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顯示,聽力損失目前影響着全球超過15億人。未來30年,聽力受損者的人數可能會增加1.5倍以上,超過7億人可能會經曆中度或更嚴重的聽力損失。而中耳炎作為耳科比較常見的疾病,更是困擾着很多人的生活。
中耳炎俗稱也叫“爛耳朵”,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氣房)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病菌進入鼓室,當抵抗力減弱或細菌毒素增強時就會産生炎症,主要表現為耳内疼痛,一般夜間會加重,耳鳴,聽力減退,亦可有發熱、怕冷、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如果鼓膜穿孔,耳内還會流出膿液,并常與慢性乳突炎同時存在。
中耳炎可以分為非化膿性和化膿性兩大類,非化膿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等,化膿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還可能出現如結核性中耳炎等特異性炎症,但一般比較少見。
上海嘉會國際醫院耳鼻喉科田振華醫生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很容易導緻中耳炎,如果可以稍加注意,就能降低患病幾率。
“嬰幼兒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兒的咽鼓管比較平直,且管腔較短,内徑較寬,奶汁可經咽鼓管嗆入中耳引發中耳炎;長時間用耳機聽大分貝的音樂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感冒時如遊泳嗆水同樣會增加中耳炎患病幾率。”田振華提醒,抽煙人群也要注意,自己吸煙或長期吸入二手煙的人群容易出現動脈硬化,由于香煙中的尼古丁會進入血液讓人體的血管痙攣,給耳朵供血的血管硬化了,會造成中耳供血不足,同樣容易引發中耳炎。
兒童也是中耳炎的高發群體。由于兒童咽鼓管構造與成人不同,兩端管徑比較粗大,而且比較短,因此鼻子裡面的分泌物很容易經此流入中耳腔,再加上兒童免疫力較弱,容易引起中耳炎。這也是很多小朋友會因為小小的感冒就引發中耳炎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如患中耳炎,切不可自行用棉簽清理耳道内的膿液,不正确的動作和力度都容易造成鼓膜的二次損傷。另外,建議中耳炎患者要嚴格保證耳部的衛生,特别是化膿性中耳炎患者,不能參加遊泳、潛水等活動,泳池内的水接觸到病竈部位會加重感染。
生活中,大多數人對中耳炎的症狀和預防治療存在很大誤區。田振華醫生列出希望引起重視的幾種情況:
誤區一:沒有耳痛、耳道溢膿就不是中耳炎
中耳炎包括急性、慢性細菌性(化膿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膽脂瘤型中耳炎等類型,化膿性中耳炎耳道溢膿是其主要症狀,急性期會出現。但有些類别的中耳炎并不會出現流膿,也很少産生耳痛,或許僅有的症狀隻是耳悶和聽力下降。因此,并不能以此判斷自己是否患有中耳炎。
誤區二:預防中耳炎隻要耳道防水就好了
預防耳道進水僅對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有一定效果,但對于分泌性中耳炎、急性細菌性中耳炎預防措施就不那麼簡單了,由于這類中耳炎往往和鼻子耳朵之間的咽鼓管阻塞有關,所以和咽鼓管相關的疾病都應預防治療。
誤區三:治療中耳炎,吃抗生素就可以了
這個觀點太片面了。治療中耳炎的方法很多,并非隻是吃抗生素就可以。比如,急性中耳炎患者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還需要用滴耳劑,慢性中耳乳突炎反複發作者、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應盡早手術。
誤區四:中耳炎總是複發,無法徹底根治
一些患者會受到身邊人的誤導,久而久之,就真的以為治不好了。其實,過去由于技術水平有限,中耳炎大多隻能依附于藥物治療,但随着近年來科技發展,治療手段早已增多,所以,一旦确診為中耳炎,應立即前往正規醫院進行專業、有效、正規的治療,中耳炎是可以被根治的。
誤區五:耳道流膿就是中耳炎
有些人會以為耳道出水、流膿就是得了中耳炎,這是對其他耳科疾病不太了解的緣故。其實,除了中耳炎以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等症狀。比如外耳道炎、外耳道腫瘤繼發細菌感染等,也可有流膿表現。所以,當出現耳道流膿狀況時,要及時去往正規醫院耳鼻咽喉科進行檢查和診治。
田振華醫生還提醒,中耳反複發炎也可導緻骨瘍型或膽脂瘤型中耳炎,骨頭受侵蝕時有可能導緻面神經癱、腦膜炎、腦膿腫等顱内外并發症,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說,得了中耳炎一定不能“得過且過”,如果感覺到自己的耳朵有疼痛流膿的症狀,或感覺到自己有聽力下降、頭痛乏力的表現,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減少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
圖源:受訪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