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判作業,或判試卷時,對的打個勾,錯的打個叉。有人難免要問,這種作法是咋來的,是中國固有的作法嗎?
中國過去私塾常有的作業是寫仿,寫得好的老師劃個圏,沒劃圏的就表示不好,沒有專用符号,這有點類似企業的“以獎代罰”,要想學得好,就争取讓老師給你多劃圏。也不打分。過去的5分制是從蘇聯學來的。
那麼作業上試卷上的勾和叉是咋來的?有文獻提到是最早從德國開始的。如果做對了,寫單詞"正确",作差了,寫“錯誤”,在德語中正确的第一個字母是V,常了老師嫌麻煩,後面其它的字母就不寫了,用個橫線取代V以後的字母。中國在政治課或曆史課上老師也這麼幹,記者更是如此。比方說“新冠病毒”,就寫一個新,後面就劃一橫
道橫線代替沒寫的字,學生也明白。
下面再說這勾,老師在作業本上或試卷上對正确的表示是"V——",本來是兩筆完成的,時間常了,尤其是傳到國外,人們也不知是啥原因這麼寫,照葫蘆畫瓢,圖省事,幹脆一筆下來,寫走樣了,橫線與勾連在一起,橫線變成斜線,就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樣子。
同樣,錯誤一詞的第一個字母是X。
這樣,中國人就把表示正确的符号V叫做“勾”,把表示錯誤的符号,把表示錯誤的符号X叫做“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