蓆8床,倆人一班,輪班把它擡到要掼谷子的田裡,選好适當的位置(我們叫“槽窩”放好,然後各自回家吃早飯。
說起掼槽,80後以後的人大多沒有見過,它可是掼谷子的一個傳統工具,據說已經有幾百年曆史了,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象征物之一,它是一個用本地冬瓜樹做成的比正方形稍長一點,分大小邦,小邦也叫大角(guo)、小角(guo),兩頭略微翹起,厚約兩寸,大小邦兩端各有兩個把手(我們叫掼槽耳朵),底部用三根黃栎樹方木固定(我們叫拖泥,便于在谷田,臨時移動)的收水稻的重要農具,也是當時農村各村社,生産隊盛裝各種糧食的主要器具。
吃過早飯,槽友們各自挑上自家的谷籮(也叫團籮,大的能裝60公斤,小的可裝50公斤),直奔槽窩,等人到齊了,槽長開始分工,4人站槽(掼谷子),2人負責抱谷把,2人負責梱草(也叫勒草)照草(把谷草分5把勒成一團,5團一照,10照一排,整齊的在田裡排好)兼篩谷子撮谷子。
"幹活計了,時光不等人!"槽長一聲令下,槽友們拖呢拖掼槽,鋪呢鋪草蓆,一眨眼間就把槽窩支好,然後各司其職開幹,抱谷把的最先開工,把曬幹的谷把一把一把撿起夾在腋下,抱到掼槽邊,整齊地碼在掼槽的四角,站槽的系起藍布圍腰,帶上袖套,按大邦小邦在掼槽四角站好,雙手拿起谷把根部,在手中捏緊,猛的向空中甩起,然後用力向掼槽内砸去,四人同時開工,“梆梆梆”的掼谷子聲此起彼伏,三四下就把一把谷把上的谷粒砸幹淨。
歇間了,歇間了(午休)",槽長一聲令下,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勞作,掼槽裡已經掼滿了谷子,經過篩分,除去雜物,用撮箕撮起裝進谷籮,各自擦了一把臉上的汗珠,每人一挑,大家一起挑到生産隊倉庫,由生産隊會計過磅稱重算工分。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歇間(小息小憩),大家各自又回到槽窩,繼續開幹,“梆梆”之聲再次響起,隻不過分工和上一間反過來,大家有條不紊,齊心協力。到了下午5點左右,掼槽已滿,槽長發話" 歇工了″,大家夥一起圍上來,七手八腳地,你篩、我摟、他撮,把所有谷籮裝滿。直起腰四處環顧,上午滿田的谷把已變成一排排整齊的草垛,家衛士一樣守護着農田,谷籮裡的谷粒在挂滿汗水的臉龐的映襯下,是那麼的飽滿金黃,充滿希望……
圖文/翺翔的老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