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小劉在微信上開啟了瘋狂吐槽模式,小劉女兒欣欣讀一年級,每天晚上在家作業做到10點多,拼音和數學都是小劉和她老公每晚在家手把手教,但孩子的口算依然是班級中遊偏下。拼音的題明明飯前把錯的都一一教了一遍,飯後重做依然有做錯的,氣得小劉就差上手揍娃了。
為了每天的作業操碎心的小劉已經開始對女兒産生了不耐煩,結果上段時間女兒生日,竟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生日願望,希望這輩子都不要彈鋼琴。這個生日願望氣得小劉說不出話來。攢錢買了一架四萬多的鋼琴,每天風雨無阻陪着練琴,沒想到女兒竟是這個想法。
小劉跟我們說,每次和女兒欣欣有争執的時候,女兒一開始是頂嘴,後來就是悶頭不說話,毫無反應。小劉也感到很懊惱,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想要做個好媽媽了,但似乎女兒不肯和她說心裡話。
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三個方面是“給我理解” “視我平等”“讓我自立”。受長久以來的影響,其實中國父母和子女之間很少存在平等對話。盡管“父母與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這個觀點已經場當多年,但實際上,很多父母并不是這麼做的。
因此,在父母和孩子因學習或其他事發生争執的時候,父母總會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甚至用威脅的手段來強迫孩子聽自己的。“我把你生出來,我隻會為你好”“你不聽我的,早晚有你吃虧的時候”這些看似很有道理卻又不太講理的說辭不僅讓孩子反感,我們大人聽了也是反感的。
在我們父母眼裡,孩子永遠都是孩子,那他們就一定會有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現。孩子其實有他們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先問問孩子是怎麼想的,再考慮是不是真的該嚴加指責。
我女兒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一直把碗裡的食物夾到桌子上,後來我觀察發現她不是夾不起來,好像就是想做某件事但似乎以她的能力做不了。我問女兒說,你直接把食物從碗裡夾到嘴裡就好了,不需要夾出來,這樣就不會掉在桌子上了不是嗎?女兒憋憋小嘴不說話,依舊重複着自己的行為。
一旁看着的奶奶不耐煩了,一邊收拾女兒丢在桌上的食物,一邊開始教育孩子。這時候,女兒忍不住,說話也帶了哭腔:“我想把這個菜夾給媽媽吃,這個菜好吃。”婆婆在一旁恍然大悟,馬上和女兒道歉。
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作為家長,我們愛孩子,就更應該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再幫孩子做分析,教他們該如何做選擇,而不是從表象出發,指責孩子的行為。
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學科班,但有誰真的征求過孩子的意見?父母的意志讓孩子成為了報班專業戶,事後還操心不已,覺得自己特别不容易。可孩子卻不領情,反而加劇逆反心理。
就像小劉的女兒欣欣,小劉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學鋼琴而感到遺憾,因此希望女兒能學會彈琴。但女兒從一開始就不願意,但迫于媽媽的壓迫而硬着頭皮繼續,但随着年齡的長大,她更願意固守自己的意志而拒絕父母的好心安排。
最近我想給孩子找一位外籍老師,給孩子一個沉浸式的英語環境。我帶着孩子去外面試聽了好幾個機構,每次結束後我都會和孩子聊,喜不喜歡,想不想去。這一次,我們去試聽了一個外籍老師的小班課,回到家後,女兒跟我說,她不想去。我問女兒為什麼,她說不出任何理由,就說不想去。
我想了想,跟她說,本來我們是不需要在外面找老師的,媽媽可以自己教你,但是最近媽媽實在是太忙了,沒有時間,所以我們先去外面上幾個月,等媽媽忙完就可以了。女兒想了想說,那就這個地方先去學幾個月,等你忙完一定要自己教我好嗎,我想媽媽教。
事情發展到這裡,并沒有打消我為女兒找老師的念頭。直到睡前,我陪女兒讀繪本,女兒比往常任何一次都要認真。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女兒是傾向于讓我教,而不想去外面學的。最後,我選擇放棄報課,自己教。
要讓孩子充滿自信
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總會有失敗的時候,哪怕隻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小測試。但很多父母會因為班級的排名,老師的評論而給到孩子很多壓力。
小劉跟我說,她覺得自己的女兒很笨,明明已經教過很多遍20 75,但女兒依舊算錯。我問小劉,那你在當下有沒有耐着性子問欣欣,她的答案是怎麼出來的,她為什麼要得出那個答案呢?
小劉回答我說,當時氣都氣死了,誰還想得到問她為什麼。
其實小劉在當時已經是站在家長“高高在上”的姿态裡看女兒欣欣了,所以覺得欣欣連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好實在不應該。但其實孩子是需要鼓勵的,一味地抱怨和指責隻會讓孩子失去信心,認為自己不行,久而久之,孩子就更不行了。
表揚孩子的時候,不要隻是一味地敷衍孩子說你真棒。
家庭教育專家付立平老師在《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中提到,父母在表揚孩子的時候,需要說出孩子的具體事情。
比如說,哇,你今天這麼快就把作業做完了實在太棒了。這樣孩子就會知道自己是因為何事而受到了表揚,才會激勵他們繼續保持好的習慣。
平等,就應該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看待
有的時候生活中看似是無意之舉,實則是将孩子當成小玩偶戲弄,不尊重孩子的表現。我們家奶奶是素食主義,但是常常孩子在吃肉的時候,她會說,給奶奶也吃一塊好嗎?這時候孩子就會把碗裡的肉遞過去,奶奶又說,奶奶不吃,謝謝你,你自己吃吧。幾次以後,孩子就不再當回事了。
我相信很多家裡人都會這樣逗孩子,但我不知道這樣逗孩子的意義是什麼?我每天做早飯時,會把我自己的早飯和女兒的早飯放在一個碗裡,女兒吃的時候會說,這碗裡都是我的。這時候,我問女兒說,你看媽媽就做了這些,我們倆可以一起吃嗎?女兒想了想,點點頭說,那好的,然後指着幾塊面包說,那你吃這些。我會非常真誠地道謝。這樣一來,女兒就非常願意和我分享食物了。
把孩子看成獨立的人要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之處,比如在給孩子報各種班的時候,先問問孩子的意見,看他們是怎麼想的;家裡打掃衛生的時候,也給孩子分派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承擔責任。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需要和孩子講那麼多,孩子知道也起不了作用,不如讓他們安安心心地生活。但其實遇到事情不和孩子商量,孩子逐漸會失去和父母溝通的意願,也會變成拿不了主意的人。
上段時間我需要住院手術,不能陪孩子睡覺了,我提前幾天和孩子說,媽媽需要到醫院住一晚,要做一個小手術因為媽媽生病了,那你就和爸爸一起睡,等媽媽回來就陪你一起睡了。
孩子不知道手術是什麼意思,但也知道生病是什麼意思。她說,那我睡覺前你可以和我視頻嗎?我說可以的,孩子就點點頭說,好的,那我等媽媽回家。
我本以為孩子會哭鬧,但知道事實真相的她坦然接受了大人的安排。并且,幫助父母解決問題或分擔壓力會讓孩子建立強烈的使命感,有利于孩子成長為獨立而堅強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